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共谋罪(美)阿莫斯·吉亚拉《共谋罪》是一部长篇非虚构叙事作品。作者阿莫斯是美国犹他大学法学院的法学教授。他在这《共谋罪》里,从法律的角度审视旁观者,讨论了遇到紧急情况时旁观者的道德和伦理责任。《共谋罪》以大屠杀为起点,结合了个人回忆录、历史研究、法律观点和道德伦理挑战,作者以自身家人在大屠杀中的遭遇说起,讨论了在大屠杀中旁观犹太人被带走的那些旁观者本可以做些什么却没做,如果做了些什么会有什么改变等问题。以此为引入,该书结合当前社会中的案例,深入分析旁观者—受害者关系,希望以此加深人们对旁观者不作为给弱势受害者带来的后果的理解。旁观者的作为,即选择或不选择介入和协助受害者,作者在提出旁观者不干预是否构成同谋罪这个问题时,关注的焦点是弱势受害者,而不是犯罪者。作者建立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法理论据, 并最后建议,在这些情况下,立法中应将旁观者的介入定为其义务,旁观者若不介入则构成犯罪。
-
思想与文化 第22辑杨国荣《思想与文化(第22辑):性情·德性·政治》包括“儒学研究”、“道德哲学研究”、“文学研究”、“孟子专题研究”、“冯契哲学研究”、“逻辑研究”、“学术评论”七个部分。《思想与文化(第22辑):性情·德性·政治》探讨的对象及问题域包括:儒家伦理中的四端七情论与性情经纬说,荀子的人性论,德性原则与语境主义,列维纳斯的汉译问题,孟子论“诗可以怨”、论“命”及“欲”,冯契论知识与智慧、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不相干谬误中的逻辑问题等。
-
德勒兹与政治(澳)保罗·帕顿吉尔·德勒兹是20世纪具影响力和挑战性的思想家之一,是后结构主义思想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在人文学科和日益广泛的社会学科中,德勒兹的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其作品与政治理论的关系及其对传统政治观念的挑战却很少受到关注。《德勒兹与政治》准确、简洁地综合了德勒兹的所有著作,从早期的著作如《尼采与哲学》到较晚近的《什么是哲学?》,还包括其核心著作如《差异与重复》和《反俄狄浦斯》等。帕顿揭示了德勒兹对后结构主义政治思想的重要性,并极为清楚地讨论了德勒兹作品中的基本概念,如差异、权力、欲望、多元体、游牧、捕获和解域等。保罗·帕顿著的《德勒兹与政治》展现了德勒兹与现代社会、政治理论以及一系列实际政治关切中的主要问题具有相关性,并首次全面概述了德勒兹与政治思想的关系。《德勒兹与政治》的概述易于理解,且极富吸引力,介绍了德勒兹这位大思想家著作中的基本主题。对于任何德勒兹研究者以及学习政治、哲学、社会学、历史、人类学、精神分析、文学、电影、文化和后殖民研究的学生而言,《德勒兹与政治》都是必读之书。
-
密码(法)让·波德里亚对于从未寻求过前景的作品,现在却要回溯性地做出概观,这是一个悖论。这有点像俄耳甫斯过快转身去看欧律狄克,致使欧律狄克被重新打入地府。这样的演绎意味着作品仿佛先于自身存在,刚开始就感知到了结尾,仿佛作品是封闭的,仿佛它以连贯的方式发展,仿佛过去未来一直如此。除了拟真没有更适切的方式来谈论它,颇像博尔赫斯(Borges)依据图书馆的遗存去重构一个逝去的文明那样。不得不承认,我难以让自己回答它在社会学意义上的确真性问题——这的确是一个我几乎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你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这样一位旅者,与本作相遇,仿佛它是一份失落的手稿,而由于缺乏辅证文件,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努力重构其所描述的社会。
-
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程彪《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奠基之作。本书站在当代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上,充分借鉴了近年来我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解析,主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奠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等五个方面着重阐发出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解析,我们明确了合理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径,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理论内涵,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发展的可能方向。
-
星占学与汉代社会研究甄尽忠汉代是我国古代星占学及其理论体系的成熟时期,并成为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星占学与汉代社会研究/鼓楼史学丛书·区域与社会研究系列》基于天人感应思想,以天文星占为视角,通过总结汉代星占学理论体系和系统解析日食、彗星、流星、北斗、云气、五星等主要天象(尤其是异常天象)的星占占验及象征意义,重点探讨天文星占与汉代政治、祭祀礼仪、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交互作用。并结合汉代社会的历史实际,对星占学本质、作用及文化内涵给以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张翠玲美学界对古代中国美学问题的探讨集中在以文论、乐论、画论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审美,对古代中国生活审美这一审美形态的关注较为有限。本书对古代中国生活审美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古代中国生活审美的原理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秩序审美,德性审美,礼仪审美等几个角度对古代中国生活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古代中国生活审美的现代转化。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暂缺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1)》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五个专题,对思想政治方面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当代的发展和研究思路、思想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实践和创新进行了总结。
-
层次论刘华初《层次论》通过研究哲学史上有关理性、非理性的逻辑与层次性问题,主张在复合层次的思维框架中来把握理性与情感等各种经验与现象。首先,该书创构了一种具有整体观的层次思维模式,开放性地对待不同层次的问题,区分层次与领域,以避免分析复杂事物时所容易产生的混乱。其次,针对层次性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归纳出不同的层次方法,如层次渗透、泄漏与反卷、褶子、循环一超过等方法。最后,针对社会、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表现形式,以层次性视角进行了分析与展现,增进人们对层次性思维的理解。该书创新性提出的层次性思维,既是哲学史发展的基本诉求,也是面对由于科技迅猛发展带来越来越复杂问题的世界时,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思想武器与方法。
-
生即是死(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谁不曾感受过死亡的阴影呢?老年人恐惧衰老,因为它意味着死亡的日渐逼近。年轻人看似对死亡漠不关心,其实不过是在把死亡推到遥远的未来,拒绝面对。不管怎样,死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它意味着肉体和其他一切的终结,对吗? 克里希那穆提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死亡的角度。他提出:死亡并非只指生命旅程的戛然而止,它与“生”相并而行,时时出现。前一刻的你相对于现下的你,就已经是死去的,不再是当下的事实,而成为了记忆。故而,生死本是一体,死亡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我们把目光执着于过去或未来,对今天视而不见,那么就难免会恐惧死亡。但当一个人能够完完全全地活在当下,将每一天当成*后一天来过,就像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样,那么每一天,他都是全新的,都将拥有强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