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中国美学简史朱志荣中国美学史是中国学者以西方美学为参照坐标,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梳理的结果。与西方一样,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就已经有了对于审美问题的零星看法。长期以来这些看法日渐丰富,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只是在中国近代以前没有得到规范、总结和西方式的学理化而已。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里,包含着中国古人对审美问题的见解,对道器、道艺的见解。在文学艺术理论和批评里更是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宗白华先生曾说:“ 中国古代的文论、画论、乐论里,有丰富的美学思想的资料,一些文人笔记和艺人的心得,虽则片言只语,也偶然可以发现精深的美学见解。”①这些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在审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等方面与西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于西方曾经忽略了的一些审美问题,中国古代的学者也提出过一些精湛的见解。中西方在审美趣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也体现在作为理论概括的美学思想中。无论是相同还是相异,中国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美学是互补的,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对世界美学的发展无疑具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
美学原理学习指导郭青春 编中央电大开设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从各科类大学生的普遍需求出发,兼顾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审美情趣和审美实践,注重通识性美学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美学理论应用于生活中的审美实践中去,激发学生在美学理论指导下去创造美的热情。中央电大为学生编制的本课程多种媒体教材包括课程主教材、辅导教材、计算机课件和电大在线网上教学辅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部分媒体教材。主教材是由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吉象和中央电大副教授郭青春共同编写的《美学教程》(含光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11月第一版)。主教材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编写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系统完整、科学严谨,适于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的教材使用。主教材是中央电大组织课程教学、编制辅导教材和其他媒体教材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统一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
-
庄子与中国美学刘绍瑾 著本书为《儒道佛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丛书之一。这本著作初版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是国内最早全面、系统、深入探讨佛教、庄子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关系的专著之一,出版近二十年来受到学术界很好评价,多次获得学术奖励。此次经过修订重版,既记载了我们探讨这一论题的历史足迹,也力图把作者最新的相关思考通过修订体现出来,整合出代表作者到目前为止最高水平的相关论题著作。作者对庄子美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影响,理解得较切实际,论述中进行了中西比较,文论与画论等结合,大量吸收了港、台有关研究成果,而又不乏已见,是作者一本成功的处女作。
-
红旗下的幽默方成 著中国当代著名漫画家方成人19岁起就画漫画,终生以漫画创作为业,不用幽默技法写杂文,喜剧小品和动画脚本,近20多年来从事幽默理论研究,已出版论著十几种。 本书选编了作者20多篇论述幽默,滑稽,笑话的著作。
-
新实践美学论张玉能 著《新实践美学论》系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范畴体系》(01BZX044)的最终成果,由著名学者张玉能主持。实践美学的发展史基本上就是新中国的整个美学理论发展历程的缩影。如果说以前的实践美学主要在于对实践美学的诸多元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辩明,那么《新实践美学论》就是对50余年实践美学的系统总结和提升。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由实践的结构与美的特征、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实践过程与审美活动、实践的功能与审美、实践的双向对象化与审美、实践创造的自由与审美这六章组成,主要探讨了实践美学的元问题,为实践美学范畴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地。下编由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柔美、刚美、滑稽与幽默、喜剧性、悲剧性、丑这七章组成,主要是地上编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对实践美学的诸多核心范畴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说,《新实践美学论》既是一部对实践美学讨论进行系统总结的专著,更是一部对实践美学进行重新反思的开创性力作,必将影响中国的美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
-
中国美学研究朱志荣 主编本文在对马克思实践观的重新解读、对国内实践派美学重新审视以及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借鉴的基础上,指出传统的认识论即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限制了当代中国美学的创新和发展,认为把实践范畴局限于物质生产劳动是狭隘的,实践活动还包括道德、政治、经济等活动,以及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存在论的“人生在世”有着契合点,从而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观,这也反映了当今中国美学的发展现实,即认为实践是我们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
现象学方法与美学张云鹏,胡艺珊 著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其最基本的精神原则是“回到事情本身”,其核心是本质直观和先验还原的方法,以及由此所发现的奠定人类知识基础的“纯粹意识”的意向性理论。把上述精神、方法和理论运用于美学领域,便催生了20世纪西方美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现象学美学。本书为厘清其学术理论渊源,以现象学方法为经,上溯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下及盖格尔、茵加登和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力图从深层为现象学哲学和现象学美学作一个贯通,借以揭示现象学哲学与现象学美学之间、现象学美学诸家之间在方法论方面继承改造发展演变之轨迹。现象学美学是一个由众多美学业家组成的美学流派。本书从胡塞尔哲学的深奥晦涩、高度思辨,让我们充分领教了现象学哲学的高深莫测,然后是盖格尔、茵加登,然后是杜夫海纳。随着课题的逐步拓展,在山重水复、疑惑彷徨的同时,也渐渐感到了柳暗花明的欣慰。
-
电视纪实美学范文德西北民族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50多年来,秉承“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突出特色,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巩固提高基础学科,着力突出特色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形成了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特别是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和布局。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交流学校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果与特色,现以《电视纪实美学》形式反映西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的部分成果,以期得到学界的赐教。
-
中国美学左克厚本书以美学经典文本为核心,阐述中国美学多方面的特征和性质,力求挖掘经典文本的现代含义,是一本以经典构成的中国美学简史。篇目涉及老子——自然美学、孔子——人际关系的美学、魏晋风度——人的美学等。由于本书着重探讨了文本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从而将文本与生活方式,经典与日常生活联系了起来。
-
赫尔德美学文选(德)约翰·哥特弗里特·赫尔德 著;张玉能 译约翰·哥特弗里特·赫尔德(1744.8.25 – 1803.12.18)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他在德国十八世纪文学复兴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他也影响了「狂飙及跃进时代」(Sturm und Drang )的兴起和浪漫主义文学。赫尔德被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史学思想则影响了二十世纪历史学家布列锡格、史宾格勒等人的历史观点。 赫尔德生于东普鲁士莫伦根 (Mohrungen,即波兰莫龙格Morag) 。在穷苦的童年生活后,1762年他进入柯尼斯堡大学(Königsberg Univ.) 研读哲学、文学和神学,并受到康德(Kant)的影响极深。1764年至里加(Riga)担任中等学校教师及德国信义会牧师,并出版《当代德国文学之片稿》和《评论文集》。1769年离开里加前往法国,在旅途中完成 《我在1769年的游记》。1770年,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会见年轻的歌德(Goethe),在艺术与文学上给予歌德深远的影响。1776年前往威玛担任宫廷牧师及掌管教育和宗教事务的总监察。1803逝世于威玛宫廷。本书主要选择了美学专著《雕塑论》和《没落的审美趣味在不同民族那里繁荣的原因》。《雕塑论》涉及雕塑的审美特点,指出了:雕塑是触觉的艺术,绘画是视觉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诗(文学)是想象的艺术。《没落的审美趣味在不同民族那里繁荣的原因》的题旨就是探讨“审美趣味变化的伟大自然规律”,具体阐述了他在研究美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历史语文的观念和方法,主要通过探讨审美趣味的腐败没落来提示审美趣味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