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哲学创新视野中的应用哲学研究李萍 等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对应用哲学的关注,但基本限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下,主要问题意识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唯物认识论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这奠定了今日主要应用哲学分支(例如经济哲学、教育哲学、管理哲学等)的基本学科结构,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突飞猛进的现实。我们将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构建大哲学的视角审定应用哲学的定位、学科属性,回答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未来前行的可能路径。
-
模仿荷马(美)丹尼斯·麦克唐纳传统认为,新约书卷《使徒行传》中的叙事来自基督教的历史记忆,或至少来自对口传传说的记录。但《模仿荷马》挑战了这一认识,主张《使徒行传》中的故事来源是荷马史诗,而非早期的基督教传说。 作者首先设定了六个鉴别文学模仿的可靠标准,然后挑选出《使徒行传》中的四个故事作为切面,参照这些标准,一一评估它们与荷马史诗之间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模仿关系。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使徒行传》的作者是以荷马作品的著名场景为模型,创作了笔下的故事,而不是来自任何历史的记忆。作者进而研究了《伊利亚特》中的故事对后来的古代文学的影响,并提出,在《使徒行传》之前,这一故事已经创生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模仿性的文学传统。
-
国际孔孟学刊曾振宇 冯兵 杨少涵 冯兵《国际孔孟学刊》由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和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一年2辑,在我社连续出版。是关于海内外儒学研究及传播的国际性高端集刊。研究领域涉及儒学研究的各个方面,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和义理研究。主要栏目包括1.海外儒学研究;2.经学研究;3.四书学研究;4.子学研究;5.儒家思想新探索。与该学科领域其他期刊或集刊相比,本集刊有以下特点:一、关注到海外儒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二、作者群中海外作者比重相对更大;三、作者以名家为主。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的建院宗旨与研究目标,是在加强儒学义理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海外儒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以及儒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状况。本集刊出版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海内外儒学界在这方面的新研究成果,为儒学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有效平台。主编曾振宇,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教授。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2000年获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破格提拔为教授。山东省儒学研究领域“泰山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原副院长、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省第9、10、11届政协委员。国际儒联理事,国际儒联宣传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韩国儒教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学会副会长,中国墨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副秘书长、理事等。编辑委员会由海内外专家学者组成:张学智,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北京大学,教授;丁四新,清华大学,教授;李景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朝明,孔子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湖南大学,教授;肖永明,湖南大学,教授;林乐昌,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彭国翔,浙江大学,教授;董平,浙江大学,教授;吴根友,武汉大学,教授;詹石窗,四川大学,教授;乐爱国,厦门大学,教授;朱人求,厦门大学,教授;苏费翔,德国特里尔大学,教授;潘朝阳,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黄勇,香港大学,教授;姜真硕,韩国首尔大学,教授;杨泽波,复旦大学,教授;成中英,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陈支平,厦门大学,教授;黄俊杰,台湾大学,教授;白奚,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可真,苏州大学,教授。
-
苏格拉底徐志强古中国一直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几乎完全倚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并不是完全的陆地国家,但因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深处内陆,并没有建立发达的海洋文化。农业经济“脸朝黄土背朝天”,信奉“皇天后土”,自给自足,听天由命。与海洋文明相比,古中国的黄河文明实际上是一种“大河文明”。人们面对奔流的河水和面对浩瀚的海洋产生的情怀是完全不同的,人们一方面感谢大河的恩赐,知恩图报,一方面惭愧于自我的渺小,随遇而安。古往今来数千年,多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怅然喟叹,却少有“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而欣然自喜的河伯在“望洋向若而叹”后的自我反省。自然经济和大河文明相互结合孕育产生了独特的华夏文明,形成了延绵不断的中国“乡土社会”。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小书”《乡土中国》中对“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和西方的“团体格局”有着极其深刻的论述。
-
时间哲学简史楚人暂缺简介...
-
逻辑研究(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著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一书共分两卷,第一卷“纯粹逻辑学导引”发表于1900年;第二卷“现象学和认识论研究”发表于1901年,由六项研究组成,前五项研究构成第二卷的上册,第六项研究单独构成第二卷的下册。全书的德文原版共有一千三百多页。1913年,在经胡塞尔本人做了较大程度的修改之后,《逻辑研究》又发行了第二版。中译本根据《胡塞尔全集》考证版译出,分别标明第一、二版的差异。《逻辑研究》在双重意义上是“划时代”的: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它与20世纪同龄,它的第一版发表于1900/01年,可以说是20世纪的一声开门礼炮;而20世纪的结束也就意味着《逻辑研究》百年效果史的完成。另一方面,《逻辑研究》的发表意味着哲学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之开辟,狄尔泰甚至将它誉为“哲学自康德以来所做出的第一个伟大进步”。波亨斯基在五十年代曾将《逻辑研究》看作是“对二十世纪哲学的最大丰富”,这在今天来看也不能算是夸张。海德格尔虽然对其老师时有批评,但他始终承认对《逻辑研究》之研究构成他哲学的一个关键出发点,他的“现象学之路”绝大部分是围绕这部著作展开;他对此书的迷恋,或者说,从此书中发出的“魔力”甚至“一直延伸到它的版式和扉页这些外在的东西上”。——似乎各种风格的哲学家都在《逻辑研究》中找到了他们所要寻求的东西。无论如何,随《逻辑研究》发表而形成的欧洲大陆现象学运动无疑可以被看作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因而《逻辑研究》观其左右足可以与《数学原理》论高低,视其前后更能够与《存在与时间》相呼应。
-
伊西斯的面纱皮埃尔·阿多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神秘莫测的话:“自然爱隐藏。”自此之后,这句箴言在西方文化中频频出现。阿多以头戴面纱的女神伊西斯这一寓意形象为线索,追溯了思想家们对赫拉克利特这句箴言的诸种解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种是普罗米修斯态度或实验探索的态度,主张用技术揭开自然的面纱,揭示她的秘密;另一种是俄耳甫斯态度或沉思的、诗意的态度,认为像这样去掉地球的遮掩是一种严重的侵犯和罪过。而从18世纪末开始,伊西斯的面纱渐渐不再指自然的秘密,而是指存在的神秘,这一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
从自然之善到公民幸福常雪敏《从自然之善到公民幸福:卢梭的人文主义/生命哲学研究丛书》从卢梭思想的“矛盾性”与“调和性”并存的特征出发,突出“自然”和“感性”在卢梭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尝试一条解读卢梭的新路径。从方法论的角度阐释卢梭的自然学说,并将“自然之善”作为卢梭人文主义展开的逻辑起点,将个体感觉、情感作为卢梭人文主义思想构建的基础,将理性和法律视为其人文精神中的调和因素。此外,详细阐释卢梭开创的研究人的心理学范式和人类学范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反观自我”,“由自我而他人”的研究方法;在个体心理分析的背景下,结合对政治社会的考查,揭示人堕落的根源与相应的救赎方式。最后,开创性地总结出教育和政治相结合的内外兼治型的救赎模式,并将“公民幸福”视为个体存在的根本目标与政治社会建构的根本目的。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维度与内在逻辑汪青松,左雪松,贾晋瑞 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维度与内在逻辑》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信”六个部分,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专题研究,重点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并结合学界相关研究进展展开综述评议,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坚定“四个自信”有重要意义。
-
走近卡尔 马克思欧阳辉《走近卡尔·马克思》以时代思维观照历史逻辑,用大众方式讲述厚重道理,从马克思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入手,分析了马克思理论的价值及马克思在中国共产党人眼中的地位,为读者呈现出马克思鲜活生动的形象,并从多个维度探讨了马克思理论的内涵、特征及重要作用,终落脚到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全书内容丰富,通俗风趣,语言简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