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美学指南(美)彼得·基维《美学指南》涵盖10个美学基本问题和8个美学分支学科,每个问题和分支学科都由该领域的专家撰写,兼顾历史和前沿。《美学指南》自2004年出版以来,成为国际美学界流行的美学教科书。那些细读组成本书的论文的读者,会发现更多的直接证实美学之兴盛的证据。他们会在这些论文中发现一大批涉及面甚广的主题,其讨论不仅涉及美学中的主要问题,而且与众多哲学议题相关联,包括形上学、认识论、心灵哲学、语言哲学、伦理学以及大量其他的哲学核心领域。正如这些论文所表明的那样,形成和维持这种关联,是一个哲学学科在概念上处于令人满意状态的另一种标记。
-
音乐审美的视觉化转向陈芸本书所遴选作者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以来的诸篇论文,分为四个专题进行呈现。*编“音乐的视觉化转向”,通过视觉文化这面时代的棱镜,从音乐审美的角度阐述这一普遍的艺术文化现象;第二编“图像/影像里的音乐符号”主要从符号学的角度论述图像里的音乐符号表征,探讨音乐各要素与时装表演艺术之间的美学契合;第三编“抒情性之咏与戏剧性之叹”论述了女高音咏叹调的声乐旋律特征以及威尔第与瓦格纳风的创作格差异性之比较;第四编“音乐审美的人生意义”总结作者十多年的教学、科研领域实践经验,对音乐审美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提出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愿景。围绕美学、艺术理论与艺术史、音乐教育等专题,本书阐述了音乐审美的视觉化转向这一新时代的文化现象,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思考深入,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
现象学美学史郭勇健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象学美学史”的*终成果。研究涉及哲学家和美学家十人,即胡塞尔、盖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这十个人物,几乎每个都是大师级的人物,都值得单独用专著来研究。事实上,中国学界此前对于现象学美学的研究也只是个别性、局部性的,本书基本上是首次对现象学的系统研究。美学史往往涉及“历史阶段”的划分。根据以上名单,现象学美学史大体上包括三个阶段:现象学美学阶段(盖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存在主义美学阶段(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诠释学与接受美学阶段(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
-
古代中国生活审美论张翠玲美学界对古代中国美学问题的探讨集中在以文论、乐论、画论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审美,对古代中国生活审美这一审美形态的关注较为有限。本书对古代中国生活审美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古代中国生活审美的原理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秩序审美,德性审美,礼仪审美等几个角度对古代中国生活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古代中国生活审美的现代转化。
-
中国声乐发展与审美鉴赏研究解伟 著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众多,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丰富多彩的中国音乐文化,积淀了我国各族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1986年5月和1987年6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骨笛等原始乐器,毋庸置疑地证明,在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并开启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篇章。
-
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姜勇《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是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的比较研究论著。一方面在历史层面考察宗白华与现代新儒家之间的交游及相互影响,一方面在理论层面借助现代新儒学对宗白华美学进行多方位阐释。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宗白华美学实胎动于现代新儒学,尤与方东美、唐君毅二人的文化哲学联系紧密。宗白华对传统艺术精神的阐释与创造,及其意境美学的直觉体验性、生命精神与价值意识、实践开放性等,都需借助现代新儒学获得深入诠释。此外,现代新儒学本身也蕴含了由道德向审美转出的要求及可能,而宗白华美学正可视为现代新儒学美学向度的某种展开和实现。其审美视角,还为克制儒家泛道德主义的偏误,提供了批判性。
-
杜威经验论美学的生态精神研究艾莲对于杜威经验论美学中的生态精神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认识。一,杜威哲学和美学的方法论中的生态思维。“自然”“人”“经验”和“价值”是杜威哲学的四个重要的基本范畴,而正是对这四个范畴的内涵,以及四者在经验存在中互融共生并展现为成长过程的相互关系的论述,体现了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具有鲜明而深厚的生态哲学内容。在杜威的包罗万象而又无所不在的自然(宇宙)观念和关于自然连续性的论述中,蕴含着对自然世界的生态关联性、生态整体性、生态过程性和生态生成性(生态进化性)以及人的生态主体性的深刻感悟和深入阐述,从而展开了一种生态世界观的思维图景。在这个生态哲学的基础上,杜威实际上从两个层次提出了对世界和艺术进行生态思维的方法论思想。首层次是“经验的方法”。他从自然和经验的连续性说明了经验的认识功能的生态根源,论述了原始经验和反思经验这两种经验各自的作用和互动共生的相互关系,进而特别强调了对原始经验的反思探究方法对于探寻审美活动生态秘密的意义。第二个层次集中在艺术研究的方法上。他明确主张从“大地”到“山峰”,从日常经验到审美经验和艺术的“迂回”的方法,借此走出艺术的“象牙塔”,回归艺术与日常经验之间的联系。在这一方法中,杜威哲学中关于自然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生成(生长或成长)性的思想显示出对于认识艺术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这样的方法明显贯穿着生态思维的性质。二,艺术审美本体存在的生态本性。杜威美学中关于艺术审美本体存在及其特性的思想,深刻揭示了艺术审美本体存在的独特性质和生态本性,从而树立了它的特殊的生态化美学的理论轴心。杜威把“一个经验”看作艺术的存在形态,他明确地指出艺术的普遍特性是自然就有的节奏,并进一步论述了节奏在审美中的能量组织机制。杜威的这一观点,是其经验论美学耀眼的亮点之一。这一被称为“生态动力学”的观点,从根本上突破了长期以来认识论美学的学理模式,并用动力说弥补了表现说的局限。通过对节奏的动力机制的深入揭示,这才真正切人了审美活动的生命本质和生态本性。中国和西方的美学早就有对审美的动力机制的感悟,特别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气韵”说更是把审美的这一生命特征提到了核心地位。考虑到西方美学源远流长的认识论传统和中国美学对“气韵”说至今没有充分重视的学术语境,杜威这一观点对于认识审美和艺术的本体特性,确立美学的学科独立性,可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
中华美学精神高建平 等著,张江 主编美学在中国,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起伏,近年来有上升的势头,20世纪80—90年代,曾经有过几次“美学”热,目前美学升温,与政府和社会的倡导,以及实践活动的需要有很大关系。本书从古典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概述了美学的发展,倡导建立当代的、实践的中国美学。本书有助于读者丰富美学知识,提升文化自信。
-
当苏格拉底遇上金宝汤何卓敏 著书中两位主角Simone及Andrea,游走于巴黎、苏格兰、阿姆斯特丹、台北及香港等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她们所讨论的九位艺术家,包括达利、罗丹、蒙克、康定斯基、梵高、莫奈、达芬奇、毕加索及安迪?沃霍尔,都是伴随及促成着艺术历史发展的不朽人物,他们高低起伏的人生经历、辉煌成就,所留下的旷世作品与他们的独特个性及睿智联为一体,丰富了我们的生命。 每一个艺术家都有一个感悟题材 历史上的艺术家都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肩负起各自的生存状态,究竟他们在想什么?或许就是要寻找生命的依据。他们不停创作,利用他们不同风格的绘画或其他艺术语言去表达心中情感、探索生命。每一次创作,都是一种选择,但是否“非如此不可”,就确实难定答案,又或许一切都只是一个偶然。 其实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观者的关系在诠释的过程当中甚为微妙,这是一场心智游戏。艺术家就有如魔术师,在其作品加添法力,为世界増添色彩;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的创造力量,将自己的生活塑造成为一件艺术品,积极体验生命的真正意义。 何为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有什么意义、功能?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作品?艺术的真理又是什么?艺术品的美与不美、价值高与低?管它的,观者要关注的是艺术家们在这些艺术品中留给我们什么,在我们生命起了什么功能、什么作用、什么意义。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经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人就是人的未来”,人是以每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不断重新创造自己的历史;而 “未来就是在过去的时代中找到”,希望这本书为你带来一场愉悦而具启发性的精神之旅。
-
西方美学范畴研究曾繁仁 著《西方美学范畴研究》除了导言外,由八个部分构成,也就是论述了八个历史阶段的西方美学范畴。古代希腊的和谐论美学,其基本范畴为“美与和谐”;中世纪的神学美学,其基本范畴为“美与神性”;德国古典美学,其基本范畴为“美与自由”。这是西方古典美学的三个主要时期及其基本范畴。现代西方美学主要论述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生命论美学,其基本范畴为“美与生命”;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其基本范畴为“美与实用”;欧陆现象学经验论美学,其基本范畴为“美与问性”;后现代解构论美学,其基本范畴为“美与解构”;英美分析美学,其基本范畴为“美与分析”。《西方美学范畴研究》的论述不是单纯地就范畴而论范畴,而是尽力在历史的境域中论述,尽力阐述有关范畴生成的历史与理论背景及其贡献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