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朱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蔡方鹿 编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其理学思想对我国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当时的官方哲学,并传播海外,对东南亚“儒学圈”各国影响尤深。对朱子学的研究,一直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或重大课题,对朱子学展开深入研讨,挖掘朱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朱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书是2018年11月3 -4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编。时值朱熹诞辰888周年、张栻诞辰885周年之际,“‘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四川师范大学、中华朱子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中国朱子学会、张栻思想与蜀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美国、德国、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90余位业内专业人士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海内外业内专业人士学者对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朱熹的学术思想及其特点、朱熹张栻二人的关系及对理学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
儒教中国与日本[日] 井上哲次郎 著,刘岳兵 编,付慧琴,唐小立 等译本书是从井上哲次郎的著作和论文、序跋及回忆录等各类论著中选编出来的一本与儒学相关的著作。本书收录了他的《敕语衍义》最终版,即1942年广文堂出版的《释明教育敕语衍义》;其他二十八篇文章分为“中国哲学与文化”“儒教与日本”“古今人物论”“序跋与行履”四个部分。这些文献不仅是分析作为儒学研究者、儒教宣扬者的井上哲次郎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近代日本政治与学术生态的证据和原典。本书为探明江户时期的传统汉学在近代之后如何转化为日本官方意识形态、在动员组织日本各种社会势力时如何利用和发挥传统资源的功能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与线索,对于反思中国儒学的历史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日] 井上哲次郎 著,万丽莉 译《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1905年)与《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1900年)、《日本古学派之哲学》(1902年)被称为井上“儒学三部曲”,是近代日本儒学史的奠基性著作。 本书是“儒学三部曲”中最晚完成的一部,但处理的却是江户思想史中最为主流的部分,即以日本朱子学为核心的正统儒学。本书梳理了朱子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将其分为藤原惺窝及惺窝系统、惺窝系统以外的朱子学派、南学及暗斋学派、宽政以后的朱子学派、水户学派,并就其中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事迹、著书、学说、学风、主要门人等进行了考察。井上特别强调了朱子学在普及儒家伦理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指出其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实际能量。同时,日本的朱子学与中国的朱子学有何种关键差异?日本的朱子学盛极而衰的历史与它所遗留的课题应该如何在日本思想史中加以定位?本书在这些关键点上均提供了重要启示,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儒学的独特贡献,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
-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日] 井上哲次郎 著,付慧琴,贾思京 译《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 (1900年)与《日本古学派之哲学》(1902年)、《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 (1905年) 被称为井上“儒学三部曲”,是近代日本儒学史的奠基性著作。 本书是井上哲次郎“儒学三部曲”中最早问世之作,主要分为中江藤树及藤树学派、藤树蕃山以后的阳明学派、大盐中斋及中斋学派、中斋以后的阳明学派四篇,不仅对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事迹、著作、学说等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而且从日本思想史的发展进程中系统梳理出了阳明学派的谱系,这种学派划分与学说整理方式作为近代日本儒学研究的范式,其学术史上的示范意义,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本书特别重视阐发阳明学者的道德思想,旨在批判当时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为国民道德建设服务,也是日本近代思想史发展脉络上的重要标记。
-
日本古学派之哲学[日] 井上哲次郎 著,王起 译《日本古学派之哲学》 (1902年)与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 (1900年)、《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 (1905年)被称为井上“儒学三部曲”,是近代日本儒学史的奠基性著作。 本书将山鹿素行、伊藤仁斋创立的堀川学派、荻生徂徕创立的蘐园学派统称为古学派。井上立足于三派的反朱子学立场,在讨论各自学问特征之余,亦尝试寻找日本古学派产生的内部原因,且有意提取或构筑有利于日本近代国家建设的民族精神要素和德育资源。作为近代日本古学派研究的奠基性著作,此书影响深远,不少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意义,但也有不少需要反省的问题。如何给所谓的“日本古学派”一个客观、准确的思想史定位,仍然是当今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
褶子[法] 吉尔·德勒兹 著,杨洁 译树叶、褶裙、皱纹、纸团、土地……小到微粒,大到宇宙,到处都有褶子。与莱布尼茨的单子不同,德勒兹的褶子是物质与灵魂的结合,是世界的最小单元。通过不断的弯曲、折叠、展开,褶子创生了世界。注重流变、运动的巴洛克风格与不断折叠、展开的褶子不谋而合。通过分析巴洛克风格的油画、服装、雕塑、建筑、音乐,德勒兹为褶子概念注入了一股艺术气息;通过分析莱布尼茨的单子概念,德勒兹创造了融合艺术、哲学、数学的褶子哲学。
-
荷马与西方传统洪涛 编《复旦政治哲学评论》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创办的一份政治哲学专业性学术读物。以“根据中国、学术为本”为学术理念,以“政治哲学”博士点为学科依托,坚持纯粹的学术原则,集中展现汉语学人的政治哲学研究优秀成果、汉语世界政治哲学研究中坚力量,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政治哲学研究优秀成果的一个学术平台。已经在我社出版了1-12辑,本书为第13辑。本书主题是“荷马与西方传统”。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涉及意义问题时,叙事而非讨论,是一种更好的方式。然而,随着现代学术的分门别类和专业化的深入,文学的形式也愈来愈与内容相分离。荷马史诗,不仅仅是重要的文学经典著作,还是研究西方传统的开端,所以,本辑评论从研究古希腊经典荷马史诗入手,在学理上,探讨西方思想史的源流发展与继承。除专题外,还有“思想史研究”“国学专论”“经典与诠释”等方面的文章。具体见本书目录。
-
前苏格拉底哲学安德列·拉克斯(André Laks) 著本书对“前苏格拉底哲学”概念的发生、演变进行了思想史的辨析,从这一极其专门领域的断代讨论,延伸到古代知识世界的现代反思,首先考察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关于哲学诞生的观点,继而讨论“前苏格拉底”一词在18世纪的产生、在19世纪古典哲学研究中的发展,以及20世纪的有关争论,深入分析了这一术语如何被建构的学术进程,以及如何从中得见不同哲学史家的现代性观念及其历史观。 本书不仅讨论了古典学术领域当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第欧根尼·拉尔修、施莱尔马赫、黑格尔、韦尔南这类经典人物,而且也旁及当前古代哲学专业研究较少涉及的尼采、马克斯·韦伯、海德格尔以及犹太教传统,最后比较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模式、卡西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模式这两种哲学史模式,探讨了重新思考早期希腊哲学和西方理性传统的学术发展方向。
-
在轴心连续突破问题的深处吾淳 著多年来,作者在研究和教学中一直关注“轴心期”与“连续”“突破”之间的关系,并就相关问题出版了两部专著。本书是对上述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本书中,作者关注了三个专题,1.关涉“轴心说”:“中心”与“排他”;2.中国思维与观念的“连续性”;3.“连续”与“突破”:不同“轴心”间的比较。通过三个专题的论述,作者提醒我们既要看到“轴心说”所取得的“突破”,又要看到囿于“西方中心论”而造成的不足;在中国,我们必须不囿于雅斯贝斯“轴心说”的时间“铁律”,要在更早的历史时期中寻找或探查作为“精神”或“哲学”的思维与观念源头;通过不同“轴心”间的比较,鉴别并认识“连续”与“突破”所导致的本质差异究竟何在。
-
此在的超越性与意识的意向性孙铁根 著本书试图围绕意向性来讨论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理论关联,从而梳理出融贯理解现象学的一段思想谱系。本书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关于胡塞尔现象学先验维度以及规范性视角以及海德格尔早期的现象学背景的讨论尝试指出,海德格尔早期诸如《存在与时间》《时间概念史导论》等重要文本中都蕴含着现象学的先验维度以及还原方法,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是海德格尔思考此在与存在意义问题的思想起点之一。通过将其与胡塞尔对话,揭示胡塞尔对海德格尔理论上的“馈赠”,澄清二者理论上的内在关联,借以消除二者对立形象的不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