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
童话中的心理学壹心理 编著小时候,我们在童话中汲取美好的信念,尝试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如今,在心理学的视角下重读童话,我们将打开集体无意识的大门,与自己的内在世界相遇。 本书选取了13个经典童话,除了将西方学者反复解读过的《睡美人》《小王子》等故事放在中文语境中进行新的诠释,还开创性地收入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如《宝莲灯》《哪吒》等。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引领下,我们将得以从更丰富的层面去理解、感悟一个个熟悉的故事。我们可以在那些与自身相似的境遇中直面内心隐秘脆弱的一面,收获审视自我、缓解焦虑、开阔视野的启发与方法。小美人鱼的悲剧结尾除了展现无望的爱情,是否也意味着她在“我想成为的人”与“集体想让我成为的人”的冲突中,选择撇开世俗对她的要求和偏见,成为自己。被诅咒的丑陋野兽渴望爱却不懂爱,总是以不合时宜的方式搞砸与贝儿的相处,是否也展露了其抗拒自己内心渴求,回避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创伤心理。田螺姑娘的特质近乎完美地符合了封建社会中理想女性的原型,但在神话中的美好愿景下是否也影射了那些被忽视、被束缚的女性? ……这些古老的故事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我们在现实中的困境、冲突、挣扎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
小学审辩阅读教学指导实务李军小学审辩阅读教学指导实务(低年级)为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语文审辩阅读教学指导,书中包含小学审辩阅读教学理论解读和优秀课案设计。帮助语文教师在审辩阅读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语文课堂实现对学生审辩阅读素养的培养。在每篇教学设计之后,有针对性的点评与教学指导,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提供了方向。
-
爱孩子,从懂他开始李百芹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以专业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家庭教育的道理,给广大妈妈提供基本的帮助,帮助妈妈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更好地爱自己的孩子。 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探讨了隔代养育、父母与子女的分离、尊重孩子自身成长的规律和节奏等几个养育孩子常见的问题,既有平时咨询的常见案例,也有心理学知识的专业解析,给迷茫中的家长指出一条正确的路,从而科学而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亲子关系。
-
同心崛起[美]萨莉·海格森本书分两部分论述了我们如何建立广泛的、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关系网。第一部分分析了八个常见的触因,这些触因削弱了我们与那些经历和价值观可能不同的人建立联系的能力,让我们退回自己的舒适区,停滞不前。第二部分针对这些限制我们进一步成长的触因提供了简单而具体的日常实践,使我们能够突破思维的桎梏,发现自己的隐性优势,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本书力图通过一系列心理和行动上的微小改变来提升我们拓展职场关系的能力,从而塑造我们的职业生涯,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扩大我们的影响力,同时也让我们成为世界上更强大的人,变得更加宽容、更加开放、更加自在。
-
走出情感虐待贝弗莉·恩格尔如果你的伴侣控制着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无法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总是需要小心翼翼地迎合伴侣;如果你的伴侣经常用言语攻击、情感勒索等方式对待你,那么也许你正在经历情感虐待。 本书可以帮助你认清情感虐待,摆脱伤害,探寻过去,疗愈创伤。在书中你可以了解到: 一、情感虐待方式及其引起的羞耻感情感虐待者可能使用“煤气灯”式操纵、限制你的社交活动等多种方式侵蚀你的自尊和自信,让你产生不必要的羞耻感。 二、自我关怀,重塑自尊你可以利用愤怒改变旧有的习惯,向虐待者表达愤怒,同时摆脱羞耻感,增加自己的力量。使用自我关怀进行疗愈,你会变得更尊重自己,保护自己未来不受伤害。 三、审视亲密关系,决定亲密关系的走向维持关系还是选择结束,作者给出了一些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对处于可挽回关系状态中的人和决定结束关系的人,作者分别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支持。 四、回顾过往,持续疗愈你可以探寻曾经的成长经历,并根据本书提供的练习,拥抱自己,更好地关注自身。你会发现,越是了解自己,越有可能疗愈过去的伤害。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感到被更好地理解,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也许这段阅读体验有些艰难,但等待你的是心理上的安宁和自由,让你能够回到过去,做那个完整而快乐的自己。
-
音乐与心理安东尼·斯托尔本书简要介绍了音乐的起源、发展和乐理知识,着重于介绍音乐如何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例如,音乐可以唤醒人的情绪,刺激神经元,对人的心理和身体产生影响;反复聆听同一首乐曲,可以使乐曲进入长期记忆;音乐可以减轻人的疲劳感;对于由神经疾病引起的运动障碍,音乐有积极的辅助干预作用等。除了介绍相关心理学知识,作者还引入了弗洛伊德、荣格、温尼科特等精神分析方向心理学家对音乐的看法,以及他们的相关理论在音乐上的应用。
-
感觉的秩序[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著,曹士龙 周德翼 等译应当说哈耶克这里的意指相当明确:《感觉的秩序》对于他建构其自由主义理论体系至关重要。而为了进一步明确这种重要性,我们简要梳理该书的基本论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该书论题与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基本哲学关联。《感觉的秩序》被哈耶克本人定位为一本理论心理学著作,但它的基本阐述方式是哲学性质的。其核心问题在于,人的心智秩序如何形成和进化。为回答这问题,哈耶克首先突显了物理秩序和现象秩序(即心智秩序)之间的“不同”,并把现象或心智秩序解释为一种感觉质性的秩序。然后,哈耶克引入了“神经秩序”这一概念,并认为在现象或心智秩序与神经秩序之间存在一种“同构”关系。于是,考察人的心智或现象秩序,亦即感觉质性的秩序,如何形成和进化,就可以转换为考察人的神经秩序如何形成和进化。由此,哈耶克借助生理心理学乃至实验心理学的言述,详细考察了人的神经系统的“分类”过程,并解释了诸如“多重分类”、分类的基本形式、复杂形式、不同类别之间关系的分类等等,最终则把人的神经秩序解释为一种处在不断进化之中的“层级秩序”。此后,哈耶克还描述了人的心智秩序的一般结构,这主要包括“前感觉经验”或“结联”“地图”“模式”和神经系统的“关联过程”。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哈耶克对“地图”之“预期”或“预选择”功能的解释、对“地图”—“模式”—“关联过程”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性意指,等等。此外,值得提及的还有哈耶克对意识和无意识、以及对“抽象”的解释,其中阐释了一个核心观念在于,人的意识或感觉经验乃以无意识或前感觉经验为前提和限度。最后,在《感觉的秩序》的第八章,哈耶克还着重论及了上述理论的基本哲学意义。这主要在于哈耶克对经验与“知识”的理解、对“现象主义”与二元论的态度、对作为“模式建构”之“解释”的解释,对作为人们认识周遭世界之一般方式的“原理的解释”的阐释、对“解释”或人的认识的“限度”的强调,以及对“科学之划分”以及人的“意志自由”的评论,等等。表面上看来,哈耶克在《感觉的秩序》中所阐述的上述理论跟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包括其经济理论、社会哲学、法哲学,以及政治和道德哲学等等)之间似乎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如果我们把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拆解为几个核心论题域,并仔细打量的话,就会发现它们跟《感觉的秩序》的基本论题在哲学层面上紧密相关。
-
老小孩日记张占军《老小孩日记》是专门为中老年人设计的脑健康自我管理的日记体手册。北京师范大学脑科学首席专家张占军教授结合20年的老年身心脑健康的实证研究,为中老年人设计了53组认知、情绪、心理、语言的纸笔训练,这些训练每周一练。同时,这本手册还可以作为中老年人的日记本,让中老年人在记录生活点滴的同时重建生命秩序和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有效延缓大脑衰老促进脑健康,预防老年痴呆等认知障碍类相关疾病。
-
走出创伤的阴霾梁一鸣每一个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种创伤,痛苦、愧疚、愤怒、羞耻,这些强烈、消极的情绪与其紧紧捆绑,创伤因而成为很多人不敢面对的话题。但创伤会制造阴霾,将人们笼罩其中。一旦我们能更合理地看待创伤经历,理解创伤的影响,我们就能汲取力量,愈挫弥坚。这本书科学解读了创伤心理,介绍常见创伤经历的类型与后果,普及创伤后的心理症状及心理障碍的表现,讨论为什么有些人能在创伤后实现积极适应,而另一些人会产生心理障碍。作者还进一步介绍了如何培养成功应对创伤的能力,在经历创伤后如何自救,助人者正确的助人策略以及转危为机的途径。不被妥善处理的心灵
-
好故事如何掌控思维【美】乔纳森·歌德夏 著,许可 译这是一本跨学科的社科图书,作者通过对脑神经科学、生物进化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创造性的结论:讲故事绝/不仅仅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进化至今的生物本能。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讲故事是人类面对大自然和社会复杂情况时的本能反应,而讲故事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大脑的进化;从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大脑如何不自觉地编织故事,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梦境中和神经受损的病人身上,还普遍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更广泛的社会的角度,论述了泛化的“故事”施加在我们思维方式上的影响,不仅包括小说、电影、电视剧、戏剧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叙事形式,还包括神话、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zui后,作者从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讲起,证明人类永远对故事有强烈的渴求,讲故事的能力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