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接受美学与象思维窦可阳 著《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以中国传统的象思维为参照系,深入探讨了接受美学理论的“中国化”问题,其目的是在前人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推进接受美学的“中国化”研究,在生命美学的层面上找寻到两种理论体系的深度契合点,并以《周易》经传接受、李白诗歌对《庄子》的接受以及《文心雕龙》的接受之链等三个典型的接受范例为切入点,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进一步演绎和阐发笔者对接受美学“中国化”的具体想法。总的说来,接受美学虽然是一个纯粹西方文化背景的理论体系,但是它在生命美学的层面上与中国传统的象思维找到了终极的契合点,在具体的理论展开过程中又颇有相印证之处。此问题的解决,既有助于我们拓展今后接受研究的思路,也可以为很多学界公案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
美学十五讲凌继尧 著《美学十五讲》既是一本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普通读者了解美学、提高审美修养的知识读物。该书从介绍了美的起源、本质,美的种类,审美和美感,中国近现代美学的成就,艺术品的本质和鉴赏,美与现代经济与工业生产等问题。作者语言通俗易懂,又有大量图片,使该书更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
-
野径与禅道毛明 著毛明编著的《野径与禅道:生态美学视域下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神学因缘》研究了美国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的核心思想特别是生态诗学与禅宗的渊源,指出二者存在实事联系和三个学理联系——以生命智慧为指向、以文化批判为途径、以自然审美为风格。在此基础上,辨析出二者在三个方面的不同:前者以“生态价值”为最高价值,后者以“即心即佛”、回归本心为最高价值;前者主张“行动主义”、激进的社会革命为行动准则,后者以“随缘任运”、个体超越为行动准则;前者以“沉迷野域”、“回归野域”为出发点和归宿,后者以“平常心是道”为理想境界。著作认为斯奈德生态思想的成型,经历了早年经历的孕育,印第安民族生态实践的催发,以中国佛禅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的升华和体系化三个阶段。通过辨析斯奈德核心思想与其思想的重要来源——禅宗之间的关系,厘清了斯奈德思想的有机构成,重新定位了以禅宗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斯奈德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不仅对于了解斯奈德的生态思想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生态文明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王杰 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7卷第1期)主要刊登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兼及人类学、文化研究等主题,注重学术研究的前沿性与问题意识,努力搭建中西学术研究交流的桥梁,尤其强调给本土的学术研究构建一流平台。
-
设计的魔力迪帕·普拉哈拉德(Deepa,prahalad)等著; 刘倩倩,韩芳 等译许多公司为创新和产品战略投入巨资。但是据估计,每一年都有80%的新产品遭遇了失败或者表现明显不如预期,只有少数产品大获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它们的创造者都有无缝整合的设计战略。他们不会生产急功近利的产品,而是致力于创造积极有益的用户体验。在外人看来,这就像是魔法:无法理解,无法复制。但事实并非如此。《设计的魔力》一书为实现这样的魔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而且可以反复使用。富有经验的工业设计师Ravi Sawhney和企业战略家迪帕·普拉哈拉德提出了“心理美学”,一种在客户与品牌之间建立深度情感联系的系统化的方法。他们还通过一些全球顶尖公司,包括Sprint, Medtronic, Amana和现代公司等的案例研究,说明了“心理审美”的应用。你会看到这些成功的公司已经在应用这种方法,超越功利主义,创造与人紧密联系的产品,并且屡试不爽。消费者更易受到感性的,能够带来愉悦、丰富体验的产品和服务的吸引,但很少有企业会在制定策略和设计产品的初期就考虑这样的情感因素。根据我们的经验,往往是那些愿意提前考虑消费者情感因素的公司创造了更多的利润,获得了更大的品牌价值和更高的客户满意度。本书将与您分享基于心理美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几个设计案例,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并解答几个关于设计的基本问题:如何引入设计?如何确认找到正确解决方案的标准?如何让设计和商业策略相辅相成?同时将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转变为具体的产品和服务。您将能够:学习如何使用心理美学方法论来规划现有的产品、客户和销售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创新机会。学习如何识别让您与客户建立情感纽带的设计的基本特质。通过领会客户需求来安排合理的设计优先次序。通过鲜活的案例学习如何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案例中既包括了世界500强企业,也有刚起步的小公司。通过设计的过程让所有利益相关方目标一致。
-
乔伊斯流亡美学研究赫云 著《乔伊斯流亡美学研究》讲述了“流亡艺术家”是乔伊斯畅通无阻的通行证,也是他实现自我塑造的有力武器。当他依靠他所厌恶的知识女性的慷慨之助,把自己装扮成“中产阶级”艺术家的时候,遭到了欧洲大陆上真正的中产阶级的嘲笑和鄙视。但中外学者对乔伊斯“流亡艺术家”的身份却无争议,取得了全场一致的认可。“流亡就是我的美学”成为研究乔伊斯的起点。乔伊斯的流亡美学,是解读乔伊斯作品的核心。流亡美学是贯穿乔伊斯作品的主线,“孤独”、“自我表现”、“身份”、“放逐”等无不与“流亡关学”有关。
-
悲剧的诞生[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 著;周国平 译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哲学和美学著作,他在书中独创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一对重要概念,借此为切入口,以独特的视角和睿智的语言,重新阐释古希腊文化,进而探讨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能乃至人生的意义。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
-
审美知识叶志良,励继红 编《审美知识/高职高专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围绕“审美”和“审美教育”两个中心话题,以艺术欣赏、艺术创作、艺术创造为主线,从美的表现形态入手,以文学创作、二维艺术、三维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为载体,以一种崭新的范式建构了审美的知识框架,完整地阐释了审美和审美教育的力量。《审美知识/高职高专素质教育系列教材》涉及历史、文化、宗教、伦理、文学、艺术诸多知识,做到了历史文化与艺术审美的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不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也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审美知识/高职高专素质教育系列教材》既可作为高职院校审美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雅俗共赏的普及性读物。
-
内外之间李溪 著屏风是一件易朽之物,它在历史上的意义"在场"并不存留于考古发现中。本书作者通过对屏风存在的场域、图像、主体身份以及用法四个角度的分析,试图呈现出其在唐宋这一历史转型期的意义变迁。处于内外之间的屏风,透露出历史发展中场域和话语的应合与冲突。初唐之前,屏风主要是王家的用具。作为公天下的代表,君主始终要承担"无私"的身份。在仪式的场所,它是帝王光辉形象的映照;在帝王的内殿,它是君王日夜思省的明镜。帝王不合身份的"目光"往往会招致历史的苛责。从中唐至北宋,文人的视角渗透入屏风内外,他们以诗画构建出一个独我的性灵空间。到南宋以后,由于绘画价值的提升,屏风逐渐丧失了艺术品主要媒材的地位,转而成为生活空间里的一件装饰。然而,文人并没有因此放弃以屏风作为性灵承载的意图,他们依然以典故的方式,使它身上的文人意义得以流传。
-
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研究袁宏 著《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研究》在概述周敦颐理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阐释了“太极”的化生之德及其蕴含的动静美、和谐美、圆融美,分析了高洁、洒落的君子人格和“孔颜乐处”的审美意蕴,论述了《太极图》之“象”与“意”、诗文中的“文”与“道”、礼乐论中的“乐”与“礼”所体现的文艺美学思想,从而全面、系统地把握了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