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中古审美文化通论仪平策 著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思想史、文化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利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发展阶段。它的觉醒,它的智慧,它的活跃,它的率性,它的异端,它的叛逆,它的放纵……总之,它以一种独创性的文化姿态,塑造了自己特色鲜明、迥然独异的个性化历史形象。这个个性化历史形象看起来颇像一个与众不同的“异类”,因而在中国历史上总是不断招来或臧或否、或褒或贬、或是或非、或扬或抑的诸种评价和批判。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种“异类”化的文化形象和地位,却恰好凸显了它的卓尔不凡,展露了它的复杂深厚,表征着它独特的历史内蕴、价值和意义。
-
西方美学文艺学论稿程孟辉西方美学研究在中国已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中国学者最早接触西方美学可以追溯到戊戌变法时期。那时,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出现,一些有识之士(如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在熟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美学成果,并开始用一种新的审美眼光和研究手段探讨艺术的特性和审美本质等问题。此外,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宗白华、邓以蛰、朱光潜等先生对西方美学也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介绍和研究。可以说,这些先辈学者是将西方美学传人中国并为当代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奠定基础的可敬的先驱。然而,这只是中国人研究西方美学的前奏。西方美学思想真正大量地传人中国并为国人所重视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只有在这个时期,我国的西方美学研究才从量的概念上见出了规模,从而在质的方面有了飞跃性的突破。西方美学是关于西方人审美意识的科学,它是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西方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研究西方美学,就是要通过研究,吸取西方美学中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美学研究事业,以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方法对待西方美学。
-
宋代美学史吴功正宋代美学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形态、多层级的渊深内涵,它与宋代社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流变性,美学思潮的波翻浪叠使其富于色彩感。宋代美学在广阔文化背景和深厚文化土壤中孕生,氤氲着浓郁的文化气和书卷味,成为中国美学的标准范式,更能体现学问型美学的特征,更能符合生活化和情调型的审美需求。
-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刘宁《中华审美文化通史(20世纪卷)》为了便于对20世纪中国繁杂、多样的审美文化做一个清晰而又有条理的把握,《中华审美文化通史(20世纪卷)》作者以各个时期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为背景,将20世纪中国的审美文化按照文化的三个层面分为美学和艺术思想、具体的艺术创作、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三个层面,按照审美理想的发展变化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以审美理想的表现形态为理论核心,以主体性的发展为内在脉络,多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力求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这一个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
-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周来祥、周纪文《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秦汉卷)》为《中华审美文化通史》中的一本。该书从世界审美文化和中西方审美文化比较的视野,从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的视角,研究中国审美文化的内部构成、独特本质和总体特征,描绘和展示中国审美文化在明清两代发生、发展、嬗变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规律。
-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仪平策《中华审美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是一部全景式的有关中华审美文化的通史性著作,通过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等各种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我们中华名族所具有的无所不在、无处不美的审美文化,也让它本身成为这份美中的一部分。 该书共分6卷,《中华审美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为其中之魏晋南北朝卷。该书采用米黄色的封面,显得典雅、厚重、和谐。内文疏朗的双栏排版、精致的页眉图案不但使读者在翻阅内文时不会产生视觉疲劳,而且其生动的形式还会让读者在阅读书籍时感到一种美的享受。
-
美的哲学李翔德《美的哲学(上下卷)》是山西美学学会会长李翔德先生长期从事美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了作者对美的探索、发现和萃集。 该书曾于1982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20世纪80年代热门畅销书之一,颇受读者特别是高等院校学生、新闻出版编辑、记者的欢迎。此次再版,规模从20余万字扩展到近125万字。美学的内容更为丰富、充实,视野更为广阔。《美的哲学(上下卷)》包括美的哲学(上卷)和美的哲学(下卷)。
-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概论王晓平《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概论》写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分析、总结和概括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审美文化”的新含义、新本质、新特征、新内容、新现状、新趋势等等一系列新问题。《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概论》写作的重点是:全面、深刻、准确地描述和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审美文化方面所出现的新变化,概括总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审美文化方面所得到的新经验,取得的新成就。
-
中国美学年鉴汝信暂缺简介...
-
走向行动的美学邢煦寰全书以“走向行动的美学”为中心命题,共分七个方面,通过六十六题有长有短、不求一律、不拘一格的文字,力求尽可能多方面地、史论结合地、情理统一地、具体生动地论说、诠释、展开和体现“走向行动的美学”的内容对象、辩证内涵、理论形态和研说方法的特色、特征、特质、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