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自我与他者苏欲晓 著《自我与他者(C.S.路易斯的他者性美学思想)》编著者苏欲晓。《自我与他者(C.S.路易斯的他者性美学思想)》内容提要:根据路易斯的生前挚友,英国哲学家、批评家与诗人欧文·巴菲尔德(1898—1997)的判断,20世纪最“牛”的牛津人C.S.路易斯(C.S.Lew’ls,1898—1963)拥有三重身份:“杰出的具有独到见地的文学批评家”。“高度成功的小说家”,以及“通过文字与广播深入人心的基督教护教家”。其中,身份之二以《纳尼亚传奇》最闻名遐迩;身份之三以《纯粹的基督教》、《魔鬼家书》最发人深思,也令人捧腹。然而。他最重要的第一重身份——文学批评家——在英美国家却“很遗憾”地被后两者过于普及的光芒“淹没”了:当然,2010年之前。汉语语境对于路易斯的文学批评思想价值更是完全陌生。本论著旨在填补这份空白。
-
御注孝经(唐)玄宗,(清)顺治,(清)雍正 著《御注孝经》作为《精选整理本丛书?经部》的一种,包括三位皇帝所注的《孝经》:《猫注孝经》(清顺治皇帝注)、《御纂孝经集注》(清雍正皇帝注)、《孝经注疏》(唐明皇注、宋邢□疏)。底本采自我社已出版的《故宫珍本丛刊》经部,清乾隆《四库全书》均有收录。孝为百行之先,“一孝立而百善从”(原书语),作为“德之本”的“孝”,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大力推崇。封建王朝时期,历朝历代的诸多统治者大都奉行以孝治国的方略(最典型的如汉朝),早在行科举八股取士之前,“察举孝廉”这一重要的取士制度就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因而在儒家十三经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的《孝经》,自然成为历代君王和广大儒者学士们争相传注的对象。《御注孝经》所选的三位皇帝所作的注释,详实准确且有所发明,堪称现存《孝经》注本中的善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此注本“语其平易,则人人可知可行;语其精微,则圣人亦覃思于阐绎”;使《孝经》“无一义之不彰,无一人之不喻”。《御注孝经》体例统一、严谨,均先照录一段经文,然后是皇帝所作的注释。此次出版的整理本,除将繁体竖排改成简化字横排并加标点外,还对较难的字词进行了注音释义,此外还注释了不常见的人名、地名和典故等。
-
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建构王雅 编日常生活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和寓所,人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确立、遵守的伦理观念、准则、规范构成了日常生活伦理,维系人类社会正常运转,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具有塑造和建构日常生活的功能。传统儒家伦理就具有这样的性质和功能,儒家倡导和持守的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德性既源于使传统中国人的情感与生活又养成了传统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生活样式和传统中国礼仪之邦、君子之国的大国气度。《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建构:以儒家伦理与传统中国日常生活的关联为参照》认为:在当代全球化、多元化进程中,中华民族何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以何种样式生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建构:以儒家伦理与传统中国日常生活的关联为参照》重温儒家伦理与传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关联,不是复古式地全盘照搬儒家伦理,而是从中汲取有益的资源,与其他文化共同整合出既有时代性和世界性,更具有民族性的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
-
人生境界论郝永刚 著与人的身体一样,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总是伴随着他(她)的一生,而无论容颜如何改变,人生道路如何坎坷,人生命运如何波折。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一个人始终能够拥有和自主把握的是他(她)的人生境界,即他(她)心灵感通的意义域和价值世界,以及他(她)对于人生的态度,乃至他(她)的外在气象,等等。
-
非人(美)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Dr.David Livingstone Smith) 著 冯伟 译《非人》探讨“非人化”,是一部涉及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和哲学的跨学科大众读物,阅读极富快感。事实上,非人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极易左右个人和集体。“野兽”、“蟑螂”、“虱子”、“狗仔”、“畜生”等各式各样的骂人话在任何语言中都是高频词,人们使用这些脏词的理由也不一而足,政治、宗教、族群或性别差异等原因都可能让这些贬损他人的语言脱口而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将他们的同类视为低人一等的动物。这种心理倾向,在历史上曾经导致了纳粹以道德责任的名义消灭被他们定义为劣等人的犹太人和吉普赛人、导致了卢旺达的种族灭绝,甚至导致二十世纪前的奴隶贸易,今天仍能够在加沙地带、阿富汗、利比亚等地看到它影子。事实上,除了这些重大的政治和历史事件,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歧视、大城市土著对外地人的排斥、男性对女性的暴力、还有很多人对同性恋的歧视,甚至对军事和战争的痴迷往往都根源于我们人性深处缺失的那一角,因为缺失了这重要的一角,我们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纵容自己做出不公平的判断,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作者认为,人类的非人行为深植于人性之中,但他并不就此陷入对人性未来的悲观,因为在他看来,生物特征是可塑的,也就是说人性也可以变化。本书是对人性的一个冷峻的指控。当今的人类,很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
-
佛教伦理学导论(英)彼得·哈维 著,李建欣,周广荣 译《佛教伦理学导论:基础、价值与问题(套装共2册)》以清新简洁的风格为那些对佛教没有太多了解的读者而写。它对佛教伦理学的性质及其演变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和描述,既考虑到各个佛教传统之间共同的主题,同时也不忽视它们各自的特色。该书在对佛教伦理学的共同基础和核心理念进行详细分疏的基础上,不惜把大量的笔墨都放在佛教伦理学对当前全球所关注许多问题的分析上:诸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济、战争与和平、安乐死、流产、男女平等和同性恋等等。该书作者充分利用佛教经典和有关佛教徒行为的历史记载以及当代记录,描述了现在的佛教伦理学并对其各种观点进行评述,作者还把佛教伦理学应用到一些新的领域中去。
-
道德哲学史讲义(美)罗尔斯 著,顾肃 等译《道德哲学史讲义》是约翰·罗尔斯逝世后出版的第一本(也许是最后一本)罗尔斯自己的专著。《道德哲学史讲义》是编者萨缪尔·弗里曼依据罗尔斯在哈佛大学开设的“现代政治哲学”课程的相关讲义、录音和笔记整理而成。
-
道德讲堂广东省文明办 编暂缺简介...
-
仰望老子柯美淮 著感悟了老子的智慧果,就要去摘下来使用。如果只是仰慕、欣赏,那果子再好也与已与人无关。只有去使用,那果子才有益于自己和他人。摘下了智慧果,不能随便乱用,必须剖析,懂得什么部分适用于什么地方,这就叫作“慎用”。《仰望老子(第4卷):伦理学与政治学》的重点是在讲如何用《道经》里的原理,即论述伦理学和政治学理论是否是从形而上学的原理演绎出来的。
-
自律的发明(美)J.B.施尼温德 著 张志平 译《自律的发明:近代道德哲学史(上下)》以《自律的发明》为题,展示了近代道德哲学家对道德的理解是如何从作为服从的道德、作为自治的道德再发展到作为自律的道德,并一步步为人类争得自己应有的价值与尊严的。它不仅阐明了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以及他得出自己独特的伦理学观点的过程,而且还揭示出宗教思想、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错综复杂的交织关系。最后,作者还对道德哲学以及道德哲学史本身作出了自己的独到理解。它不仅能让读者把握近代道德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更能让读者见识思想交锋中思想家们精致入微的分辨力和洞察力。无论读者是否同意其观点,阅读过程本身都是一种思想的历练。本书是迄今为止对近代道德哲学史所作出的最为全面的研究,其中所用的大量史料都鲜为人知。波士顿大学的克努得·哈康森(KnudKaasonssen)教授称其为英语界无与伦比的、最伟大而又最具雄心的近代伦理学史著作,对道德哲学以及道德哲学史都作出了伟大贡献。 显示部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