哲学知识读物
-
国家哲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邹诗鹏近年来,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丰硕,但检视相关成果,多是从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政治学以及文化传播等学科或视角,哲学方面的研究则多限于中国哲学以及伦理学。本著则是从国家哲学高度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证中华民族何以是与美利坚民族、德意志民族、法兰西民族、不列颠民族、俄罗斯民族、意大利民族等相并立的,具有国家民族及其精神集聚与象征意义的概念,实际上完成了中华民族概念的哲学论证。这里的国家哲学,即霍布斯的《利维坦》以及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从国家法以及国家精神展开的国家哲学,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要求有相应的国家哲学,本著作则是侧重于从国家民族方面展开国家哲学。著作揭示国家精神何以是全球国家体系以及人类社会能够免除无政府状态的基本价值。著作揭示国家精神对国家民族精神的包容,提出应超越族群以及单一的民族国家视角,确立国家精神及其认同。著述没有仅仅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而是通过从国家民族一般具体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传统尤其是现代转变,并将这一转变置于人类国家民族系统中进行比较及综合性的考查。
-
哲学导论程志华全书共六章,分别阐述了六个问题:第一章:哲学是什么;第二章:本体论;第三章:宇宙论;第四章:知识论;第五章:道德论;第六章:美论。本书所选择的六个问题均为哲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基础问题,凸显的是哲学的“问题意识”“起源”“基本观点”,力争从基础角度阐明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本身的特质,从而突出“导论”的根据性和目的性。 本书采用“内在诠释”方法。就中国哲学研究来看,通常采用两种“诠释理路”:一是“外在诠释”,即“即存在论本质”,将概念、理论“还原”为“存在”,进而从“存在”中寻求概念、理论的最终根据。二是“内在诠释”,即“即本质论本质”,重点梳理和疏解概念与概念、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嬗变和发展。
-
拉康的父亲理论探幽黄作本书探讨20世纪法国思想大师拉康的父亲理论。“父亲的姓名”研讨班是拉康主持的研讨班里极其特殊的一个,国内鲜见学者做此专题研究。作者立足于大量法文原始资料,详尽分析了拉康的新父亲理论在何种意义上区别且超越了弗洛伊德作为法则的父亲理论,旨在阐明拉康借助20世纪结构语言学新工具取得这一成就的路径与方式。具体来说,作者通过历时的向度和共时的维度展开分析,认为拉康的父亲理论可以归结为其“父亲的姓名”理论;随后从“父亲的姓名”的“因逾期而丧失权利”这一反例论证了“父亲的姓名”的至关重要性,又利用专名的无意义性和否定性特征以及上帝之名的匿名性特征阐明了“父亲的姓名”另类的基础性;最后对拉康后期的父亲理论做了探索性的研究。 本书史料扎实,条理清晰,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为拉康思想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借鉴,也为更好地把握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提供思想奠基和学理支持。
-
全民阅读白松然暂缺简介...
-
人格与爱江璐暂缺简介...
-
中西之间赖骏楠 著在马克斯·韦伯原初构想中,中国古代法是作为映衬西方近代法的绝对的“他者”般的存在,其“普遍法律史”构想了一幅从中国法、印度法、伊斯兰教法,经历古犹太教法、中世纪天主教法,直至西方近代法(尤其德国法)的、准线性的法律“合理化”发展图景。但韦伯对各大法律文化的深入研究,又使其意识到历史事实与这一清晰图景存在抵牾:帝制中国的家产官僚制法中既存在“非理性”成分,又存在“合理性”成分,而在近代西方私法(甚至是在韦伯最为推崇的德国私法)和公法政治中也都存在明显的“反资本主义”“反法制型支配”的“非理性”要素。在具体地界定和叙述东西方法律时,韦伯不得不面对和处理这些矛盾。而他的具体处理方式,则暴露了他的价值观、情感和认识论局限。在明晰这些局限后,我们可以再次拾起韦伯那些充满创造性的概念工具,并借助更丰富、公允的当代经验研究,来展开理论与经验间的对话。中西之间的差异并不绝对,对异与同的界定常常取决于研究者本人的认识论,而认识论又经常取决于现实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个人经历乃至情感取向。在21世纪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我们完全能够主张一种更为平等的中西对话,以及更具包容性的法律理论建构。
-
实用主义救了我[美]约翰·卡格让我们今天得以生存的真理,明天可能变成谬误。——威廉·詹姆斯《真理的观念》你听说过“命运”吗?你害怕宿命论吗?你担心所谓“自由意志”只是自欺欺人的玩笑吗?威廉·詹姆斯觉得,如果不能好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人生毫无意义。于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抑郁,焦虑,尝试自杀。为了拯救自己,威廉·詹姆斯踏上知识之路,从此开辟实用主义哲学、实验心理学,成为美国本土首个原创哲学家、19世纪顶尖思想家之一。加缪曾说,回答人生的意义,就是回答了所有根本的哲学问题。实用主义的迷人之处,正是它对人生意义的解答和强大的心理自助色彩。实用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它适用于所有在生活中找到快乐和智慧的心愿:先行动,再相信;关注具体的生命体验;树立积极健康的习惯;从而跳脱意义危机。实用主义哲学对人类心理状况的恳切关怀,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现代思想,如存在主义哲学、粒子物理学等。透过威廉·詹姆斯的生平,作者交织讲述实用主义哲学的发端和内涵;告诉读者,我们完全可以将实用主义哲学视为具有奇效的心理治疗工具,因为威廉·詹姆斯将哲学运用于自身抑郁症治疗的实践经验,从头到尾只为了拯救生命——他自己的,以及所有和他一样对生命抱有敬畏心的人们。
-
知识也疯狂[英] 史蒂芬·康纳过去到现在,许多人都曾思考过知识的力量及其局限之处,但很少有人想过“知识”这个概念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史蒂芬?康纳在本书中探究了人类心智如何受知识的吸引与制约,以及知识所引发的欲望、幻想、梦境与恐惧。人为什么总想要“获取知识”?知识仍是力量吗?它仍带来权力与阶级翻转吗?求知是人的本能,亦或终将成为一种精神疾病?康纳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等多样而令人目眩神迷的文本,求索知识对人类心灵、存在认同的重要意义,并用其幽默而锋利的文笔,完整地为知识及人类的局限性进行了一场极富灵思的当代思想辩论。 徘徊在全知与无知之间,我们既永远无法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又因知晓这项事实所带来的屈辱而成为人类。所谓的知识,必定让我们明白自己对某些事物一无所知。
-
中国传统孝文化研究王书芹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对传统孝文化的起源、发展嬗变的思想轨迹进行了纵向梳理,同时又进行了横向的哲学体系的思辨,揭示传统孝文化在与欧风美雨的碰撞与交融中发生的嬗变、传承以及如何在古与今、新与旧、中与西的冲突中走向现代。力求把哲学的理性分析法和伦理学的概括法结合起来,把文献解读和历史分析结合起来,把学术理论与当时的社会家庭实际道德状况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从本质上把握孝的内涵。对于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宣传和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
中德文化空间与凯泽林感性哲学的形成董琳璐本书系“文化中国:传承与汇通”丛书之一,作者选择德国思想家赫尔曼·凯泽林及其世界旅行、感性哲学观作为研究对象,以侨易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重点考察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作者认为,凯泽林的感性哲学观赋予了中国知识一定的主体地位,且进一步培育了中国文化进入德国文化的土壤,凯泽林的贡献在于围绕中国文化资源建立了德国话语式的知识空间,并在具有时代性的德国知识场域中为不同文化体和不同角度的文化认识提供了交流对象和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