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人生哲学讲义方东美方东美作品系列 (共10册),这套丛书还有《方东美先生演讲集》,《生生之德》,《新儒家哲学十八讲》,《华严宗哲学(全二册)》,《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全二册)》等。
-
仰望星空(英)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著,佘卓桓 译《仰望星空:这个星球上站得最高的灵魂》是一本励志之书。作者用他理性的思考,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诸如幽默、旅行、羞怯、专长、平等、乐观、幸福、精神等都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本森告诉人们:人生最大的胜利,就是不论历经多少失败、几多失意,都能將希望长存于心底。
-
小爱大德(法)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著,赵克非 译全书以礼貌开篇,而礼貌还算不上美德;以爱心结尾,但爱心已经不再是美德。这样做当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至于其他的,比如顺序的选择,虽绝非纯属偶然,更多的还是出自某种直觉和需要;有时是出于符合教育学原理的考虑,有时是出于伦理学或美学的考虑,而不是出自某种我不知道的演绎推理或等级排序。一部论述美德的著作,特别是像我这样一部浅论,不构成一个伦理体系:这是应用伦理学,而不是理论伦理学,是尽可能的现实的,而不是纯理性的。在伦理学中,难道还有什么比应用和现实生活更重要的吗?
-
康德的道德哲学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学》以康德的两部代表作《道德的形上学之基本原则》与《实践理性之批判》为主要研究对象,牟宗三先生选译英国人阿保特对康德作品的翻译,将康德作品由英译本翻译为中译本,他认为不读康德,便不能言吸收康德,“若吾辈若不能以独立之中文阅读康德、理解康德,便不能言吸收康德,而吾辈亦无法参与世界之康德学。”牟先生比较康德哲学与儒家义理之异同,显出他对中西两个哲学传统的深入理解。可以说,他在本书中所附的注解大大提高了译本的价值。
-
季羡林的八堂人生课季羡林 著《季羡林的八堂人生课》,纵观季老近百年的人生阅历,是一座后人汲取人生经验的富矿。在他丰赡的著述中,也常见论及人生之作,为此,我们编选了本卷,《季羡林的八堂人生课》充分展示季羡林对人生意义与价值、为人与处世、隐忍与成功等的参悟之心,对当下生活忙碌的青年一代而言,极具开解、教导意义。
-
纯粹伦理入门(日)丸山敏秋 著丸山敏秋所著的《纯粹伦理入门(最新版)》以倡导纯粹伦理的丸山敏雄(伦理研究所创始人,1892~1951年)的著作为理论依据,把涉及内容宽泛的纯粹伦理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总结而成的。本书虽然无法囊括纯粹伦理的所有内容,但基本上对概要进行了汇总。书名本应该定为“纯粹伦理概论”,但这样会给人以晦涩生硬的感觉,故取名“入门”。
-
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王倩 著《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是在作者(王倩)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全书分七章节,内容包括绪论、媒体时代暴力和色情信息的传播及社会控制、媒体时代大中学生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大中学生处理信息的德育理论借鉴等。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困境与道德教育邹小华 著邹小华编著的《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困境与道德教育》的写作灵感和研究动因,较多地来源于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与教育问题的思考与体悟。在作者看来,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失范包括青少年的一些非道德行为,并非没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也就是说,当前的道德失范问题不是道德规范不够健全的问题,非道德行为者并非不知道他们的行为触犯了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但还是放纵自己的行为,其原因固然有许多,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因为空虚与无聊。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介都有因空虚、无聊引发的非道德行为的报道,而长期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作者近年来和学生的接触中也感受到不少同学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的空虚与迷茫。
-
模糊性的道德(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张新木 译《西蒙娜·德·波伏瓦作品系列:模糊性的道德》是存在主义理论入门之作,收随笔两篇:《模糊性的道德》阐述存在的双重性、存在的矛盾;《皮洛士与基尼阿斯》讨论人类行动的度、行动的目的和价值。
-
德育人本论杨艳春 著《德育人本论》从德育人本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高校德育人本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三大方面系统构建了高校德育人本化的理论、实践和保障体系。首先,主要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德育人本化指导思想上的革命性变革,特别是通过对“人的本质”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的不同理论定位的解析来揭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对德育人本化的启示,从而凸显“以人为本”在促进德育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价值,论证“以人为本是德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深化德育人本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基础和理论体系研究,并将这些理论成果运用于高校德育发展的分析,揭示高校德育人本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为探索高校德育人本化的实践路径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其次,在实践上主要从高校德育人本化的几个基本维度,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从哲学高度探索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辩证吸取中西方人学思想的合理因素来指导高校德育发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促进入的本质的健康生成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构建高校德育人本化的有效机制,从德育人本化视角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