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美学建构中的尝试与问题阎国忠等著本书从全部美学中选取七种比较完整、也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模式,将它们对美学各个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介绍出来,然后给予必要的分析和评价。
-
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等]著这本书有一些明显的优点:首先,全书分为“论美”、“论美感”、“论美的创造”三编,先探讨美的本质,然后从欣赏者和创造者两个角度进行考察。这一结构具有骨架干净、脉络分明的特色。其次,某些问题敢于提出作者自己的独立见解;设立专章讨论“现实美的创造”,尤见新意。第三,涉及艺术问题,选材较严,抓住了艺术领域中有较高美学价值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避免了和另一门课程“艺术概论”(或“文学概论”)的重复。此外,本书材料丰满,文字的表达也比较流畅,某些章节写得颇有诗情画意。
-
兴袁济喜著“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多重含义的范畴,它往往与“比”并称为“比兴”,但与“比”相比,它具有更深的美学蕴涵,其基本含义一是感发,二是寄寓。作为审美范畴的“兴”的出现,是在有文字记载的先秦时代。后来汉儒从经学角度对“比兴”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汉魏之际,随着人性的觉醒与文学的独立,“兴”从托喻之辞向着自然感兴发展,其内涵逐渐拓展。唐宋以降,诸多的文论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使“兴”范畴不断得以充实,它将文艺创作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如“心物”、“情景”等关系加以融会,具有以一总万的意义。原夫“兴”之诞生,肇自华夏民族的生命冲动之中。“兴”中保留着中华远古生民天人感应、观物取象、托物寓意等文化观念痕迹。从审美与艺术活动的角度来说,“兴”是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跃升的津梁,是使艺术生命得到激活的中介,它是中国古典美学有价值的传统之一。
-
文质彬彬陈良运著本书在《文质彬彬》总题之下,以《文与质》、《艺与道》为上、下编,分别对“文”、“质”、“艺”、“道”四个观念及形成中国美学中两对最基本的审美范畴,从发生、发展、传承、演变的全过程,进行由微而宏地全面、系统的观照,又从美学、文学、造型艺术等领域以及哲学、心理学、伦理观念、社会政治理想等方面,进行论述和评价。在论述时又注重两对审美范畴间交错互动的关系,如前者“文质”关系如何演变为后者的“文道”关系,后者的“艺术”行为如何时时处处使前者的观念内涵与外延相应地不断发生变化;前者如何时时处处对后者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后者如何在前者已界定的正统观念范围内突破和升华。……它们互相生成又互动互补,构成了中国美学与文学、艺术学理论的大框架,至今对这几个领域内的理论建设还有深刻的影响。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刘纲纪主编新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的世纪。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审美实践和艺术活动将向着一个更加多姿多采、更富人文诗意的境界发展。我们深信:只要坚持面向现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进行美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强盛的生命力,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
康德美学论劳承万[等]著本书对康德美学体系的分解,提出了几个关节点:一是以审美心理结构(中介结构)去统辖“先天综合判断”(先验性存在),以见其历史生成与积淀;二是以康德理论框架中的二向性结构,揭示康德哲学美学中诸多的二元性现象;三是以康德“逻辑——心理”二重结构体来综合、囊括康德的独特的理论成果及其矛盾。康德美学说到底是围绕“想象力——判断力”(心理维度)所展开的理论,但其脉络又必须依附“逻辑”(质——量——关系——模态/感性——知性——理性)。心理依靠情感的深入体验,逻辑依靠概念的步步推演;“情感体验”与“概念推演”裹在一起,这是康德文本晦涩难解之谜但也是他的伟大创造,精妙也隐蕴其中。四是以中国心性哲学沟通康德哲学美学。“沟通”工作是牟宗三的毕生学术业绩,也是大陆学人难以企及的业绩。因而本书希望是承牟宗三的“接着说”。汉语世界欲深人研究康德,如果撇开牟宗三的成果,那是不堪设想的“坐井观天”。
-
美学新概念徐岱著编辑推荐:本书是求是丛书的《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分册。全书共分五章,分别就美学的思想历程,美学的知识形态,美学的话语空间,美学的理论方案以及美学的实践作了系统全面的探讨。 本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人士来说,本书极具参考价值。
-
美学三书李泽厚本套装共三册:美的历程(铜版彩图珍藏版);华夏美学(铜版彩图珍藏版);美学四讲(铜版彩图珍藏版)。《美的历程》不仅在李泽厚先生的各种著述中,而且在中国美学论著中都是极有价值的一本著作。《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宁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具有深刻意义。它从文化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重审了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探索了艺术风格变异的深层原因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类型,并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从人文的角度思考了"人性"问题。《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涵在这个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作者渐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基于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不是某种经验科学的对象,而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这个本体,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体心理。它既"超越",又内在;既是感性的,又超感性,是为审美的形上学。《美学四讲》是作者全面、系统地论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著。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学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本次出版的修订彩图版,是作者李泽厚先...[更多内容]
-
意境探微古风著《意境探微(套装上下册)》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全面介绍和广泛吸纳了百年来的“意境”研究成果:二是古今结合、中西比较的新的理论建构:三是对每一个问题的探讨,都力争站到新世纪之初的学术高地上发言。因此,这是百年“意境”研究史上一部具有总结性和前瞻性特点的论著。这是一部富有新意的“意境”研究专著。作者在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中论述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重新解说古代美学史上的主要“意境”观点,把握和整合历史语境中的“意境”理论:二是对“意境”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多层次的阐释和探寻,提出了若干新的观点:三是回顾总结了20世纪的“意境”研究成果,并对21世纪的“意境”研究发展趋势作了前瞻性的探讨。与同类著作相比。
-
雄浑与沉郁曹顺庆,王南著“雄浑”与“沉郁”是中国古代艺术及文学理论中的两个重 要范畴。本书上编阐释“雄浑”范畴,先论述从先秦的“大”逐 步发展为“风力”、“雄浑”、‘阳刚之美”的概念形成、发展的历 史过程,在此基础上剖析相关各术语中的文化、美学因素与 “雄浑”的构成关系,呈现为统一的“雄浑”概念,并在与西方 “崇高”(sublime)范畴的比较研究之中,凸现中国古代美学这 一范畴的真实内涵。下编阐释“沉郁”范畴,先从语义、哲学理 念溯源和儒学人格观因素等方面说明“沉郁”的生成,清理这 类观念进入文学理论的脉络,使“沉郁”的概念内涵明确化,并 通过杜诗艺术、帕雨斋词话》《昭昧詹言》之论等典范文本的 研究以及“沉郁”与“顿挫”的审美组合、“沉郁”与“飘逸”等相 关范畴的对比,使“沉郁”范畴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得以尽可能 充分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