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四时之外朱良志 著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体现出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 朱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天趣”问题;《南画十六观》,以“真性”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量”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时间”问题的探讨。这些都是他在《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提出的基本问题,这几《四时之外》的讨论进一步将其细化。这几个问题又有内在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他所关注的“生命超越美学”的内涵。
-
中国美学研究朱志荣《中国美学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朱志荣为主编,王怀义为副主编。《中国美学研究》以研究中国美学为主,兼及心理美学、西方美学等著译的学术集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美学研究》学术内容丰富,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美学与现实生活及人生等各大研究领域,包含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审美意识、审美心理、艺术美学、实践美学、美学译文和书评等板块。本集刊既有宏观体系的整体建构,又有对微观个案的具体分析;既强调美学研究的理论性,又重视其人文性。《中国美学研究》(第二十辑)主要分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美学”“西方美学”“当代评论”等几个部分,所讨论的学术话题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孔子生活美学推进中国意象美学的研究,《诗》与早期中国审美观念,唐代审美意象时空建构的佛禅心理,汉唐绘画语系中的“图真”观,叶秀山的美学思想,金雅人人生论美学思想,等等。
-
人生艺术化与当代生活金雅 著本书的主题是关于20世纪近现代中国美学的产生与发展,其内容涉及宽广。作者从"人生艺术化"这一命题入手,系统地梳理了以梁启超,朱光潜,丰子恺,宗白华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关于"人生艺术化"命题所产生的观念和思想,并将之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阐释其当代意义,深入追寻那条在巨大的现实忧患中现代学人所进行的生命诗性建构的精神致思之路。本书在探索中国美学思潮的思想渊源时,运用大量古今中外哲学和美学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和辨析,可以说做到了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
中和审美研究刁生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中和”概念历史悠久、延绵不绝,直至今日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时都体现出对中和的认同和依循,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不仅贯穿中华文化史始终,还渗透到中国诗歌、音乐、书法、绘画、小说、戏曲、建筑等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本书正是试图对中和审美进行历史还原、理论整合与意义新探,力求构建一幅本土化、整体性的中和审美理论图谱。
-
从形式到观念张红芸潘诺夫斯基是20世纪西方“图像学”理论的奠基人,被尊为“现代图像学之父”。本书立足于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哲学和美学文本,以“从形式到观念”为逻辑主线,对其艺术图像学理论的历史生成语境与哲学渊源、艺术理论的哲学美学指向进行探讨,爬梳其艺术方法论和艺术图像意义阐释的形成与发展。本书认为,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图像学使艺术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得以再次阐明,实现了艺术与哲学、认识论与世界观、生命感之间的链接,并且指向了哲学的公共性与人类的普遍性。艺术图像学作为“文化转向”思潮的重要一环,使艺术研究最终走向了艺术的文化研究。在此语境中,艺术图像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文化学等研究产生了不断的理论回应与学术张力。这种张力也使得当今的美学研究面临新的境遇并处于边界拓展的过程中。
-
身体美学张之沧,张卨 著本书主要研究身体美学的审美价值;解析作为审美主体的身体美学意义;表述渴求身体之美和美化身体是全人类的追求;从自然美到结构美、观念美、主观美、客观美、生命美和身体美等层面来探求美的本质、美的异化和美学派别的不断更迭;分析当代美学向身体美的回归;论述有关身体美论,进而探讨美化身体,美化人格,身体对生态美的觉识、维护和创造,身体美与艺术创作和美的设计,身体美学与技术发明,身体美学与绿色社会,解放美学和艺术革命,以及从身体美的对象化到身体美的概念的形成等美学问题。
-
宗白华美学现代性问题研究王冰冰“现代性”是一个世纪以来流行于中西方学界的思想课题。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将现代性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联系在一起,积累了前所未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本书正是以毕生致力于“探寻中华文化美丽精神”的宗白华为核心,以反思与总结的方式考察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现代性问题,重点在于从现代性哲学话语的内在蕴含出发,分析宗白华美学与中国现代美学家群体的形成、生长,以及它们的思想特质,在中西比较中梳理出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建构的中西方文化资源,阐释宗白华所创建的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现代形态和精神价值,旨在挖掘宗白华美学经验对当代中国学术话语建设的启示意义,推动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好地让“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焕发出时代光芒”。
-
反美学潘知常本书所谓的“反美学”,不是“反”美学本身,而是“反”传统美学。它“反”的不是“美学”,而是人们对于“美学”的歪曲。而它所要构建的,则是在更为根本的意义上的一种真正的美学。由此,作者深刻揭示了当代审美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的变化,并且从现状研究(传统审美文化的自我放逐)、文本考察(文化溃败时代的寓言)、社会省思(千年未遇之历史巨变)、条件辨析(传统审美文化的解构之镜)、本质反诘(后美学时代的美学革命)、根源探询(生命的诱惑与死亡的阴影)、本体阐释(无望的救赎与永恒的承诺)等七个维度详加论述,深入阐释,从而毅然决然地为人类“享乐的合理性”的审美满足、为美学的“生活与审美的同一”的全新原则鸣锣开道,并且呼唤着一种非中心性的后美学视界、一种无主导性美学的后美学文化、一个美学的新时代的隆重出场。
-
美的冲突潘知常在作者看来,中国唐宋之际的禅宗变革,就类似西方的文艺复兴。慧能的《六祖坛经》也堪称“西天”的佛教思想与中国的佛教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但是,这一思想结晶的走出庙宇并逐渐向哲学、美学渗透的过程,却相当漫长。尤其是美学,直到明清之际,才有了初步的成果,并且再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了最终的完成——这也就是中国现代美学的诞生——生命美学的诞生。“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这,就是“中华民族三百年来的美学追求”。无疑,在这当中,“美的冲突”正是恢弘壮阔的美学主旋律,其变化和展开,则体现为五个巨大的问号:为什么东方的中国能独立产生雄踞同期世界美学峰巅的古典美学?为什么逐渐进入近代的中国未能相应地在美学启蒙中逐渐独立产生自己的美学?为什么近代的中国借助西方近代美学的理论武器,却未能建树自己的完整的近代美学体系,更未能建树雄踞同期世界美学峰巅的近代美学?为什么近代中国未能建树自己的美学体系,但却敏捷地迅速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什么找到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后,却一直未能同中国近现代的美学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而本书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借助“中华民族三百年来的美学追求”这一理论模式,借助于打破一直被人们分割开来的中国古代美学史、中国近代美学史和中国现代美学史的理论模式,对于从明代中叶直到20世纪的三百余年的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做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并且对于中国20世纪的生命美学的诞生,也做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育学术发展研究何齐宗 著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育学术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从美育学科、美育本质、美育特征、美育地位、美育功能、美育任务、美育实践和美育思想等方面系统分析和评价了这一时期中国美育学术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同时从美育理论、美育实践、美育思想和美育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美育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对其未来发展路向提出了前瞻性建议。本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尤其是美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