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风流与幽默刘安诺著享受阅读的无穷乐趣之余,竟获惊人心得——阅读是长寿的秘方。文学的作用,是以文字的艺术来呈现人生、探讨人生、提升心灵。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升斗小民,我们每人仅有短短的一生,在这短短的一生中,个人的见闻、经验、思考、感受极为有限,仅为沧海之一粟。然而透过文学,无论是诗、散文、小说或传记,我们得以观察、了解,甚至感受、体验,许许多多不同人生的不同层面,得以进入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或与作者心灵相通,尽摄其思想精华。我们的人生得以延伸,视野因之开阔,生命因之丰富,心灵从而提升。人生在世,无论体格如何强壮,无论如何进补健身,至多百年;通过阅读,等于活许多辈子,万岁亦非难事,且活得多彩多姿,快乐充实,古今中西,任意遨游。作者以洋溢的才情与高雅幽默的笔调,将生活小事作另类展现,化悲哀为幽默,转烦恼为快乐。把读者从愁苦的人间,带至快乐的天堂。妙趣横生,诙谐百出,回味无穷。
-
现象学与美学反思王子铭著本书系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本书出版得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本书共分7章,内容为意向性与审美对象、现象学还原与审美主体、现象学直观与审美意识、交互主体性与审美特性、生活世界与审美世界、前谓词经验与审美经验及走向未来的美学构想。
-
何谓美学王明辉主编;周冰心执笔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精英为普及科学所做出的智慧与心血!本套丛书从每个学科的起源谈起,再发展到该学科的演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均给予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论述。理论与概念的讲解清楚、直白,实例的论证透彻深刻,同时书中还配有大量与内容相关的图片供读者阅读。认真读完本套书,您将掌握人文科学的精髓。它将有助于你成为一个知识广博、心智聪慧、人格高尚的人!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故黑格尔把美学称作“艺术哲学”。
-
开放的作品(意)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著;刘儒庭译十二音体系音乐、乔伊斯、试验文学、非形象绘画、运动艺术、电视直播的时间结构、新小说派以及安东尼奥尼和戈达尔之后的电影、信息理论在美学上的运用,由这一系列的不同观点诞生了一种对当代艺术的观点以及对它提出的认知模式的观点,将之作为“认识论的隐喻”提出来,这将独立地进展为对世界的定义,很像新的科学方法确立的定义。这本书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后在文化界引起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持续了好几年,成为走向非传统的“人文学”的美学起点,这是建立在评论—哲学议题和科学议题紧密结合—基础上的美学。《开放的作品》至今仍然是就语言技术和20世纪先锋派艺术的思想意识作用进行的讨论所依据的坐标,这里所说的先锋派艺术既包括“历史的”先锋派,也包括“新先锋派”,对这种“新先锋派”既做了最具挑战性的理论总结,也进行了最详尽的批评。本版既包括了艾柯写的序言,也包括了他在后来写的序言,而且还有详尽的评论概述,即这本决裂性的图书遭到拒绝或受到欢迎的历史。本书前言《开放的作品》:时代和社会/来自作者1958年到1959年来,我在米兰电台工作。在我办公室楼上两层是音乐节目编辑室,当时的负责人是卢恰诺·贝里奥。经常来的有马德尔纳、鲍莱兹、布瑟和施托克豪森,这里人来人往,认生嘈杂,一片混乱。那时,我正在研究乔伊斯,晚上常到贝里傲家,卡西·贝布里安做的是亚美尼亚饭菜,完了之后就读乔伊斯。正是在那里产生了录制乔伊斯的想法,录制节目原来的题目是《纪念乔伊斯》,这是电台广播的一档节目,每期45分钟。一开始的时候是朗读《尤利西斯》的第11章(这一章叫《报警》,是拟声的狂欢),用3种语言朗读,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后来,因为乔伊斯自己说,这一章的结构是卡农赋格,所以贝里奥开始在原文上加上赋格音乐,先是英语加英国音乐,然后是法语加英国音乐,依次类推,一种象多种语言的马尔蒂诺·坎帕纳罗和拉贝拉伊西亚诺的节目,像交响乐一样的效果(但一直是只有人的声音)。后来贝里奥就只就英文原文展开工作(是卡西·贝布里安说的),挑选出一些音素,最后组成了一种名副其实的音乐作品,灌制成唱片是用的仍然是《纪念乔伊思》,但这同原来的电台节目已经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一种解说叫评论的内容,对作品的逐段进行评论,就这样,在这种气氛之下,我发现,电子音乐家们,或者说一般的新音乐家们的经验是一种典范,是各种艺术的共同倾向典范。我还发现了同当代科学发展的相似之处......简单来说,贝里奥在2959年问我能不能为他的杂志《音乐会见》(总共只出了4期,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写一篇文章时,我拿出了1958年后在国际哲学大会上的报告,开始写《开放的作品》中的第一篇章。后来又写的第二篇,以及一些争论性的注解(比如,同费代莱·达米科就进行过激烈而又激动人心的争论......)。尽管,有所有这一切,但当时还没有想到要写一本书。是伊塔骆·卡而维诺想到了写书的事,他读了《音乐会见》上的文章,问我能不能抽出一部分来让艾瑙迪出版社出版。我答应说可以。我又考虑了一番,从那时起我开始计划出版一本完整的书,对开放的作品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此同时,我在《韦里》、《美学杂志》等杂志发表了一些文章,这些是从1959年开始的,到1962年,一切还远未结束,同我们一起工作的瓦伦蒂诺·邦皮亚尼那年对我说,他想出版这些文章中的一部分文章,他看过了这些文章,我想,在等待出版“真正”的书的时候,我可以先凑成一本试探性的书。我想用“当代艺术理论中的形式和不确定性”作为署名,对书名历来十分敏感的邦皮亚尼几乎是很偶然的翻看了几页后说破,就叫“开放的作品”吧,我说不行,我想把这本书名留给将来那本更全面的书,如果现在用这个书名的话,到那时就不好办了。他说,等我写出更全面的书的时候,我可以找另一个署名,现在用“开放的作品”很合适。于是,我写完了关于乔伊斯的文章,它就占了书的一半,再加上以前的几篇文章,又写了序言......简言之,书出版了。我发现,另外一本书我不能再写了,因为这个题目只能这样来论述,只能由这些作为建议而写的文章组成。书的题目成了一个口号。我的抽屉里还有有关那本在也没写出来的书的很多卡片。
-
艺林絮语钟明善本书作者在中华文化思想的大背景下认识中国传统艺术把对书法、篆刻、绘画、诗歌、戏曲、诗歌、戏曲、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门类的研究与认识寄言于大量短小精练的序跋、在短论这中。其中“艺林纪事”更是以含有哲理的诗的语言写出的抒情、叙事散文,值得一读。
-
西方美学名著译稿宗白华译本书是宗白华先生所翻译的一系列西方近代美学名著的选集。 书中收入了温克尔曼、莱辛、康德,歌德、马尔苦赛、比学斯基、费希特、菲·巴生格、汉斯·考赫等在近代西方美学史上有着重大成果或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作家或评论家们探讨美学、思考美学的优秀著作。这些文章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对美的概念、美的产生、美的发现、美的鉴赏以及美学发展各阶段的特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阐述。 另外,本书附录子宗白华先生撰写的《康德美学思想评述》和《西方美学史》两篇文章。这两篇同样精深的文章在此作为对译著部分必要的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看更多]
-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著美的本质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用洋溢着艺术灵性与激情的生动文笔,揭示出诗歌、音乐、绘画、雕塑、戏剧以及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隐藏的美,在我们面前铺开一段绚丽多姿的寻美历程。达到这样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矿石商人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世俗的利害计较,把整个情绪和思想移动一下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在被钢筋水泥、电脑网络折磨得疲惫不堪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灵魂的转向么?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格的秩序、圆满的和谐。在这宁静和雅的天地中生活着人们却在他们的心胸里汹涌着情感的风浪、意欲的波涛。但是人生若欲完成自己,止于完善,实现他的人格,则当以宇宙为模范,求生活中的秩序与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础。
-
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夏之放等著本书立足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立场上,分析它的现状、来龙去脉和发展前景,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在空间上以整个世界为视野,以中国为基本对象,以西方为基本参照;在时间上以整个历史为视野,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阶段为中心,向两端适当适当延伸,落脚于展望21世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新走向。全书以当代审美文化为前提条件、现实透视、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作为基本内容,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高瞻远瞩,全方位多维度地提出和展开问题,避免了浅层次、就事论事地发表议论
-
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黄药眠著;陈雪虎,黄大地选编本书包括美学、文学理论、作家作品论、诗艺论、文学教学论五部分内容,收有“论美与艺术”、“论文学中的人民性”、“关于朦胧诗及其他”等文章。
-
审美艺术教程蒋国忠主编本书在总结美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审美艺术"的新理念;主张普通高校的艺术课程,要从审美的高度审视艺术教育,要把艺术教育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力求做到"审美"与"艺术"的交融与统一,使学生在艺术的审美实践中把握审美的规律,获取事半功倍的审美效果. 全书用四章的篇幅概述美和审美,以及审美范畴和审美学派,为读者提供审美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另用六章的篇幅,重点论述艺术美的创造与审美问题;除了专章介绍艺术创造的本质与特征之外,其余五章分别阐述"实用"、"造型"、"表情"、"语言"、"综合"等五种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以及各种艺术样式的审美知识。全书既有一定的审美理论高度,,又有艺术审美的丰富信息,主旨明确,特色鲜明;见解中肯,条贯清晰;语言简洁、晓畅。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宜教宜学,适合大专院校用作审美艺术教育的基础教材,也可作为当代知识青年丰富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础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