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江畅 戴茂堂 阿尔巴诺(G. John M. Abbarno) [美]托马斯·麦格勒尔(Thomas Magnell) 徐瑾《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是由国际价值研究学会(ISVI)与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编,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的集刊,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2017年上半年卷针对儒家和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亚洲价值观和伦理秩序等前沿问题展开讨论。
-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伦理研究庞永红著福利伦理作为福利政策、福利制度和福利实践内在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其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本书在探讨“该不该提供福利”“应该由谁来提供福利”“应该给谁提供福利”“应该提供什么样的福利”等几个应然性理论问题的基础上,阐明了社会福利在道德上的正当性理由,文化因素尤其是传统伦理文化等决定着社会福利模式的最终选择,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中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进而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的伦理价值理念和分配原则,在对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实践问题进行伦理反思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精准扶贫”是有中国特色的福利方略。
-
机器问题(美)戴维·J.贡克尔 著,朱子建 译简单来说,“机器问题”是这样一个问题:机器能够被纳入道德共同体吗?《机器问题:从批判视角看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伦理学》详细考察了各种解答机器问题的可能方案,但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机器到底“能”还是“不能”被纳入道德共同体。这种选择是出于对康德意义上“批判哲学”的赞同,更是基于机器问题自身的内在要求,即道德共同体恰恰是通过对机器的排斥才得以建立。或许可以说,《机器问题》是一部以机器为视角的伦理学著作。正是由于机器自始至终都是伦理学的他者,机器因而也就能够持续地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合时宜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能够对伦理学本身的根基和限度进行持续的发问和反思。
-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江畅 戴茂堂 阿尔巴诺(G. John M. Abbarno) (美)托马斯·麦格勒尔(Thomas Magnell) 徐瑾《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是由国际价值研究学会(ISVI)与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编,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的集刊,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2016年上半年卷针对当代道德体系建构、伦理问题与不同领域内的实践之关系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也对秦文化、孟子群己价值论等中国传统价值与伦理,以及柏拉图的正义观、康德的分配正义等西方伦理与价值展开研究。
-
正义思辨与伦理生活杜海涛,彭战果《伦理视阈下的现代西方正义论》是伦理学专著。通过系统梳理伦理视角下的正义观念历史,阐明现代西方正义论的历史渊源,并揭示其内在问题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做的理论解释的努力。书稿重点阐释了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正义观念的发展,包括康德、黑格尔的伦理概念与分歧,罗尔斯、哈贝马斯、麦金太尔、霍耐特等人的正义论,最终阐明在全球不同文明体系下,每一个文明维系社会的正义和伦理都不尽相同,指出西方现代正义论过于推崇工具理性的单一化弊端。本书以伦理生活和社会正义的辩证关系作为线索,不同于单纯以正义理论的发展变化作为线索,着重反映的是不同正义理论中伦理生活是被如何安置的。并反思两者如何更好地融合,构成现代社会建构的至善理想。书稿是西方哲学的传统论题。
-
道德的力量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本书以“道德的进化”“文化名人论道德”“社会热点的道德观察”“采自乡村的道德故事”“美德小故事”以及“百姓故事”等部分,通过主题阐述、名人访谈、基层采访和网络交流等方式,梳理了中华文化中的道德元素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众多成就以及名人和普通百姓对道德建设的看法与建议,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提供启示和营养。
-
道德地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李亚明在有关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中,道德地位概念受到非常广泛的援引,但这个概念尚未得到清晰阐释,因而难以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本著作尝试对道德地位概念进行系统论证,并以此为线索,对各种规范性理论进行反思,对科技和社会发展引起的伦理困境进行分析。第1-4章对道德地位概念及相关研究现状做了总体性说明:探讨了道德地位的基本含义;阐述了在道德地位的来源、本质和要求等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总结了现有研究对于道德地位概念的共识性意见;通过论述道德地位和其他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澄清道德地位概念的独特理论功能;论证了作为物种成员身份的道德地位概念。第5-7章对于道德地位的基础、性质和要求展开深入论证,尝试重构了中、西方某些主要伦理传统中的道德地位观念,对当代道德哲学前沿研究中所阐发的道德地位概念进行了分析,由此推导出能够指导行动的基本伦理原则:即不伤害人的“必要善”;在他人的“必要善”受到严重威胁而我又能够给予援助的情况下,应当给予援助;所有行动者的道德地位平等。第8-10章分析了有关人类增强、器官移植,以及头部移植等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并结合对现实伦理问题的分析,进一步阐述和论证了上述基本伦理原则。
-
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报告樊浩等著2007年以来,东南大学伦理学团队协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北京大学等多个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以“道德发展高端智库”和“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多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为依托。进行了关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三轮国家调查(2007年、2013年、2017年)与四轮江苏调查(2007年、2013年、2016年、2017年)。通过十多年持续跟踪调查,建立了《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东大伦理”团队先后组织全国学界100多名学者对《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形成《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报告》。研究报告分为上下册。《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报告全国卷》包括“诸社会群体伦理道德发展状况及其共识与差异”“伦理魅力度与道德美好度”两部分。
-
生活与思想的互动张继军 著对于原始儒家而言,道德哲学的建构不仅是一个概念。思想的逻辑演进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生活,尤其是遭德生活不断升华的过程。本书着重说明了原始儒家道德哲学建构的两个维度,即历史维度与逻辑维度的关系,探讨了二者的双向互动对于原始儒家道德哲学建构的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从单纯的思辨角度去抽象地讨论原始儒家道德哲学建构的传统模式。本书确立了从横向的角度、以问题的形式分析原始儒家道德哲学的产生与建构的研究方法,从先秦时期社会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的历史维度出发,梳理了先秦时期道德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脉络,分析了其与原始儒家道德哲学的内在关联,探讨了包括天道与道德形而上学、礼义与道德价值、学习与道德修养、礼乐与道德教化、中和与道德境界、君子与道德人格、王道与政治实践等在内的主要内容。
-
为生民立命王毅真本书主要介绍了推动二十世纪中国新伦理学建设的重要人物——周辅成先生的主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就其来源而言,周辅成的伦理思想堪称中西伦理思想交融会通的结晶,始终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为生民立命”的责任担当。阐明了周辅成伦理思想在方法论上的特点:知行合一、中外会通、史论结合,并由此构成的一个以坚持公平正义、崇尚人文精神为主旨的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本书重点论述了周辅成先生的社会公正思想。周辅成认为,公正作为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道德推动力,它比仁爱更重要。同时阐明了周辅成先生对儒家的“大同”理想、“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等展开的不同阐释和评析。本书还论述分析了周辅成先生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他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天人关系”所给出不同的解释,将其阐释为儒家“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以及仁爱思想的形上依据。最后,本书论述了周辅成伦理思想所具有的重大理论实践意义,以及对中国伦理学未来发展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