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中德文化空间与凯泽林感性哲学的形成董琳璐本书系“文化中国:传承与汇通”丛书之一,作者选择德国思想家赫尔曼·凯泽林及其世界旅行、感性哲学观作为研究对象,以侨易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重点考察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作者认为,凯泽林的感性哲学观赋予了中国知识一定的主体地位,且进一步培育了中国文化进入德国文化的土壤,凯泽林的贡献在于围绕中国文化资源建立了德国话语式的知识空间,并在具有时代性的德国知识场域中为不同文化体和不同角度的文化认识提供了交流对象和参照。
-
知识也疯狂[英] 史蒂芬·康纳过去到现在,许多人都曾思考过知识的力量及其局限之处,但很少有人想过“知识”这个概念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史蒂芬?康纳在本书中探究了人类心智如何受知识的吸引与制约,以及知识所引发的欲望、幻想、梦境与恐惧。人为什么总想要“获取知识”?知识仍是力量吗?它仍带来权力与阶级翻转吗?求知是人的本能,亦或终将成为一种精神疾病?康纳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等多样而令人目眩神迷的文本,求索知识对人类心灵、存在认同的重要意义,并用其幽默而锋利的文笔,完整地为知识及人类的局限性进行了一场极富灵思的当代思想辩论。 徘徊在全知与无知之间,我们既永远无法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又因知晓这项事实所带来的屈辱而成为人类。所谓的知识,必定让我们明白自己对某些事物一无所知。
-
主体与本心刘乐恒本书将主体、本心与意义问题关联起来,通过与各派哲学思想深度对辩,呈现出本心对主体的关键意义,并疏导各种基础性的哲学议题。本书认为本心问题优先于形上学问题,并将主体性问题界定为“本心”问题,以此批判各种身体、情感、理性本位的主体性哲学,兼且批评东方儒释道心性哲学。进而,将交互主体性问题界定为“交心”问题,以此批判黑格尔、胡塞尔与列维纳斯等交互主体性哲学;最终将公共性问题界定为“平心”问题。
-
逻辑表达力张笑恒很多人在表达时,很容易出现这些问题:想说的似乎有很多,但是又说不出来;想写的东西也很多,但是不知道如何下笔;不论是说话,还是书面表达,很容易前言不搭后语,让人抓不住重点。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些人的思维没有逻辑性。因此,不论是说话,还是文字呈现,学会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会让人觉得你条理分明、思路清晰,也会让人对你的话 加重视。
-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四十年向杰中国当代生命美学自潘知常教授提出生命美学观点,到构建成熟的生命美学思想体系,再到现在为生命美学体系的完善添砖加瓦,已历四十余年。其间影响不少学人加入生命美学的研究,各个学人又提出各自不同的生命美学观点或思想。目今生命美学的研究已蔚为大观。作者不仅从美学史角度全面回顾了生命美学自诞生起四十年来发展历程,对该美学学派代表人物潘知常的生命美学思想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还大量总结和分析了生命美学学派众多学人的美学观点、思想。书中涉及多名学人共80多部生命美学著作,作者力求较为全面地构建起生命美学史。
-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陈来 著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第一,讨论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哲学基础、传承与发展,并重点分析了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第二,讨论了核心价值观与国学相关的话题,涉及国学的概念与流变,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近代国学研究的发展与国学名家。 传统价值观与国学是目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既是学术讨论的议题,亦是民众关注甚至投入热情的话题。本书作者是著名哲学家,又身兼多种社会职务,多次应相关部门及国内外高校之邀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座谈、演讲,书中多篇文字均经此形成,故全书内容既有学术性,又有针对性;行文准确流畅,既适合专业讨论,也适合通俗阅读。
-
教子有方何桂美《教子有方——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育德功能研究》立足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总结提炼古人开展家庭教育的思想、方法,向读者介绍古代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智慧,以对新时代开展家庭教育有所启迪。主要章节为:一、家无贫富,子孙不可不教;二、诲诱须早,教子勿失时机;三、教亦多术,导人必因其性;四、爱教并重,训子慈严有度;五、典型示范,夫不待教而善;六、交邻处友,慎其浸渍濡染;七、子弟为学,务要体之于身;八、彰善瘅恶,齐家非刑即礼。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不仅在塑造个体人格、规范家庭礼教等方面体现出积极的育德价值,而且对于提高当代家庭教育水平、净化社会风气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弱化走向研究陈丽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自然主义曾经一路凯歌猛进,在英美哲学中独占鳌头,成为一种“正统”主张。然而,近年来这种形势开始变化,出现了一种新的走向,科学自然主义越来越受到质疑,其强势地位开始动摇,人们开始对其本体论和认识论标准作“弱化”处理,从而提出各种新的自然主义形式。自然主义的弱化走向本质上反映的是心灵本身的复杂性,反映了“心性多样性”这一客观事实。
-
生态学的跃迁及其问题郑慧子本书的主题是生态学及其实践中的基础问题。本书在环境问题与现代环境运动方面,区分了三类不 质的环境问题,论证了《寂静的春天》在现代环境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和现代环境运动的三重意义;在生态学的理论图景方面,阐明了生态学的学科现状,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合理性,建构了作为统一的生态学理论框架的多样性理论;在生态学的实践形式方面,明确了生态学价值实现的三种社会路径,以及生态学通过环境哲学等评价性哲学学科实现其价值的哲学路径。
-
当代元伦理学导论(英)亚历山大·米勒 著,张鑫毅 译亚历山大·米勒的《当代元伦理学导论》第2版对20—21世纪当代元伦理学中的主要论证和论题,提供了一个 可读性的批判性概述。从G. E. 摩尔的著作开始,到 近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之间的各种争论,米勒追溯了当代元伦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该书探讨了元伦理学领域中所有核心理论和观念:从摩尔对伦理自然主义的批评、A. J. 艾耶尔的情绪主义和西蒙·布莱克本的准实在论,到关于道德真理的反实在论 意见解释以及“康奈尔派实在论者”的非还原论自然主义。在第2版中,米勒不仅全面修订和 新了原先的进阶阅读指南,还新增了关于理查德·乔伊斯的变革虚构主义与马克·卡尔德隆的诠释虚构主义两节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