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儒教中国与日本[日] 井上哲次郎 著,刘岳兵 编,付慧琴,唐小立 等译本书是从井上哲次郎的著作和论文、序跋及回忆录等各类论著中选编出来的一本与儒学相关的著作。本书收录了他的《敕语衍义》最终版,即1942年广文堂出版的《释明教育敕语衍义》;其他二十八篇文章分为“中国哲学与文化”“儒教与日本”“古今人物论”“序跋与行履”四个部分。这些文献不仅是分析作为儒学研究者、儒教宣扬者的井上哲次郎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近代日本政治与学术生态的证据和原典。本书为探明江户时期的传统汉学在近代之后如何转化为日本官方意识形态、在动员组织日本各种社会势力时如何利用和发挥传统资源的功能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与线索,对于反思中国儒学的历史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日] 井上哲次郎 著,万丽莉 译《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1905年)与《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1900年)、《日本古学派之哲学》(1902年)被称为井上“儒学三部曲”,是近代日本儒学史的奠基性著作。 本书是“儒学三部曲”中最晚完成的一部,但处理的却是江户思想史中最为主流的部分,即以日本朱子学为核心的正统儒学。本书梳理了朱子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将其分为藤原惺窝及惺窝系统、惺窝系统以外的朱子学派、南学及暗斋学派、宽政以后的朱子学派、水户学派,并就其中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事迹、著书、学说、学风、主要门人等进行了考察。井上特别强调了朱子学在普及儒家伦理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指出其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实际能量。同时,日本的朱子学与中国的朱子学有何种关键差异?日本的朱子学盛极而衰的历史与它所遗留的课题应该如何在日本思想史中加以定位?本书在这些关键点上均提供了重要启示,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儒学的独特贡献,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
-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日] 井上哲次郎 著,付慧琴,贾思京 译《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 (1900年)与《日本古学派之哲学》(1902年)、《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 (1905年) 被称为井上“儒学三部曲”,是近代日本儒学史的奠基性著作。 本书是井上哲次郎“儒学三部曲”中最早问世之作,主要分为中江藤树及藤树学派、藤树蕃山以后的阳明学派、大盐中斋及中斋学派、中斋以后的阳明学派四篇,不仅对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事迹、著作、学说等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而且从日本思想史的发展进程中系统梳理出了阳明学派的谱系,这种学派划分与学说整理方式作为近代日本儒学研究的范式,其学术史上的示范意义,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本书特别重视阐发阳明学者的道德思想,旨在批判当时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为国民道德建设服务,也是日本近代思想史发展脉络上的重要标记。
-
日本古学派之哲学[日] 井上哲次郎 著,王起 译《日本古学派之哲学》 (1902年)与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 (1900年)、《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 (1905年)被称为井上“儒学三部曲”,是近代日本儒学史的奠基性著作。 本书将山鹿素行、伊藤仁斋创立的堀川学派、荻生徂徕创立的蘐园学派统称为古学派。井上立足于三派的反朱子学立场,在讨论各自学问特征之余,亦尝试寻找日本古学派产生的内部原因,且有意提取或构筑有利于日本近代国家建设的民族精神要素和德育资源。作为近代日本古学派研究的奠基性著作,此书影响深远,不少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意义,但也有不少需要反省的问题。如何给所谓的“日本古学派”一个客观、准确的思想史定位,仍然是当今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
前苏格拉底哲学安德列·拉克斯(André Laks) 著本书对“前苏格拉底哲学”概念的发生、演变进行了思想史的辨析,从这一极其专门领域的断代讨论,延伸到古代知识世界的现代反思,首先考察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关于哲学诞生的观点,继而讨论“前苏格拉底”一词在18世纪的产生、在19世纪古典哲学研究中的发展,以及20世纪的有关争论,深入分析了这一术语如何被建构的学术进程,以及如何从中得见不同哲学史家的现代性观念及其历史观。 本书不仅讨论了古典学术领域当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第欧根尼·拉尔修、施莱尔马赫、黑格尔、韦尔南这类经典人物,而且也旁及当前古代哲学专业研究较少涉及的尼采、马克斯·韦伯、海德格尔以及犹太教传统,最后比较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模式、卡西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模式这两种哲学史模式,探讨了重新思考早期希腊哲学和西方理性传统的学术发展方向。
-
西洋哲学史李长之 著本书作者师从有名哲学家冯友兰,这是作者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创作的一部系统梳理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入门读物。全书共分为三章: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学目前的重要流派与人物一一介绍。可贵的是,书中从来都不是简单枯燥的叙述,而是渗透着作者的真知灼见。作者对西方哲人与思想的论述,始终关注其产生的地域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史,并时时与中国古代的年代相对应,更有利于读者中西对照,更利于理解。全书语言通俗易懂,作者不搬弄学问,而是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哲学,西方哲学是怎样的历史。告诉我们:哲学根本注重的是推理过程,而推理结果次之。“唯有推理过程,才是智慧的试金石”。读不懂哲学,“这都无非是因为他所要的只是推理结果,而真正的哲学书给的却是推理过程。”
-
古典学研究刘小枫,贺方婴 著,刘小枫,贺方婴 编第八辑《肃剧中的自然与习俗》收录专题文章4篇:陈斯一指出,《安提戈涅》中的“自然—习俗”张力,不仅存在于家庭伦理与城邦伦理之间,更存在于个体自然力量与共同体习俗规范之间;颜荻分析了欧里庇德斯《伊翁》中的公民身份问题所掩藏的雅典的危机与出路;龙卓婷解析了埃斯库罗斯《和善女神》中的宗法正义与城邦正义;莱因哈特对《和善女神》作了细致的文本解读和结构分析。 论文部分,何祥迪围绕海伦形象分析了荷马史诗中的伦理观念;吴明波通过奥德修斯讲述的克里特故事,探究了奥德修斯的正义观及自我认知;蔡丹君分析了北魏后期乡里私学兴盛的文化背景及其影响;李智星重新审视了刘勰的宗经论及其对讹滥侈艳文学的批判。 书评部分,冯庆围绕拜泽尔《浪漫的律令》对德意志浪漫派的“哲学阐释”,指出浪漫派对柏拉图主义的现代偏离多于继承;郑漫介绍了埃德尼《地图学》对源于现代西方的作为单一范式的地图学的批判。
-
莱布尼茨著作书信集 论至高无上者[德] 莱布尼兹 著,高海青 译本卷将主要考察1675年12月到1676年4月以及1676年10月到12月的文章,而它的范围是有限定的。这些文章分为部分,但它们在创作时间上重叠。其中一部分主要涉及数学哲学(特别是无限问题)以及关乎运动本性的哲学问题。另一部分讨论的都是哲学问题,或更确切地说,是关乎上帝和人的心灵的形而上学问题。本卷的文章对莱布尼兹哲学的研究者来说极其重要。事实上,它们勾勒出了一种形而上学体系的框架,其中包含着很多莱布尼兹为人所熟知的思想。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哲学思想第一次出现在了这些文章中,而是说,在《论万物》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是莱布尼兹第一次以体系的方式阐发其哲学思想的重要尝试。另外,对研究者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论万物》中的文章不是书信,都是为自己而写的,所以其观点在表述的时候没有为了适合他的公众的口味而修改。《论万物》可以使我们深入洞察处在重要发展阶段的莱布尼兹哲学思想。
-
西方人文素描[美] 寒哲 著,胡亚非 郑伟 译这本书的目的是讨论西方经典著作。从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科学等方面分类介绍。 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结合作家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人际关系、基本理念,以及作品主题、自传他传,将作家作品的理性、精神、情感相融合,并作出价值判断,给出阅读建议。趣味与实用并重。 涉及以百计的作家作品,信息量极大,行文简洁、诙谐、轻松而深刻。
-
在轴心连续突破问题的深处吾淳 著多年来,作者在研究和教学中一直关注“轴心期”与“连续”“突破”之间的关系,并就相关问题出版了两部专著。本书是对上述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本书中,作者关注了三个专题,1.关涉“轴心说”:“中心”与“排他”;2.中国思维与观念的“连续性”;3.“连续”与“突破”:不同“轴心”间的比较。通过三个专题的论述,作者提醒我们既要看到“轴心说”所取得的“突破”,又要看到囿于“西方中心论”而造成的不足;在中国,我们必须不囿于雅斯贝斯“轴心说”的时间“铁律”,要在更早的历史时期中寻找或探查作为“精神”或“哲学”的思维与观念源头;通过不同“轴心”间的比较,鉴别并认识“连续”与“突破”所导致的本质差异究竟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