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于云,曹秀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立足于中国文学、文论发展的现实语境,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视域去透视“人文精神”和“日常生活审美化”话题,着力思考关系到文学和文艺理论的价值取向、创新发展的问题,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给予科学的回答和创造性的阐释,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向度,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推向深入,有助于文学和文艺理论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
浪漫的律令(美),弗雷德里克·拜泽尔本书基本上是由介绍性的文章所构成的,其目的是介绍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背后的哲学思想——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并展示它与这一期间的文学、文艺批评以及美学的相关性。 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文艺批评以及美学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同时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伦理学等哲学问题却遭了普遍的忽视。然而,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 因此,针对主流学界将浪漫主义运动看作一场文艺学意义上的美学运动,拜泽尔强调浪漫主义运动中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优先性和主导性地位。另一方面,针对流行的后现代解释方法,拜泽尔采用的是传统的解释学和历史学的方法——这是浪漫派本身所实践和捍卫的方法。借此,拜泽尔将试图从浪漫派内部,依据其自身的理念、目的及其历史文本来对之做出解释。
-
君主及其战争技艺娄林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家,是名副其实的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其代表作《君主论》主要论述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本领、应该如何夺取和巩固政权等。 在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生涯中,外交和军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兵法》(又译《战争术》)就是借助对话这一文学样式,集中阐释他的军事思想。这也是马基雅维利生前发表的作品。西方不少伟大的军事家,包括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1786)和拿破仑(1769-1821),都受到过马基雅维利的影响。 克劳塞维茨(1780-1831)是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军事理论家,在他的《战争论》中常常可以看到马基雅维利的影子,他本人也曾称赞马基雅维利“对军事的判断很有道理”。 遗憾的是,比起《君主论》和《李维史论》,国内对《兵法》的研究极其有限。因为钟爱“和平”的现代学者已经不爱谈论甚至厌恶战争。但马基雅维利以为,战争恰是政治社会的首要前提,军队才是维持一国之根基,因此君主也必须是懂得战争技艺的统帅。他的《兵法》一书专论君主与战争技艺的关系,在整个16世纪一直受到高度推崇,这本《君主及其战争技艺——马基雅维利发微》精选了9篇解读《兵法》的论文,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地接近文本,发掘马基雅维利在《兵法》中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意蕴,以期重启国内学界对《兵法》的研究。
-
住在乡下的海德格尔袁恒雷《住在乡下的海德格尔》是青年作家袁恒雷创作散文随笔十年来的全 面梳理与检阅,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见诸报刊的,其中 许多是刊登在诸如《读者》《散文》《散文百家》等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刊上。袁恒雷以散文见长,作品 书写心灵,直达内心,文章篇幅虽不长,但可见其功 力非凡,积累丰富,视角与视野都足够新颖。这些作 品《住在乡下的海德格尔》分为五部分,一类姑苏风情讲述的是作者在 苏州生活八年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部分自然如诗是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赞美,第三部分品茶听雨多为 哲理性抒情散文,第四部分悦读札记是作者的读书笔 记,第五部分光影印痕是作者对音乐、影视等艺术的 观感。
-
巫阳招魂刘小枫亚里士多德的《诗术》(一般译为《诗学》)被认为是其难读的作品。刘小枫教授在这部讲课稿性质的著作中,将带领读者研读《诗术》,力求为有志深入细节者提供必要的基础。为什么《诗学》要译为《诗术》?一部讨论诗及如何作诗的著作,为什么实际上在谈立术?希罗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智术师们与诗术有怎样的关系?模仿又意味着什么?要理解《诗术》,我们必须面对本书提出的这些核心问题。
-
尼采作为古代文史学者海特(Helmut Heit),詹森(Anthony K. Jensen)作为19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尼采后期的哲学著作大放异彩,而在此之前,尼采前期作品以及他本人作为古代文史学者的身份,似乎长期被忽视甚至遗忘了。 尼采正是因其发表的语文学作品而让他年仅24岁便免试获得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为巴塞尔大学语文学副教授,仅一年后又提拔为教授。尼采授课10年,讲授的主题从早期希腊哲学、柏拉图对话、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到希腊音乐戏剧、宗教制度、抒情诗、拉丁语法、文学史、埃斯库罗斯、荷马以及赫西俄德。他的课业讲稿笔记和对应的文稿书信更是卷帙浩繁…… 《尼采作为古代文史学者》收录了国际知名的15位尼采研究专家围绕“尼采作为古代文史学者”这一主题撰写的13篇研究论文。透过这部文集,读者能够对尼采有一个更准确和全面的把握。
-
榜样力量激励成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榜样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教育中常用常新的教育方法。在高校,通过对榜样所体现的优良道德品质的感知和践行,可以把高深的教育原理和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能够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并指导其行为,同时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编写组在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过程中,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通过对身边榜样资源的发掘,使学生产生效仿的动力。《榜样力量激励成长(中央民族大学2015级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优秀成果选编)》即是这一成果的展示:以采访的方式,让大学生去接近身边的榜样,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书中以“保家卫国、慈心善举、学为人师、朋辈榜样、创业先锋”为主题,记载的是学生对蕴藏于身边榜样的所感所思。
-
文本的深度耕犁张一兵本书是作者关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及左翼激进哲学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论著《文本的深度耕犁》的第三卷,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激进哲学思潮中经典文献的文本学研究。在本卷中,作者以构境论的文本解读方式分别批判性地解读了晚期福柯的“生命政治哲学”、朗西埃《歧义》、阿甘本的《奥斯维辛的剩余》、斯洛特戴克的《资本的内部空间》、维利里奥的《解放的速度》、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以及奈格里、哈特的《帝国》等重要论著。
-
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集中收录了梁启超各类佛学文章,这些论文基本上是梁先生在接受了新的研究方法后的学术成果,它又反映了从传统佛学向现代佛学研究转向的特点。《佛学研究十八篇/蓬莱阁典藏系列》的特点是,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佛教的兴衰流变,以及相关的事项作了扼要的阐述。内容叙及:佛教的产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阿育王、迦腻色迦王的护法事迹,印度境内佛教宗派的分布情况,中印之间的交通,佛教东渐的路线,西域来华的译僧,西行求法的古德,佛教输入中国的年代和地点,汉明求法说、《四十二章经》、《牟子理惑论》、《大乘起信论》等传说和经典的辨伪,中国佛教的兴衰沿革,佛经翻译的演进,佛教经录的地位,汉唐高僧的著述,玄奘的行历年谱,《四阿含》、《大毗婆沙》等经典的梗概,等等。其中,有不少见解与论述,至今仍不失精深之论,具有长久的参考价值。陈士强先生的《导读》对《佛学研究十八篇》作了详尽的分析研究。
-
新时代的思考裴雅彬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群体。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呈现的特点,极大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建构与传播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树立文化自信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倡导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在继承和优化原有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时代并行,同人类发展同呼吸。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也只有不断融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保证其生命活力。《新时代的思考: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基于新时代大背景,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的现状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探讨时代变化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形势下高校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将如何应对与发展,并提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推进的科学路径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