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尼采与布克哈特[德] 阿尔弗雷德·冯·马丁 著,黄明嘉,史敏岳 译《尼采与布克哈特》是德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冯·马丁(Alfred V. Martin,1882-1979)撰写的一部论述尼采与布克哈特思想的德语专著,1941年在瑞士出版。 \n布克哈特是19世纪欧洲文史大家,与尼采是同时代人,但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布克哈特缺乏足够认识。在本书中,冯·马丁将尼采与布克哈特并举,一方面总结了布克哈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将其与尼采思想进行对比,从而让读者对布克哈特有更全面的认识。 \n \n尼采与布克哈特,一个是倾向人文理想的人本主义者,另一个越来越成为人本主义的对立面,他们是两个对立的精神世界。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就放在对这个主题的论述上,即论述何者在生平和个性方面具有更高更普遍的意义。我们想了解的是,这两位人物如何借助其内在本质,而必然对另一方产生影响。 \n《尼采与布克哈特》突出一种超个体和超历史的旨趣,这或许让读者获悉两者生平事迹的愿望落空了,但说到底,尼采和布克哈特只是时代的代表罢了,他们两人最终理解的精神史就是“为获取精神价值的奋斗史”。
-
柏拉图[法] (加)吕克迪·布里松 著,陈宁馨 译神话,这一话语,柏拉图首次以“mûthos”之名称呼它,它是佚名者们对过去的讲述,这些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传颂,成为一种实践,一种知识,一种传统。 在本书中,作者主要梳理了柏拉图著作中所有提到“神话”的地方,系统地分析了柏拉图对待神话这一复杂主题所持的态度,并全面解读了其对于神话的运用。 我们知道,柏拉图善于创作神话,而且很多对话的首尾都有神话,究竟这些神话与其对话中的主要论证是什么关系,历来困扰着解释者。就此而言,布里松教授给出的解析为我们拨开了层层迷雾,也让我们对此有了更为清晰且深入的理解。
-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邓晓芒 著《黑格尔哲学讲演录》根据作者同题系列讲座整理而成。作者借由八次讲座,详细梳理黑格尔四部哲学著作《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勾勒出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架构与内在理路,并总结了黑格尔哲学的三个主要特点,凸显出黑格尔与其他哲学家重要不同之处,也点出他对后世哲学家的影响。书稿中讲解与评论相得益彰,紧扣原著,亦不乏个性见地。抉隐发微,切中肯綮。荦荦大端,逐一阐明。
-
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智慧吕纯山,刘昕蓉 等 著,佟立 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智慧》选编的著名哲学家代表有: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普罗提诺(Plotinus)、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等。《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智慧》以西方哲人智慧为主线,运用第一手英文资料,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古希腊罗马时期先贤智慧、哲人思想,传承优秀文明成果。为便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的思想,编者们在每章的内容中设计了“术语解读与语篇精粹”,选引了英文经典文献,并进行了文献翻译,均注明了引文来源,便于读者查阅和进一步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智慧》有三个特点:一是阐述了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身世背景、成长经历、学术成就、重要思想、理论内涵、主要贡献、后世影响及启示等。二是选编了古希腊罗马时代核心术语,做了比较详尽的解读,尽力揭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反映从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潮的新变化。三是选编了与核心术语相关的英文经典文献,并做了有关文献翻译,标注了引文来源,便于读者能够在英文和汉语的对照中加深理解,同时为哲学爱好者和英语读者进一步了解西方思想文化,提供参考文献。
-
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录何泽恒 著《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录(增订本)》收录了作者多年来研究先秦儒、道两家的学术论文十七篇,内容涉及《周易》经传,《论语》《孟子》《大学》《老子》等多种传统元典,目的是通过对传统元典的再解读,揭示先泰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穷源溯流、兼顾辞章考据,义理相贯、辨别古今异解,是《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录(增订本)》学术路径上的大特色。与那些根基不稳、徒发空泛之论相比,《先秦儒道旧义新知录(增订本)》均属作者沉潜涵泳、推陈出新之心得,体现了作者所具有的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丰厚的人文精神底蕴,是一本研究先秦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必备参考书。
-
伦敦文稿[法]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 著,吴雅凌 译这是薇依在伦敦去世前的文字,多篇系为法国抵抗组织撰稿,从中或可感受“一种学说的纲要”隐然成形。某个无法解释的真实碎片在词语中惊鸿一现。词语从真实中汲取滋养而没有能力包含真实。然而,经过整理组织,词语有可能与真实建立完美的呼应关系,从而为所有渴望重见真实的人类精神提供帮助。每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词语就会焕发美的光彩。
-
通向巴塔耶张生 著一本通向乔治??巴塔耶思想迷宫的入门指南。 通往巴塔耶,重申人的价值。透视巴塔耶思想,重申生命体验的延展与美妙。 巴塔耶,20世纪法国重要思想家。杂糅尼采、科耶夫、黑格尔、萨德、弗洛伊德等哲学家思想;启迪了福柯、德里达、让-鲍德里亚等,被誉为“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 本书从巴塔耶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耗尽”“色情”与“至尊性”出发,深入研究他在普遍经济学、政治哲学、人类学、文艺等方面的思想,梳理出其庞杂思想的基本架构及彼此间的内在关联,为研究者提供理论视角;同时,为初窥门径者绘制思想迷宫指南。
-
图书馆里的古今之战(英)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是17至18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作家、讽刺文学的代表,其作品包括散文、诗歌、政论等,但至今只有《格列佛游记》为中国读者熟知。《图书馆里的古今之战/启蒙研究丛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这部斯威夫特作品集,除首次翻译《论雅典和罗马贵族与民众的竞争和争执及其对两国的影响》和《书籍之战》外,还提供了《木桶的故事》新译本(从Walsh编本的150余页注释中选译了少量注释),另附沃顿对《木桶的故事》的反驳,以及几则相关文献。随着我国学界古典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文学作品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斯威夫特的作品不仅是讽刺文学的典范,也是我们更透彻理解西方“古今之争”的门径。另外,刘小枫教授为本文集写了题为“古今之争的历史僵局”的五万字长篇导言,揭示了斯威夫特及其写作在整个思想史大脉络中的重要性。
-
法国哲学冯俊《法国哲学(第三辑)》主要内容包括现象学与形而上学,自然与历史,比较与对话。
-
约翰.塞尔的意义理论研究胡光远约翰?塞尔的意义理论是当代分析哲学的一项新成就,其论域超越了语言哲学。塞尔凭借对意义理论的分析,在语言、心灵和社会之间架起了贯通桥梁。使用言语行为、行动、意向性、无情性事实,制度性事实等不多的基础概念,塞尔将以前哲学中謷牙诘屈的概念表达得很好清晰。塞尔建构的意义理论,不仅覆盖了传统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真理和言语行为问题,还将意义推向了意向性和社会实在建构的层次。一方面塞尔把言语行为与行动(action)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把语言的规则与制度性事实嫁接起来。由技术手段、方法论和形而上学构成的塞尔的意义理论体系,有些结论需要我们仔细辨析、佐证或捍卫,有些则需要我们探明存在的疏漏或瑕疵,并进一步予以纠正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