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中华美学的感兴精神陶水平 著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亟待继承与发展。本丛书以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现代转型的视野,既有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研究,也有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嬗变轨迹、民族融合、现代转型和影响价值的探讨,通过回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渊源,彰显出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面貌,为构建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本丛书共6册,分别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中华美学的意象理论》《中华美学的感兴精神》《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中华美学的现代转型》。本书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思维方式“感兴”,这一思维方式有着自身独特的思想传统和理论特质,体现出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独特气质。本书对古典感兴问题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还对其在20世纪的现代阐释和转化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本书立足于当代生活,综贯古今,融汇中西,以“感兴”复兴和创新作为建构中国当代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的一种重要学术路径,尤其重视“感兴”的超越精神,彰显中华美学对于人类不断走向包容开放、美美与共的文化理想境界所具有的价值。
-
中华美学的现代转型杨明刚 著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亟待继承与发展。本丛书以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现代转型的视野,既有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研究,也有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嬗变轨迹、民族融合、现代转型和影响价值的探讨,通过回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渊源,彰显出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面貌,为构建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本丛书共6册,分别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中华美学的意象理论》《中华美学的感兴精神》《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中华美学的现代转型》。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华美学与时代语境相适应的历史转型,集中论述了中华美学一面赓续传统、集大成式地继承融通,一面嬗递潜变,逐步完成了由典雅向世俗、正统向野逸、庙堂向民间的渐进转变,并在审美实践、学术思潮、典籍文化诸方面实现的跨越式现代转型。本书注重借鉴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立足于中华传统美学资源本体的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集中体现出中华传统美学现代转型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
中华美学的意象理论毛宣国 著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亟待继承与发展。本丛书以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现代转型的视野,既有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研究,也有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嬗变轨迹、民族融合、现代转型和影响价值的探讨,通过回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渊源,彰显出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面貌,为构建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本丛书共6册,分别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中华美学的意象理论》《中华美学的感兴精神》《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中华美学的现代转型》。本书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范畴“意象”,从审美心理分析和现象学美学两条阐释路径来彰显中国当代美学家意象本体论建构的价值,对中国当代美学家在“意象”阐释与文艺学本体论建构的理论推进予以详实的理论探讨,突出中国现当代美学家在中西融合和古代意象的现代转换过程中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并立足中华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对审美意象结构和形态、审美意象的特征等问题予以阐释。
-
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风格观研究裴瑞欣“风格”是艺术史学科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绘画研究的重要进路。中国绘画美学虽然没有系统的“风格学”,但有着关于绘画风格的丰富思考,构成了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风格观。本书从问题入手,选取最为重要的、中国绘画美学讨论最为集中的五个风格问题,即风格的概念、风格的渊源、风格的形态与构成、风格的嬗变、风格的评价,合而论之、立其大者,回答中国绘画美学如何指称绘画风格,如何理解风格的来源,如何划分多样的风格形态,如何解释风格的变化,如何评价不同的风格等问题,明确中国绘画美学风格观的“生命之喻”。在此基础上,与西方风格理论相比较,厘清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风格概念、范畴、体系,丰富风格研究的中国话语,凸显绘画研究的美学声音。
-
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李祥林 著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亟待继承与发展。本丛书以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现代转型的视野,既有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研究,也有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嬗变轨迹、民族融合、现代转型和影响价值的探讨,通过回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渊源,彰显出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面貌,为构建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本丛书共6册,分别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中华美学的意象理论》《中华美学的感兴精神》《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中华美学的现代转型》。 本书本书立足中华多民族美学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贯通人类学、民俗学和美学、艺术学等学科,以开放包容的目光细察各族美学之间的多元互补和彼此融通,以及由此互动生成的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全书主体共十九章,开头两章从学科反思切入,第三至八章将目光投向主流美学以及多元视角下文化的传播、交融,并就中华美学的若干概念、范畴、命题、意象、符号、原型等进行梳理、辨析,接着数章考察中华一体格局下的多元族群及文化,最后三章论述多元族群及文化构成中的中华一体,从而在这种双向也是多维的观照中完成全书。各章行文,或着眼整体,或聚焦个案,力求多面观照,彼此相辅相成。论述对象涉及汉、藏、彝、羌、侗、苗、瑶、壮、傣、回、满、纳西、土家、拉祜、傈僳、朝鲜、蒙古等民族以及敦煌遗产、西域族群、外来佛教等,或详细或简略,始终是以跨地域和跨族群视野就多民族中华文学、艺术、美学、工艺、文化进行考察和研究。
-
中国美学研究朱志荣《中国美学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朱志荣为主编,王怀义为副主编。《中国美学研究》以研究中国美学为主,兼及心理美学、西方美学等著译的学术集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美学研究》学术内容丰富,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美学与现实生活及人生等各大研究领域,包含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审美意识、审美心理、艺术美学、实践美学、美学译文和书评等板块。本集刊既有宏观体系的整体建构,又有对微观个案的具体分析;既强调美学研究的理论性,又重视其人文性。《中国美学研究》(第二十一辑)主要分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美学”“西方美学”“当代美学”等部分,所讨论的学术话题包括但不限于:易学与美学、六朝画论与书论、数字人文与艺术史、叶朗“美在意象”说、神经美学研究,等等。
-
生活与生命的变奏封孝伦本导读,结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哲学思想基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认识论美学的批判、以及对其中核心关键词“生活”翻译中的俄汉差异进行重新解读,发掘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使我们更为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对前人阅读这篇论文产生的误解和误读提出了有理有据的纠补意见,还车尔尼雪夫斯基应有的历史地位。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特别是“生命美学”的建设,有较高的借鉴指导意义。本导读也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存在的历史局限性作出了中肯的分析,但认为,不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根本正确性和伟大。
-
治愈人心的美学密码朱光潜本书是我国代美学大家朱光潜写给青年的美学启蒙经典,收录了《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四本书的谈美精要,涵盖了朱光潜对诗歌之美、绘画之美、戏剧之美和美的内涵的探究,并探讨了一个艺术青年应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本书不仅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还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它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
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万书元让•鲍德里亚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其著作《消费社会》《物体系》等都曾在国内风靡一时。然而,虽然其作品大多已经被译介到国内,国内研究者也发表和出版了不少鲍德里亚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但这些研究往往只停留于孤立而表面的考察,“缺乏深层的开掘”,对鲍德里亚其人其思缺乏一种综观式的全面认识。本书即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鲍德里亚研究的这一空白(包括对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空间哲学、荒诞玄学等的研究),“勾勒出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思想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之间内在的脉络”。
-
谈美朱光潜 著《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收录了《谈美》和《谈美书简》两部作品。书中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作者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人生、美化心灵、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