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文艺美学胡经之著本书为作者积多年心血所建构的新的学科体系。全书融美学、诗学为一炉,通过审美检验论、艺术价值论、艺术意境论、艺术形态论、艺术阐述接受论、艺术审美教育论等,全面探讨了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本性与人的存在本体之关系,揭示出艺术审美必然以寻求艺术的本真生命意义和人的感性审美生成的奥秘为根本旨归的真谛。适用于大学文科师生,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
-
纯粹美学的视界叶知秋著本书就是具体讲述从本人的纯粹美学角度如何看待五花八门的美学雍的问题的。本人之所以对自己的美学思想取名为“纯粹美学”,原因在于在本人看来,西方美学及当代中国美学就其绝大部分而言,只是娱乐学或完善学、善学而已,夹杂着深厚的物欲的成分,不是真正的美学。纯粹美学是否有道理,并不在于任何形式的炒作和鼓吹,而在于它能不能久经沙场而永立不败之地。为了不使人类受谬论的蒙骗,纯粹美学的敌人不仅仅是全世界的美学家们,它的读者们,而且还是著者本人。
-
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戴清著《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丛书: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融合美学前沿学术思想,把电视剧的研究置于转型期社会文化特定的宏观背景与视野之中,对审美文化内涵、发展演变进行了历史梳理与总体分析,着眼于审美文化的当代性与实践性品格。中观层面对中国电视剧的当下思想文化语境与文化特征进行分析与把握,反思并探讨批评主体性的建构问题,并从文化社会学与审美思辩相结合的角度讨论当下中国电视剧的研究方法与模式,借助专题研究及特点作品的微观分析来实践《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丛书: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的理论追求。全书力图从宏观文化视野、中观方法思路与微观具体分析的彼此结合,多层面多角度地把握中国电视剧的整体文化特征与审美品格。
-
东方美学简史邱紫华,王文戈著本书系统介绍东方各民族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特点,注意考察东方宗教、哲学、伦理习俗和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对美学思想的影响,揭示了东方民族审美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在艺术上的独特表现,从而凸现了东方美学独特的美学性质和价值。本书通过对埃及、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波斯、希伯莱、阿拉伯、印度、日本、中国等民族源远流长、丰富深厚的美学思想的梳理和阐释,明确了在东方美学缺席的情况下,现有美学的理论误区。这有利于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去建构包容东、西方美学与艺术思想的新的美学理论。本书理论阐述深入浅出,文字流畅优美,例证生动有趣,图文并茂。本书可供高校中文系、艺术系开设专业选修可用,也可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通选课程教材。...
-
走向现实的美学张伟著所谓《巴黎手稿》,即马克思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简称,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经济学哲学著作,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作者在检讨和总结国内学术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80年代对《手稿》两次大讨论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手稿》美学思想的系统研究和深入解读,来探寻马克思美学的精神实质和本真语境,并围绕《手稿》中美学的哲学本体论,展开对《手稿》中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诠释、挖掘、探讨,特别是通过对卢卡契、伊格尔顿和詹姆逊为代表的西方左翼美学的异化理信纸、意识形态理信纸、文化生产理信纸的比较分析,来提示《手稿》与这些理信纸在美学思想上的渊源性及其在当代美学前沿的影响力,从而为我们展现了《手稿》美学思想的整体画卷和发展脉络。
-
叔本华美学随笔(德)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著;韦启昌译《叔本华思想文论》从叔本华的《附录与补遗》和《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中选出了12篇文章:论思考、论阅读和书籍、论文学、论历史、论语言和语言学习、比喻和寓言、论判断批评和名声、论学者和博学、论大自然的美、论音乐、论写作和文本、论死亡。在这些文章中,叔本华讨论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素材,所用的语言又都平时自然。叔本华以他准确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考深刻阐述了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在《论思考》中说:“只有经过深思的东西才能成为我们的真知”,“只有自己的根本思想才会有真理和生命力”,他反对大量阅读,认为涌入我们头脑的这些大杂烩永远不会自动成为思想、观念和信念的统一体,容易造成巴比伦式的语言混乱。在《论阅读和书籍》中,他指出:“坏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抨击人们总是阅读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时代最好的书籍,主张“没有什么比阅读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使人们神清气爽的了。”他对黑格尔式的文风深恶痛绝,提倡“言之有物”、“质朴无华”、“诚实自然”的文风。他在书中的诸多论述距今已经200年了,但仍像一股清新自然之风迎面吹来,让人觉得他在针砭时弊,他的思想之深刻阐释了“历久弥新”的含义。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因为他对人间的苦难非常敏感,对人生观感到极度悲观,所以被人称作是“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是新的“生命“哲学先驱。他特别专精于研究柏拉图和康德的著作,非常反对和不屑于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等人的理论。他的一生不算风光,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1853年时,他的哲学思想才被世人所重视,不过却于1860年9月21日病逝。1789年生于但泽的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他对自己的哲学也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学任教时,他试...作者作品:·《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思想随笔》·《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
审美概念认知赵伶俐著本书系是西南师范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重庆市工础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学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最近数年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人格心理学、时间心理学、认各心理学等方向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不少少创意。体现了该重点学科在黄希庭授带领下,积极向上的群体学术风貌和锐意创新的学术个性。
-
中国艺术形象发展史纲陈伟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实践为例证,探索中国艺术形象的生成、发展与文艺美学精神的变迁,力图科学地解释前人误认的一些文艺史问题。“艺术形象”的概念内容很广,本书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对其进行穷尽式的探索。本书主要抓住每一时期的典型事例,如史前社会的墓葬红粉、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唐代的诗歌、清代的《红楼梦》等,剖析其审美意识的本质,作为这一时期艺术形象的代表,揭示它们在中国审美意识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书的标题虽然为“中国艺术形象发展史纲”,其实带有较多的艺术形象史论和艺术的审美意识发展史的色彩。这个课题及这样的写法似乎不多,我们亦是“因题制宜”,抛砖引玉,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目录:前言导论第一章中国前艺术时代的形象特点和美学载体第二章中国古典艺术时期的形象特点和美学精神第三章中国现代艺术时期的形象特点和美学精神小结参考书目后记
-
流变之美邹华著本书以现实人生为立足点,以近百个逻辑环节的承接转化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美学范畴的辩证运动,提出并论证了审美关系的生成、审美意识的结构与功能、古代审美意识封闭与残缺两个基本特性、古典主义三个原则、人性结构的主体化、美的历史形态的交叉转换、外倾直觉与动戊观照的互动扩张、恶扩散与丑增加以及主体性的两极分解等问题,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深化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新编美学基础教程赵淑华主编我于1978年入人大读书,1982年留校任教,进入美学教学与研究领域,一晃已有二十几年,也因此结识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同行。与淑华相识是在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年会上。同是女性,她又非常活跃,自然熟悉得比较快。但实际上.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因为一个偶发因素——会议名单上把她的学校所在地淄博写成了“溜博”,由此特地留心了一下,发现她的学校是个中专,而中专教员成为高教学会会员无疑是极个别的。以后在各种交流中,我对她比较注意,她的虚心好学,她的刻苦勤奋,都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她主修音乐,却对美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自己的见解,一直在美学教学的第一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