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当代西方生态正义理论研究田启波等著本书旨在深入研究当代西方生态正义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全面分析当代西方生态正义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揭示该理论提出的必然性;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空间地理学、环境伦理学、过程哲学等流派的生态正义理论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剖析其主要观点和理论特征;聚焦资本逻辑、生态殖民、生态难民、空间转向等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对当代西方生态正义理论的主要问题域做出了提炼与论证分析,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剖析了该理论的思想贡献、内在困境及其出路。同时,将当代西方生态正义理论及其实践与社会主义生态正义的构建进行比较,探讨前者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
从良知日用到经世致用陆月宏 著儒学之所以为儒学,是由于它对现实人伦世界的强烈关注,是由于它对性善的坚信从而对工夫操持的强调。进入明代中叶,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天理-人伦成为拘束士子的天网。阳明心学由于兼顾天理-人伦与心性-道德,从而迅速赢得士子们的心灵。阳明将精神超越的热情从天理转向人的自得自足之境,与明代士人在政治高压下从得君行道转向觉民行道有关。但是在阳明心学中,始终存在天理-人伦与心性-道德之间的争执。阳明后学的激进派强调*性-道德的逍遥与解脱,保守派则强调天理-人伦,从而逐渐回向程朱理学。是向左走向良知,还是向右回向人伦?明代中晚期的心学,主要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了不断的演变。王艮强调百姓日用即道,突出良知说的生活化和现实化,在实际践履中产生了弱化甚至取消工夫操持的倾向。在泰州学派中,始终存在人伦实践与良知本体之间的巨大张力。鉴于泰州后学的各种弊端,罗汝芳努力修正现成良知,着重强调人伦世界中的孝弟慈实践,表现出自然与道德相合的圆融色彩。“天台重名教,卓吾识真机。”在耿定向与李贽长达十余年的争论中,核心问题在于入世与出世、人伦与宗教、道德之学与性命之学的关系。 在包括泰州学派在内的心性之学转向经世之学的过程中,气学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这是因为,由于气学把超越的本体意识转变为实然的宇宙根源意识,因此将尊德性转变为了道问学。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义理之性为气质之性所取代,气机生化的历史意识的崛起。 明末清初,由于天下分崩离析,对人伦秩序的关注成为华夏文明是否延续的生死攸关问题,思想界重新将目光投向了先秦六经。针对当时良知现成论者径任本体而取消为善去恶工夫的现实,顾宪成试图以朱学工夫彰显阳明学本体,从而使学风重新变得笃实。顾宪成及东林学派以工夫实践救正良知本体流于虚空的思路,后经刘宗周以及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继承和发扬,终于使得学术风气由虚转实,开启了明清之际的经世之学思潮。在椎心的亡国之痛中,明遗民对明末士风的浇漓轻薄和学风的玄虚浅薄进行了无情批判。顾炎武从经世立场出发重新解释致知格物,要求士子“博学于文”,倡导平实可行的行己有耻主张。在保国保天下的时代潮流面前,将心性之学束之高阁而转向经世实务,实乃顺理成章之事。经学直接关系到保天下之事,因为惟有经学才能正人心。经世之学必定重视礼。这是因为,礼学有助于稳固儒家社会秩序,有助于恢复纲常伦理,有助于存道统。顾炎武坚持经史同源,自觉地以经史互训,尤为擅长寓经世致用于典礼制度的考证。在博学而缜密的考证中,洋溢着顾炎武担当天下的救世情怀与贯通古今的闳通深识。
-
哈贝马斯[英] 詹姆斯·戈登·芬利森 著,邵志军 译作为当今在世非常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哈贝马斯思想浩瀚宏富,著作卷帙浩繁。《哈贝马斯/牛津通识读本》作者对哈贝马斯的介绍落笔于哲学、语言、道德、政治、法律和社会理论等各个方面,并且自始至终将叙述重点放在对哈贝马斯思想的总体把握上。借由清晰、浅显的行文,作者表明,哈贝马斯的理论如何从整体上回答了关于现代社会本质的重大问题,又如何影响着我们对当代各种主题与事件的看法。《哈贝马斯/牛津通识读本》作者有统领全局的能力,又有删繁就简的功夫,所以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用粗线条构成的轮廓分明的思想家头像,读者丝毫不用担心在细节中迷失方向,在论证和辩驳中头昏脑涨。
-
罗素[英] A.C.格雷林 著,张金言 译罗素是20世纪最为知名和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在这部研究罗素生平与著作的作品中,作者不仅介绍了罗素在哲学和逻辑方面的专业贡献,而且呈现了罗素在教育、政治、战争和性道德等方面的广泛观点。一般认为,罗素是现代分析哲学的奠基者之一,并对全球范围内社会观念的革新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清晰勾勒出了罗素在这些领域内的广泛成就。
-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英] 乔纳森·巴恩斯 著,史正永,韩守利 译作为哲学家中的翘楚,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思想史的影响无人能及。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中,乔纳森·巴恩斯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印象的亚里士多德。作者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还原到历史背景中,探究了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逻辑学发现、形而上学理论,他在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方面的著作,以及他关于艺术与诗的思想。本书用简洁明快、凝练概括的语言,全面地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以及在科学和哲学各个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让我们读后对于亚里士多德其人其著其思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而且,作者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理解,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与我们传统的看法有所不同的亚里士多德。
-
德里达[英] 西蒙·格伦迪宁 著,李永毅 译雅克·德里达以《论书写学》《友谊政治学》等著作蜚声学术界,对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甚巨,也是深刻论述我们这个“后现代”世界的巨匠之一。他挑战了西方哲学传统一些深层的假定,塑造了他所命名的“解构”运动,正是这层关系为他赢得了声誉,也为他招来了骂名。在书中,西蒙·格伦迪宁向我们揭示了德里达的著作何以艰深难解,又何以意义深远。他相信,这位哲人的惊世见解对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
例外的个体刘争 著,陈诗雨 译加藤周一是日本战后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和评论家之一。本书通过解读其《日本文学史序说》等著作中“例外”概念的多重含义,将加藤周一置于日本战后思想史语境,分析其与丸山真男、竹内好二人思想的内在关联与差异,同时借助萨特对克尔凯郭尔的阐释,分析“例外”概念中“普遍例外”的诉求如何与universelsingulier”概念产生互照。
-
今古学考廖平 著,刘小枫,潘林 编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县人。初名登廷,字旭陔,后改名平,字季平。初号四益,继改四译,晚号六译。早年受知张之洞,补县学生,后相继中举人、进士。历任龙安府教授、松潘厅教授、射洪县训导、绥定府教授,并先后主讲井研来凤、成都尊经、嘉定九峰、资州艺风、安岳凤山等书院。1898年参与创办《蜀学报》,担任总纂,宣传维新思想。1911年任《铁路月刊》主笔,鼓吹“破约保路”。四川军政府成立,任枢密院院长。后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兼任华西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32年去世,获国葬待遇。廖平早年受张之洞和王闓运等人影响,于乾嘉考据、宋学义理等无所不窥,后专心探求圣人微言大义,由此开始其漫长的经解事业。廖平一生学凡六变,著述逾百种,以经学为主,兼及史学、小学、医学、堪舆等,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六译馆丛书》等传世。廖平在经学史和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由于学界长期关注曾参与重大政治事变的大儒,加之廖平经学一向以“精微幽窅”著称,其学术思想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学界关于廖平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整理出版了廖平的系列著述,尤以2015年出版之舒大刚和杨世文主编的点校本《廖平全集》为代表。然古籍仅点校为止,则故书仍然是“故书”,不便于当今广大读者研习。我们的企望是,通过笺注使故书焕然而为当今向学青年的活水资源。
-
海德格尔的最后之神张静宜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德格尔从“纳粹校长”的政治现实中回撤,先后写下了八个文本,并在遗嘱中约定需等他离世后才能出版,为这些文本覆盖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哲学论稿》是这八个文本中的第一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本,被认为是继《存在与时间》后海德格尔的第二部代表性著作。但就其思想内涵而言,《哲学论稿》比《存在与时间》更奇特、更艰涩、更神秘,其中就包括他在书中提出的、既有哲学意涵又有神学意蕴的新概念“最后之神”。海德格尔为什么生前不愿意出版这些文本?“最后之神”的思想内涵到底是什么?海德格尔为什么要谈“最后之神”?本书尝试通过对“最后之神”概念的多维度阐释,找出其思想渊源,为理解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给出方向性指引。
-
技术治理通论刘永谋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刘永谋老师关于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新作。本书分为4编,共25章。全书从如何理解技术治理、如何选择技术治理、如何调整技术治理、如何控制技术治理四个问题出发,从哲学层面跨学科地切入技治思想研究、技治批评研究、技治实践研究、技治建构研究,详细深入地归纳、提炼、创新了技术治理的诸多基础性问题和观点,以期作为进一步深入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细部研究和操作研究的某种可选择的“脚手架”。全面论述了技术治理的基本原理、技治推进的诸多构想及实践、技术治理的风险以及有限技术治理理论,是当下技术治理理论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