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
系统心理学乌杰 著系统心理学是采用系统论与系统方法研究心理学的学科,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20—30年代在西方心理学界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我国至今尚未有专门的研究著作问世。随着系统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系统心理学重新回到研究者视野。本书作者积累数十载系统科学研究之心得,从中西方心理学的不同视角出发,以系统的研究方法,梳理系统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和方法论,并从中分析系统心理学的结构与功能、性质与规律,从而对其与实践的关系展开探索,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专著。
-
与悲伤共舞[美]斯蒂芬妮·萨拉辛 著当挚爱死亡时,我们会经历最深刻的悲伤,并且我们好像认为,只有这种不可逆转的结果带来的悲伤才需要花时间悼念。但还有一种悲伤,虽然每个人都会经历,但总是让我们感到疏远或者羞愧,因此常常被我们忽视:所爱之人尚在人世,但我们与他的关系却发生了变化,比如与配偶离婚、亲人患有脑部疾病时,我们就会体验到这种悲伤。当挚爱仍然活着却离我们而去时,我们该如何哀悼?在《与悲伤共舞》中,作者斯蒂芬妮·萨拉辛探讨了在哀悼失去而不是死亡时悲伤的复杂性和偏差,提出了“模糊悲伤过程”理论,指引我们识别、理解和治愈自己的悲伤。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分享了自己经历丧失后重获平衡的经验,以及其他人在她引领下走向康复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疗愈方法和练习,鼓励重新设想失去亲人后的生活,做好继续前行的准备。
-
我的自闭症[美]德文·普莱斯本书认为,人的一生貌似一场假装热情的漫长跋涉,虽然现在的生活很艰难,但也应该努力真实地生活。作者希望每一个自闭症患者都能感受到巨大的解脱,通过认清自己和摘下面具,向世界展示真实的、内心残疾的自己,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发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培养特殊的兴趣,以便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绘制出自己真实且珍贵的人生蓝图。为此,作者认为,自闭症患者首先要培养自信心和自我同情心,从而达到自我接纳的新高度。同时,本书还概述了蒙面自闭症患者可以采取的策略,描述了易于接受神经多样性的世界可能的样子,倡导我们应该重塑对自闭症的刻板印象,建立一种包容的文化氛围。
-
一看就能用的心理学(日)内藤谊人作者内藤谊人,心理学家、立正大学客座教授、庆应义塾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博士。以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为基础,致力于将心理学应用于以商业为主的实践领域。已出版《通过世界顶级研究教会你了不起的心理学》《如何拥有一颗无忧无虑的心》《图解3小时了解身边的“心理学”》等著作。译者唐文霖,日语译者。主要译作有:《日本刺身料理进阶全书》《食材切雕创意料理》《低糖减脂瘦身餐》《梦幻浮游花》等。
-
成功的魔咒(美) 亚瑟·乔拉米卡利 (美) 约翰·艾伦·莫伦豪尔 著他们才华横溢、聪明过人、受人尊重,却无法获得任何成就感;他们即使取得很多成就,依然深感自卑,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表面上看似人生赢家,但无法平衡家庭与事业,内心早已不堪重负。如果你也有以上这些表现,那么你可能是亚瑟·乔拉米卡利所定义的“成就上瘾者”。这类人深陷成功的魔咒,坚信只要为他人服务,赢得他人的认可,自己就是值得被爱的;只有功成名就才是通往爱和尊重的黄金之路。成就上瘾者多是我们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他们在自己的行业内、工作岗位上都有着傲人的成就,甚至是跨越领域的名人、企业家,但这些成功者往往容易掉入成功的魔咒、成就和能力的陷阱,为了表现完美、竞争取胜、他人高评价、自我价值满足而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事业的成功。一味地追求成功换来的是精神的耗竭和内心的亏空,以及身心的不堪重负。成就上瘾者在生活中往往面临六大考验:被期望裹挟、被遗憾或未实现的梦想折磨、对生活失去掌控、终日心怀恐惧、缺少亲密感、社交圈有限。如果不能经受住这些考验,就会在内心故事的驱使下产生认知扭曲:完美主义、病态的确定感、对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不想成为平庸的普通人、以自我为中心、焦虑恐惧……而为了走出心灵困境,这类人又会努力通过更高的成就来掩饰内心的挫败感,导致自己像车轮上的仓鼠一样,无休无止,往复循环,这就是成功的魔咒。那么如何解除成功的魔咒?如何在拥有名与利的同时,收获内心的富足?全球共情研究专家亚瑟·乔拉米卡利基于对共情的研究,以及过往30年里对各行各业成功者提供的治疗和帮助,和莫伦豪尔教练在《成功的魔咒》里通过四个阶段教我们去觉察自己的成功故事,分析成就上瘾的原因,揭示成就上瘾的六大情感考验,最终改变对成功的认知,找到正确的、靠近成功的方式。读完本书,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裹挟着前行的你,便找寻到了通往健康和富足的终极幸福快车。
-
带着支持去认可[美] 帕特里克·金(Patrick King) 著,田苑菲 译如何应对他人在沟通中的忽视、否定或批评?如何把即将“谈崩”的局面拉回解决问题上?如何通过沟通与对方建立更深入的关系?百万册畅销书作家、知名社交技能教练帕特里克·金在从业数十年后发现,要想在棘手的沟通场景中达成目标、深化关系,关键在于先学会在沟通中“正确”地认可他人,而这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甚至与之背道而驰的。他基于数十项心理学理论或研究、20余个现实生活场景,为我们揭示了如何通过正确的认可,来在棘手的情境中不仅达到目标,还能和对方成为朋友。全书共有6章,逐层深入地让你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认可、认可主要有哪6大步骤、在不被认可时怎么做、如何在分歧中表达认可、如何借由共情走向蕞高/级的认可,以及如何进行蕞高/级的沟通方式——共情式沟通,有效帮你在成为一个优/秀的沟通者之前,先学会正确地认可他人。做到这些,你不仅能大幅提高沟通能力,与他人快速建立联结,还会让比你更优/秀的人主动靠近你。
-
抑郁症的自我系统疗法(美)卡里·M. 埃丁顿 等著,单炎炎 等译抑郁症是一种可能给个人及其亲人带来毁灭性后果的心理疾病,且可能的致病原因众多,其中约有半数患者在设定和追求重要的个人目标时遭遇了反复的挫折和打击,难以成为自己努力想成为的人。当这类自我调节问题成为导致抑郁症发病和维持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时,自我系统疗法将是一套更有针对性且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自我系统疗法是一种认知行为取向的短程结构化疗法,也是美国心理学协会推荐的抑郁症循证疗法之一。本书运用许多具体的例子,为来访者通俗易懂地解释了此疗法的核心理念,并提供了丰富的来访者工作表,用于在治疗会谈内外练习各种治疗技术。来访者可以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三大阶段、16次治疗会谈,学习缓解这类抑郁困扰的各种方法。本书另有配套的《抑郁症的自我系统疗法——治疗师指南》供心理治疗师学习及使用。
-
青少年人际心理治疗(澳)罗伯特·麦卡尔平 等著;李卫晖 等译青少年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Adolescents, IPT-A)是一种基于实证证据的心理治疗干预方法,能够帮助青少年认识到人际关系与当前症状之间的相关,并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本书是针对该疗法的综合指南,概述了该疗法的结构和技术,利用治疗室中的实际案例,说明了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来访者在治疗中表现出的问题的多样性。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拥有在临床实践和督导中运用人际关系疗法的丰富经验,且多年来从事与青少年有关的心理治疗工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系统学习IPT-A的理论和技术工具,添加到他们的临床技能中,或深化现有的IPT-A实践能力。
-
不被定义的人生刘亮 著 李雪薇 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通透和自在,却往往裹挟在各种关系中难以如愿。很多人把目光投向心理学,无奈理论枯燥难懂,即使下定决心搞懂理论,但是理论到实践的距离,依旧如此遥远。要知行合一,依旧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本书从系统家庭治疗的角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我们在亲近的关系中可以亲近而不卷入、独立而不疏远。本书包含三部分:我们如何整理好自己,处理好和原生家庭的“爱恨情仇”,不被原生家庭定义;们如何让自己拥有和维持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不被爱情定义;如何在初为人父母时合理调整好自己和伴侣、孩子及父母的关系,不被养儿育女定义。如果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讲,本书重点阐述的是我们在成年离家、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孩子降生这三个阶段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可以不做什么。 本书适合有自我成长需要的,对原生家庭关系、亲密关系和亲子沟通有困扰的读者阅读。
-
儿童心理治疗中的父母参与(美)帕丽斯·古德伊尔-布朗 著,李园元 译让父母参与儿童的心理治疗过程,可以增强治疗的效果,这一点已得到大多数从业者的认可。但是,如何做才能让父母成为儿童心理治疗的合作伙伴呢?帕丽斯·古德伊尔-布朗在这本《儿童心理治疗中的父母参与》中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明确且实用的方法。 本书一共九章,循序渐进地介绍了以下内容:第1章帮助父母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激发父母对孩子的同情心,厘清父母的角色;第二章从神经生物学的视角来帮助父母理解关于“安全”的科学,帮助父母设定符合孩子发展水平的期待;第三章从依恋的角度帮助父母成为孩子的“安全老板”;第四章通过父母的反思性依恋工作,以及对父母“耐受窗”的探索,来帮助父母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孩子;第五章通过介绍SOOTHE策略,帮助父母成为儿童治疗中的安抚伙伴和儿童生理上的共同调节者;第六章帮助父母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因孩子而感到喜悦,以及与孩子一起享受生活;第七章介绍了一些策略,来帮助父母支持儿童三重脑的三个区域;第八章帮助父母设定界限以及处理孩子的激烈行为;第九章帮助父母增强对自身故事的连贯叙事的能力,从而成为孩子的“故事守护者”。 通过一系列方法,本书可以指导临床工作者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帮助父母实现模式转换,成为孩子的“安全老板”“故事守护者”和“滋养者”,从而真正支持儿童的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