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反对个人主义(美)罗思文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分析和比较哲学中的一般方法论问题的研究。 第二部分评析西方主流的自我概念,这种个人主义的观点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独立于角色和群体之外。第三部分阐释和发展儒家的自我观点,认为每个主体应当将自身理解为不断变化、相互关联且承担角色的道德主体。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竞争以及信仰自主个体的基础上,包括对人权的抽象概念,根本无法有效地处理当今许多最紧迫的问题。这种实践取向也代表当代海外汉学研究中的一条重要路径,即梳理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并将之应用于当代西方政治—社会语境,以用东方智慧救偏补弊,帮助解决西方社会自身伦理与社会问题。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罗思文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受儒家启发的替代西方个人主义的方法。
-
道之二解(法)陈金樑《老子》的经典地位之确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其间丰富的诠释扩充了《老子》本身的意义,历代诠释者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也相应形成了诠释传统。因其规范性意义,这一诠释传统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史的进程。所以那些激起新思潮的诠释者们也被视为“经典”人物。该书从对《老子》诠释的反思与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这两个角度,考察王弼与河上公对《老子》的诠释。这不仅是对二者之诠释的研究,更是意在从其自身思想的形成过程之中获得启发。作者尤其关注王弼与河上公对“言意之辩”的态度,语言与事物的关系是其核心关切所在。其中,语言和事物的对应关系是河上公诠释系统的特征,而王弼则在更为概念化的层面讨论语言问题。但两者并非对立的,感觉与指称都是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
怎样读懂老子李振宇《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一部“经世致用”之书,包罗万象,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本书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独到的视角和比较客观的论述态度来解读老子其人以及《老子》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对老子的思想做了一些感悟式的引申发挥,尤其对老子及其著作中被人们误解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理性的阐释,涵盖抽象的物质、人生观和去伪存真,正确的人生道路的抉择问题,重在解读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旨在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激发读者共鸣,通过一些感悟式的引申发挥,让读者感悟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帮助我们找回心灵的宁静。
-
阎孟伟文集阎孟伟本书收录了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阎孟伟的学术文章约40余篇,涉及《个人主义、个人自由与自由秩序——简评哈耶克自由理论与马克思自由理论的原则区别》《黑格尔市民社会论的三重内涵》《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的规范性结构》《“求同尊异”:构建和谐世界的一个可能的原则》《“优选关怀”的宗教理解和实践哲学诠释》《西方学者视野中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类本质:社会批判的价值依据——对马克思〈手稿〉中类本质思想的再探讨》《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在根据、思想内涵和现实表达》等,所选文章全是以作者身份发表的,未做新的加工编辑。
-
中庸与调和吴旻雁本书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吴旻雁副教授所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双一流”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一带一路’中阿友好文库暨扎耶德文库”成果,是中阿友好文库之一,语种为阿拉伯文,以儒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和阿拉伯文化中的调和思想为研究对象,进行中阿思想对话。
-
元代理学与社会朱军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会通精神,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高峰之一。在延续宋代理学的基础上,元代理学因元朝独特的社会构成、政治形态而呈现出新的内容与特点。元代的理学家们为解决当时的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对理学进行了改造与创新,完成了理学的官学化和社会化的进程。《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元代理学与社会》以社会与理学的关系为核心展开研究,既阐明了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又厘清了当时社会对理学发展的影响,最终揭示了元代社会与理学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
-
宋本正蒙意译(宋)张载《正蒙》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关学宗师、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的代表作。《正蒙》一书不仅集中阐释了张载思想的核心与全貌,也开启了宋明理学真正的理论框架,对二程朱熹、陆王心学、明清气学与实学以及近现代中国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是作者多年研读《正蒙》,参正古今各家注释评价撰写而成。在撰写时,即力求遵循、还原、解析张载原义,又依据诸家注进行拓展、延伸。同时,站在反思现实,展望未来的角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解读,体现《正蒙》一书“根本枝叶,莫不悉备,充荣之者,其在人功”的特征。
-
中国经学彭林《中国经学》第二十九辑,在“日本经学研究专栏”“经学文献”“经学历史”“经学义理”“书讯·札记”等五个栏目下,汇集了包括陈鸿森《陈立编年事辑》、山本正一《清代汉宋两学管窥》、蒋明《明至清初目录书四书类的生成演化与安置纠葛》、许子滨《礼书侯制尺度郑玄注辨析》、秦培超《〈京房易傳〉文本流傳考辨》在内的13篇专门研究中国经学的论文和4篇书评札记类短文,从日本经学研究、经学文献、出土文献等原典研究出发,进一步对儒家传统文献进行有深度的解读和研究。
-
关学源流暂缺作者本书采用章节体作为编撰体例。但考虑到本书是以关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来搭建论述框架的,因而有必要在章节体之上,对应于关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把全书分为三编:上编“张载与关学思想的起源”,中编“明代关学的多元发展”,下编“清代关学及其近代转型”。在上、中、下三编的框架下,每一编又设置若干章节。本书上编的内容为北宋关学。上编首先系统论述关学宗师张载的理学思想,然后考察了关学学派的形成和兴衰,在简要介绍张载门下的众多弟子之后,重点介绍了其中两位弟子及其学说:一是吕大临,二是李复。北宋关学是张载创立的独立学派。两宋时期,与关学并存于世的其他理学学派还有濂学、洛学和闽学。本书中编的内容为明代关学。明代关学中兴的标志,首先是以王恕、王承裕父子以及马理、韩邦奇为代表的三原学派的形成,后来则有以冯从吾为代表的甘泉学派,以及以王徵为代表的关学别派。与北宋关学相比,明代关学的特点是学派多元并存,已不再是单一的独立学派。本书下编的内容为清代关学。下编分别论述清初关学大儒李二曲及其弟子王心敬的学说、杨屾的学说及晚清刘古愚的学说。清代关学除同样具有学派多元并存的特点之外,还在清末由刘古愚完成了近代转型的进程。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稿王伟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稿》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新编”的一本阶段性成果,是作者2013年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系列论文和演讲的合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吸收中国和外国哲学的精华,用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稿》从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等理论维度,结合中国不断发展的现实,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丰富和发展,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用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