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李天道 主编蜀中号称“天府之国”,除了得天独厚的优裕的生活环境,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之邦。二千余年,名家辈出,汉宋两代,领袖风骚。近代以降,蜀中学术再放异彩。在风行天下的“京派”与“海派”之外,“蜀学”虽然偏安一隅,却也独树一帜,鼎足相望。在相对隔绝的盆地环境里,有一批甘于淡泊的学者皓首穷经,以深厚的国学根柢和严谨的朴学精神,承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回想一九六二年秋天,我考取四川大学研究生,负笈入蜀,投奔庞师石帚先生门下,研治六朝唐宋文学,亲身感受到蜀中的学术氛围。日就月将,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石帚师乃蜀中名宿,门墙桃李,皆称翘楚,各有所归。一拨去了望江楼(四川大学),一拨上了狮子山(四川师院)。因而蜀中的古代文学研究,亦呈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之势。石帚师闲谈所及,对狮子山的弟子多所称许。我侍听在侧,耳熟能详,内心亦不免有几分钦羡。如今岁月流逝四十余年,不但石帚师早归道山,昔日钦羡的各位同门先进,多数亦陆续作古。往事历历在目,却已成为我心中永远的忆念。友生李诚教授主持编选的这套《学苑文存》,汇集了四川师范大学(原四川师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半个世纪以来的代表性论文。翻看目录,既有前辈学者的佳篇,更有后生俊彦的新制。而尤其令我欣喜的,是从中似乎可以看到近代蜀学的某些因子。我以为一种学术传统既是顽强的,又是脆弱的。近代蜀学的传统经历了社会巨变的洗礼,经历了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似乎已经成为了历史。其实它并没有完全消泯,它的精神仍然不绝如缕地延续在蜀中学者的学术活动中,也延续在这套《学苑文存》里。然而如果再不刻意地珍惜、保持和发扬的话,近代蜀学传统的消失也是指日可待的事。而继承蜀学传统的方法,是既要坚持蜀学独特的治学理念,又要与时俱进,追踪当代学术的前沿,才能使蜀学的精神保持绵长的生命力。
-
批判美学与后现代主义(英)保罗·克罗塞|译者本书是英国学者保罗•克罗塞的著作,探讨了艺术、审美经验、哲学和自我意识本质之间的复杂关系,书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策略与后结构主义思想联系在一起,为艺术的普遍意义提供系统性的辩护,反对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
-
美学原理学习指导书郭青春,叶宇 著《美学原理学习指导书》是专门为美学原理课程编写的一本辅导性教材,是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美学原理课程主教材《美学教程》(彭吉象郭青春编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一版)相配套的教材。“美学原理”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一门通识性课程。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是结合人们的各种审美活动,讲解各种基本的美学现象、美学知识和美学理论,使学生了解美对人生的影响、审美活动的意义、审美的基本内容,认识审美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美学概念和常识,掌握关于美、美的产生和审美活动的基本原理,提高自觉审美的意识和审美能力。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从各科类大学生的普遍需求出发,兼顾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审美情趣和审美实践,注重通识性美学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美学理论应用到生活中的审美实践,激发学生在美学理论指导下去创造美的热情。
-
唐代美学范畴研究王耘著简介中国美学范畴史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和兴趣,已是多年以来的事了。当通过立项、决定从事这一研究之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本书作者王耘,承担了其中唐代部分的研究与撰写工作,并将其纳入学位论文的计划之中。本书的基本内容,原是我主编并参与撰写的《中国美学范畴史》(三卷本)的一部分,也是王耘在其学位论文基础上,经过重大修改和丰富的一个文本。 唐代美学范畴研究一直是中国美学思想研究相对薄弱的环节。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出版过专论唐代美学范畴的学术著作。除单篇学术论文外,唐代美学范畴研究通常被附带穿插于中国美学史或唐代美学史中,作为某一章节,甚至某一章节中的某一部分出现,篇幅有限,备受冷落。唐代审美品格论范畴,多元而完整地体现出唐代美学范畴的总体形态和本质特征,在唐代美学范畴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作者简介王耘,1973年生,江苏仪征人。200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文艺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美学、宗教美学等。曾在《文艺理论研究》、《学海》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
百年中国美学史略章启群著该书是一部1900年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史。与同类著作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将一百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归纳为三条道路,第一条是以王国维、宗白华、徐复观为代表的从传统中国美学思想中寻找心的发生可能的思路;第二条是以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用西方美学思想构建中国美学的思路;第三条是以李泽厚等为代表的用马克思主义解释构建中国美学的思路。这三条道路都取得了斐然的成果,但作者认为,历史证明第一条道路是中国美学发展的正途,宗白华对中国美学的开掘也是中国美学百年的颠峰。
-
现代美学基本范式研究王子铭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系统阐述了审美现象学、审美诠释学,审美批判学等美学理论的一些基本范式,下编则针对审美现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介绍与探讨。
-
神州自有连城璧周汝昌著;周伦玲编中华文化中处处讲审美,事事有美学,但本无“美学”其名,也未为之立一专学特科。“西学”东渐之后,始有“美学”之概念与名目,因此,讲论美学的人士,往往以欧美的美学理论为师,从启蒙到归属,总不离西方色彩。这也是历史的形成,自然的理数。但是,以西方理论为本的“美学”搬来硬“套”中华的文化精神活动,从内容质素到形态表现,都会发生多层次的问题和误解。中华美学应是民族的,不能“向西方看齐”,拉向人家的特点而强求附会。所以,我们应当特别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特色,注意寻求我们传统上的无其名而有其实的“美学”遗产、异样的珍宝财富。笔者以为,讲中华的美学,应从自己的汉字语文的理解认识开始,汉字语文中所包涵达到的种种美学理念与形态,丰富之至,重要无比。为此,我主张学术教育文化各界,必须“补课”——补古来十分重视的“小学”课,即文字学、训诂学。多年来这桩大事被忽视甚至废掉了,“读书”与“识字”断了血脉联系,这本身是个“笑话”,可惜历久而习以为“常”了,久忘“读书必先识字”的真理要义。
-
政治与美学的变奏孙盛涛 著文艺与政治的关联,始终是马克思之后诸多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理论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发达资本主义的现实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同样在自觉不自觉地拓展对于这一论题的研究视域。20世纪文艺的形态突破传统典范形式,政治的变革超出革命先导者的预想,美学的范围跨越学科的疆域进入精神活动的广阔空间。本书着力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政治与美学关联问题的思想成果。对于重视政治伦理、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走过弯路的中国美学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照系,其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
现象学美学导论苏宏斌著《现象学美学导论》着力从现象学美学的方法论特征入手,系统地研究了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茵加登及杜夫海纳等人的美学思想,以及他们在艺术、审美问题上的不同观点,行文流畅,思路缜密,时有新解,为一本具有一定价值的学术著作。《现象学美学导论》是国内目前第一部对现象学美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全书把现象学美学在方法论方面的贡献作为全书研究的重心,并且贯穿始终。作者一方面关注各个现象学美学家在思想上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通过比较揭示他们相互之间的分歧和差异,并且对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各家学说的明确判断和独立主张,进而使全书具有了宏观的理论视野和较强的历史感。
-
西风破程波著爱美之心皆有之,那么,爱“美学”之心呢?是否也有人皆有之?谁也不敢这么说了。尽管我们不妨玩一下文字游戏,一厢情愿地把“美学”理解为“学美”——学着怎样自己美。事实上,当美学热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时,有些青年买了黑格尔的煌煌三卷四册的《美学》而大呼上当时,他们就是这么来理解美学的。希望美学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趣味高雅,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希望美学能够真正成为连接理性与感性、此岸与彼岸的桥梁,希望普通大众读了这样的著作,不但为其中较具形象感的文字所吸引,感受一种美文的滋养,而且也能在思维和学养上有所提高,获得一种“由内而外”之美的陶冶。那么,在某种意义上,“美”与“学”可以说得到了一种切实的融合。此书的完稿,正是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作者乐意向读者诸君推荐,并借此表达先睹为快的幸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