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疯癫考古学李晓林 著本书是福柯《疯癫与文明》一书的导读。《疯癫与文明》是福柯博士论文的缩减版,受益于尼采悲剧理论影响。正如尼采批判理性对于悲剧经验的否定,福柯指出现代文明对于疯癫经验的否定,疯癫经验曾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中大放异彩,甚至可以追溯到希腊悲剧中的狄奥尼索斯精神。但福柯关于疯癫与悲剧的思考又与尼采不同:尼采体现出悲剧形而上学的维度,而福柯作为历史学家从“知识—权力”角度洞悉了现代文明对于“疯癫”的话语建构和排斥机制。本导读还简要介绍了福柯的生平,以及他的思想对学术界的影响。
-
通向未来美学的途中肖建华 著本书是尼采《悲剧的诞生》一书的导读。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尼采所表达的悲剧艺术观念:第一,艺术是对梦境的模仿,悲剧艺术代表希腊人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第二,艺术欢乐源于酒神狂醉的忘我体验。人们在悲剧合唱队里获得个体生命消失的体验,实现了对终极命运的消解。第三,希腊悲剧是阿波罗形象与狄奥尼索斯精神的结合,阿波罗形象是希腊悲剧的舞台形式,狄奥尼索斯精神则是希腊悲剧要表现的思想内容。第四,悲剧的功能在于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获得暂时的解脱。本导读对尼采这部名著对欧美及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作了简要介绍。
-
当下诗论杨震本书围绕“当下”这一概念进行美学原理性推论和建构。从基本哲学问题逐步进入美学核心论题。以“虚无”与“存在”的冲突,亦即以“死亡”这一形而上难题为出发点;进入“意识”这一当代哲学共享的成就,用“意识”来调和上述冲突,亦即“死亡(虚无)”并非真正的存在问题,而是意识问题;“意识”问题被归结为“时间意识”问题,意识本质上是时间性的;所以,意识问题,只有通过“时间性”概念才能更好地得到理解,时间性是意识展开的真正样态,时间性的核心是“当下”,人的存在是当下发生的进行时。诗与艺术活动强化了我们的“当下意识”,凝聚了我们的在场,使存在得以凸显。由此,诗学问题获得了哲学意蕴,“当下”也成为美学的核心问题。
-
超越艺术Dominic McIver Lopes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诞生了许多令人难解的艺术品,如杜尚的《泉》(1917)、约翰•凯奇的《4分33秒》(1952)、罗伯特•劳申伯格的《抹掉的德库宁素描》(1953)、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1964),这刺激了哲学家、美学家纷纷进入艺术理论领域,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定义的理论。这种关于艺术的定义理论完成了这样一种模型:“当且仅当……,事物X是一件艺术品。”但这些理论仍然使我们在面对难解的艺术品时处于困惑之中,无法欣赏它们。本书提出了一种原创性的、挑战性的艺术定义理论——“推卸责任的艺术理论”,该理论将思考的重心转向了艺术门类,其理论模型可以概括为:“当且仅当事物X是活动P的一件作品,并且P是艺术门类之一,那么,X是一件艺术品。”提出这一理论旨在使我们的注意力从关于艺术的各种理论转向关于诸艺术形式的各种理论(以及一种艺术门类理论),避免在艺术品判断中陷入僵局,同时还可以重新审视审美价值理论、鉴赏种类理论等美学基本问题。
-
美学导论潘知常本书是生命美学理论专著,是生命美学创始人潘知常教授关于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及其现代阐释的专著。本书关注美学的当代问题,即“美学何为”,作者从审美活动的历史发生、逻辑发生、外在辨析、内在描述、历史形态、逻辑形态等诸多方面,对审美活动古今形态与拓展形式进行审视、阐述。具有较高的美学研究价值。对于当代中国美学来说,生命美学的兴起及不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思想史意义与价值。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语境看,生命美学彰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彰显人之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实质上是为了在回归本真的诉求中焕发生命的感性力量,使之充盈艺术审美的生动气韵。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第25卷第2期王杰 著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心,兼及东西方美学和美学史研究的集刊,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每一期根据本年度的学术热点和动态开设相应主题栏目,通过组稿来讨论相关议题。基本内容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媒介美学研究、悲剧理论研究等领域。本期除了上述常规栏目,还特别设置了“跨文化视野下的气氛美学”国际会议专栏,邀请国内外学者对当前美学界的热门议题进行研讨。
-
生命的狂喜[美] 约瑟夫·坎贝尔 著,刘莉 译约瑟夫·坎贝尔,享誉世界的神话学大师,而舞蹈是坎贝尔的众多爱好之一,也是他神话研究的重要源泉。坎贝尔的妻子珍·厄德曼是现代舞界的领军人物,被公认为是先锋戏剧运动中重要的艺术家。坎贝尔1972年退休后,和妻子一起成立了“睁眼剧院”,在那里演出了近十五年的舞蹈和戏剧作品。妻子厄德曼是坎贝尔的灵魂伴侣,也是他的缪斯女神,这本《生命的狂喜》正如同他献给舞蹈家妻子的一首情诗。 《生命的狂喜》汇集了坎贝尔之前文集中从未收录的7篇关于舞蹈与神话的文章,以及他的遗世之作——去世时正在撰写的作品《将神话力量注入舞台与视觉艺术》。在本书中,坎贝尔探索了20世纪现代艺术和舞蹈的兴起,深入研究伊莎朵拉·邓肯、玛莎·格雷姆等舞蹈家的作品中蕴含的神话哲学,揭示神话之于艺术与美学的重要意义,更带领读者探索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与自我心灵的关系。通过体验舞蹈艺术,通过形体的跃动,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知生命的力量,达到灵魂与肉体的高度统一。
-
生存-悲剧-超越孙秀昌 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给后世留下了一部论悲剧的文字——《悲剧的超越》。悲剧论与时代意识,意在揭示雅氏论悲剧的衷曲所在;悲剧论与生存形而上学,意在阐析雅氏的悲剧论与其全部学说的内在关联;悲剧论与真理论,意在说明这部节选自雅氏《论真理:哲学的逻辑(第一卷)》(1947年初版,简称《论真理》)一书的文字在其真理论中的位置,进而介绍其悲剧论的运思理路以及译本等情况。本书包含了,雅斯贝斯与其悲剧论、悲剧知识、悲剧的客观方面、悲剧的主体性、悲剧诠释、仅有悲剧是不够的等内容。
-
生命美学潘知常 著该著初版于1991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第一个崛起的美学学派——生命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著名美学家、国内“生命美学”学派的领军人物潘知常教授在“而立之年”完成的美学佳作。该著“从0到1”,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生命美学”。目前,“生命美学”已经成为一个学派的正式名称,网上搜索也已3280万条。生命美学的“实践的人道主义”“自然界生成为人”“爱者优生”“我审美故我在”“审美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必然与必需”等基本思路,生命美学所力主的美学的奥秘在人——人的奥秘在生命——生命的奥秘在“生成为人”——“生成为人”的奥秘在“生成为”审美的人,以及生命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生命视界”“情感为本”“境界取向”,也都是在该著中业已悉数隆重推出。
-
美学课潘知常 著美学之为美学,无非就是拷问“美的意义”是否存在,就是探讨关于人类审美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之学。而审美活动也无非就是以“超越性”和“境界性”来满足人类的“未特定性”和“无限性”的特定需要的一种生命活动,因此美学就是生命美学,研究的是生命的问题即生命活动的美学向度。本书从“为什么要学习美学”“爱美之心,人才有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审美,故我在”“美在境界”五个方面,对“美”这一古老命题抽丝剥茧,展开了层层推进又深入浅出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