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劳动伦理研究夏明月 著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劳动伦理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性的问题。保障劳动者权益,实现体面劳动,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普适伦理。本书将依据马恩经典文本、社会调查,紧扣劳动范畴,从劳动伦理维度展开深入探讨,不仅着重从应用层面研究了企业劳动关系的构建,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的现状,揭示了企业劳动关系矛盾突出的现象和原因,提出了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而且从伦理视角,提出了完善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保障、健全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等基本思路,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应当通过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正当要求体现出来。
-
人生境界论郝永刚 著与人的身体一样,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总是伴随着他(她)的一生,而无论容颜如何改变,人生道路如何坎坷,人生命运如何波折。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一个人始终能够拥有和自主把握的是他(她)的人生境界,即他(她)心灵感通的意义域和价值世界,以及他(她)对于人生的态度,乃至他(她)的外在气象,等等。
-
中国古代道德生活史陈瑛 编《中国古代道德生活史》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的有关道德生活的通史类著作,涉及古代中国与道德生活相关的主要方面,如家庭关系、政治生活、各行业、各阶层的生活等,时间跨度从先秦直到明清,在全书的最后一编还详细研究了古代中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道德生活史,可谓是一部完整、系统、贯通的道德生活通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
伦理困境与和谐诉求吴沁芳 著在《伦理困境与和谐诉求:当代社会变迁下的伦理现象透视》中,作者吴沁芳试图从伦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考察当代中国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伦理生活所呈现的状况;反思当今中国伦理生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化解矛盾、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借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寻找伦理道德的“支点”。《伦理困境与和谐诉求:当代社会变迁下的伦理现象透视》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大部分,分别探讨社会伦理困境、家庭伦理矛盾以及个体道德冲突,构成了一个对社会伦理困境的相对完整的考量。
-
幸福人生的因和缘光亮 著《幸福人生的因和缘》收录了释迦牟尼如来对人生佛教的具体阐述相关经典白话文汇集,是世人理解因果关系一部最好的工具书。 人人都有享受幸福快乐生活的渴望,也都有追求幸福快乐生活的源动力。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盼望得到最漂亮的居住环境;喜欢拥有最赏心悦目的美人;喜欢最聪明伶俐将来不落人后的子子孙孙;喜欢品尝最可口的饭菜;喜欢最迷人心扉的美酒、咖啡或者是清茶;喜欢倾听最美妙绝伦的音声;喜欢闻到那醉人的芳香;喜欢触摸到细滑娇嫩的皮肤;喜欢得到健康、不老、不病、不死的身体和端正庄严的相貌,希望和心爱的人永远不分离;希望仇人永远不要相见;希望过上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失意舒心的日子。总而言之,人们总是喜欢让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永远永远都是极度舒适的,满意的,愉快的。
-
自我与他者苏欲晓 著《自我与他者(C.S.路易斯的他者性美学思想)》编著者苏欲晓。《自我与他者(C.S.路易斯的他者性美学思想)》内容提要:根据路易斯的生前挚友,英国哲学家、批评家与诗人欧文·巴菲尔德(1898—1997)的判断,20世纪最“牛”的牛津人C.S.路易斯(C.S.Lew’ls,1898—1963)拥有三重身份:“杰出的具有独到见地的文学批评家”。“高度成功的小说家”,以及“通过文字与广播深入人心的基督教护教家”。其中,身份之二以《纳尼亚传奇》最闻名遐迩;身份之三以《纯粹的基督教》、《魔鬼家书》最发人深思,也令人捧腹。然而。他最重要的第一重身份——文学批评家——在英美国家却“很遗憾”地被后两者过于普及的光芒“淹没”了:当然,2010年之前。汉语语境对于路易斯的文学批评思想价值更是完全陌生。本论著旨在填补这份空白。
-
道德讲堂广东省文明办 编暂缺简介...
-
非人(美)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Dr.David Livingstone Smith) 著 冯伟 译《非人》探讨“非人化”,是一部涉及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和哲学的跨学科大众读物,阅读极富快感。事实上,非人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极易左右个人和集体。“野兽”、“蟑螂”、“虱子”、“狗仔”、“畜生”等各式各样的骂人话在任何语言中都是高频词,人们使用这些脏词的理由也不一而足,政治、宗教、族群或性别差异等原因都可能让这些贬损他人的语言脱口而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将他们的同类视为低人一等的动物。这种心理倾向,在历史上曾经导致了纳粹以道德责任的名义消灭被他们定义为劣等人的犹太人和吉普赛人、导致了卢旺达的种族灭绝,甚至导致二十世纪前的奴隶贸易,今天仍能够在加沙地带、阿富汗、利比亚等地看到它影子。事实上,除了这些重大的政治和历史事件,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歧视、大城市土著对外地人的排斥、男性对女性的暴力、还有很多人对同性恋的歧视,甚至对军事和战争的痴迷往往都根源于我们人性深处缺失的那一角,因为缺失了这重要的一角,我们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纵容自己做出不公平的判断,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作者认为,人类的非人行为深植于人性之中,但他并不就此陷入对人性未来的悲观,因为在他看来,生物特征是可塑的,也就是说人性也可以变化。本书是对人性的一个冷峻的指控。当今的人类,很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
-
仰望老子柯美淮 著感悟了老子的智慧果,就要去摘下来使用。如果只是仰慕、欣赏,那果子再好也与已与人无关。只有去使用,那果子才有益于自己和他人。摘下了智慧果,不能随便乱用,必须剖析,懂得什么部分适用于什么地方,这就叫作“慎用”。《仰望老子(第4卷):伦理学与政治学》的重点是在讲如何用《道经》里的原理,即论述伦理学和政治学理论是否是从形而上学的原理演绎出来的。
-
自律的发明(美)J.B.施尼温德 著 张志平 译《自律的发明:近代道德哲学史(上下)》以《自律的发明》为题,展示了近代道德哲学家对道德的理解是如何从作为服从的道德、作为自治的道德再发展到作为自律的道德,并一步步为人类争得自己应有的价值与尊严的。它不仅阐明了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以及他得出自己独特的伦理学观点的过程,而且还揭示出宗教思想、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错综复杂的交织关系。最后,作者还对道德哲学以及道德哲学史本身作出了自己的独到理解。它不仅能让读者把握近代道德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更能让读者见识思想交锋中思想家们精致入微的分辨力和洞察力。无论读者是否同意其观点,阅读过程本身都是一种思想的历练。本书是迄今为止对近代道德哲学史所作出的最为全面的研究,其中所用的大量史料都鲜为人知。波士顿大学的克努得·哈康森(KnudKaasonssen)教授称其为英语界无与伦比的、最伟大而又最具雄心的近代伦理学史著作,对道德哲学以及道德哲学史都作出了伟大贡献。 显示部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