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现代主义[英] 克里斯托弗·巴特勒 著,朱邦芊 译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为何如此依赖关于过去的虚构幻象?锁在隔壁邻居门口的自行车能不能称得上艺术品?当人们沉默不语时,他们实际上在想些什么?高雅文化与庸俗文化如何彼此相关?在本书中,作者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考察了现代主义思想家和艺术家做出的许多创新,表明了强有力的观念和形式上的试验如何创生出新的音乐、绘画和文学,又是如何渗入20世纪和21世纪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书中还探究了自我、主观性、非理性、人和机器等现代主义观念。
-
克尔凯郭尔[英] 帕特里克·加迪纳 著,刘玉红 译他是孤独的哲人,他是信仰的骑士,他是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的先驱。作为19世纪拥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之一,克尔凯郭尔的许多观点接近处于主流思潮之外。他对康德和黑格尔的伦理与宗教理论所作的回应,他的主要观点与费尔巴哈、谢林等人学说的对比,他对人的存在状况所进行的探究,这些在本书中都有评论性的阐释。
-
洛克[英] 约翰·邓恩 著,方尚芩 译约翰·洛克是17世纪后期、18世纪早期英国伟大的哲学家,他在经典作品《人类理解论》中提出,我们的知识以经验为基础,主要通过感觉为我们所获得;但奇怪的是,知识传递的信息被误解了。在本书中,作者揭示了洛克如何得出他的知识理论,以及洛克对宽容和责任政府等自由价值的阐述如何构成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基石。
-
正义的语境[德] 莱纳·福斯特 著,张义修 译本书是根据福斯特在哈贝马斯指导下写就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在本书中,福斯特提出了几个问题:当神性的或者自然的法则失效的时候,正义的规范的权威建立在哪里呢?如果“正义女神”身处一个完全不同的政治社会中——她如何唤起共同而普遍的道德观念呢?由此出发,福斯特认为不考虑单个的人格而去追寻一种普遍的正义,以及去追求一种同具体的人的经验相分离的理性,隐含着某种危险。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福斯特对关于“正义”概念所提出的不同语境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对“正义的诸语境”的区分,有助于阐明这些规范性条件,只有在确定的条件下,一个公正的社会才能够被建构起来。由此出发,福斯特通过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原子论的个人概念的批判、对自由主义的正义及权利原则的中立要求和个人权利对共同体的善所具有的优先性的批判、对自由主义关于政治共同体的理解在整合和道德力量上的匮乏的批判以及对普遍主义道德理论的批判来区分出正义的四个语境,他认为一种正义的理论是与语境联系在一起但又超越语境的,一个能够将这些语境统合起来的社会才是公正的社会。
-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英] A.C.格雷林 著,张金言 译维特根斯坦作为哲学家极富思想**性,其影响力远超出哲学本身的范围。本书力图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精华介绍给读者,说明其哲学观点的本质与影响,并对维特根斯坦在当代思想领域的持续影响给出新的评价。
-
技术治理通论刘永谋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刘永谋老师关于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新作。本书分为4编,共25章。全书从如何理解技术治理、如何选择技术治理、如何调整技术治理、如何控制技术治理四个问题出发,从哲学层面跨学科地切入技治思想研究、技治批评研究、技治实践研究、技治建构研究,详细深入地归纳、提炼、创新了技术治理的诸多基础性问题和观点,以期作为进一步深入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细部研究和操作研究的某种可选择的“脚手架”。全面论述了技术治理的基本原理、技治推进的诸多构想及实践、技术治理的风险以及有限技术治理理论,是当下技术治理理论集大成之作。
-
大家小书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学派詹剑峰 著本书作者詹剑峰先生在先秦哲学方面,尤其是墨子和老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享誉学术界。本书是詹剑峰先生老子研究的重要成果。从记载老子事迹较多的古籍《史记》《庄子》及儒家的《礼记》《孔子家语》三方面来考察老子的事迹,从《老子》成书的历史考察其实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从其学说在初期的传人、稷下黄老学派、战国以至秦汉的黄老之学的流传与演变考察老子思想的发展和活动历史。并进一步评述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本书开始于文献资料的考据,结束于哲学思想的讨论,为老子这样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人物,勾勒了一个更加客观清晰的轮廓,并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
从良知日用到经世致用陆月宏 著儒学之所以为儒学,是由于它对现实人伦世界的强烈关注,是由于它对性善的坚信从而对工夫操持的强调。进入明代中叶,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天理-人伦成为拘束士子的天网。阳明心学由于兼顾天理-人伦与心性-道德,从而迅速赢得士子们的心灵。阳明将精神超越的热情从天理转向人的自得自足之境,与明代士人在政治高压下从得君行道转向觉民行道有关。但是在阳明心学中,始终存在天理-人伦与心性-道德之间的争执。阳明后学的激进派强调*性-道德的逍遥与解脱,保守派则强调天理-人伦,从而逐渐回向程朱理学。是向左走向良知,还是向右回向人伦?明代中晚期的心学,主要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了不断的演变。王艮强调百姓日用即道,突出良知说的生活化和现实化,在实际践履中产生了弱化甚至取消工夫操持的倾向。在泰州学派中,始终存在人伦实践与良知本体之间的巨大张力。鉴于泰州后学的各种弊端,罗汝芳努力修正现成良知,着重强调人伦世界中的孝弟慈实践,表现出自然与道德相合的圆融色彩。“天台重名教,卓吾识真机。”在耿定向与李贽长达十余年的争论中,核心问题在于入世与出世、人伦与宗教、道德之学与性命之学的关系。 在包括泰州学派在内的心性之学转向经世之学的过程中,气学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这是因为,由于气学把超越的本体意识转变为实然的宇宙根源意识,因此将尊德性转变为了道问学。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义理之性为气质之性所取代,气机生化的历史意识的崛起。 明末清初,由于天下分崩离析,对人伦秩序的关注成为华夏文明是否延续的生死攸关问题,思想界重新将目光投向了先秦六经。针对当时良知现成论者径任本体而取消为善去恶工夫的现实,顾宪成试图以朱学工夫彰显阳明学本体,从而使学风重新变得笃实。顾宪成及东林学派以工夫实践救正良知本体流于虚空的思路,后经刘宗周以及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继承和发扬,终于使得学术风气由虚转实,开启了明清之际的经世之学思潮。在椎心的亡国之痛中,明遗民对明末士风的浇漓轻薄和学风的玄虚浅薄进行了无情批判。顾炎武从经世立场出发重新解释致知格物,要求士子“博学于文”,倡导平实可行的行己有耻主张。在保国保天下的时代潮流面前,将心性之学束之高阁而转向经世实务,实乃顺理成章之事。经学直接关系到保天下之事,因为惟有经学才能正人心。经世之学必定重视礼。这是因为,礼学有助于稳固儒家社会秩序,有助于恢复纲常伦理,有助于存道统。顾炎武坚持经史同源,自觉地以经史互训,尤为擅长寓经世致用于典礼制度的考证。在博学而缜密的考证中,洋溢着顾炎武担当天下的救世情怀与贯通古今的闳通深识。
-
当代西方生态正义理论研究田启波等著本书旨在深入研究当代西方生态正义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全面分析当代西方生态正义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揭示该理论提出的必然性;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空间地理学、环境伦理学、过程哲学等流派的生态正义理论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剖析其主要观点和理论特征;聚焦资本逻辑、生态殖民、生态难民、空间转向等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对当代西方生态正义理论的主要问题域做出了提炼与论证分析,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剖析了该理论的思想贡献、内在困境及其出路。同时,将当代西方生态正义理论及其实践与社会主义生态正义的构建进行比较,探讨前者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
幸福[美] 丹尼尔·M.海布伦 著,肖舒 译千百年来,幸福都是人类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美好人生的一项衡量标准。幸福是否真的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丰衣足食、功成名就、笑口常开、自得其乐……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才称得上幸福?幸福的程度可以被精确测量吗?在这本内涵丰富的小书中,作者丹尼尔·M.海布伦博士用幽默平实的语言详解幸福的内涵,悉数幸福的来源,并对物质、美德、福祉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实现美好人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