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以真释义孙江可 著《以真释义:戴维森意义理论研究》主要从戴维森使用真理理论解释语句意义这个维度论述戴维森意义理论。首先,主要论述戴维森如何使用塔尔斯基真理理论构建组合性意义理论,重点论述真理理论解释力不足的问题以及戴维森如何使用彻底解释的经验证实增强真理理论的解释力。其次,详细说明戴维森经验证实的真理理论存在的问题,阐明路德维希等人如何放弃经验证实的真理理论约束条件,从纯粹经典逻辑构建解释性真理理论和规范证明,引申和发展戴维森意义理论。*后,简要介绍戴维森意义理论的新进发展,总结和展望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影响。
-
文艺复兴思想评论徐卫翔 著《文艺复兴思想评论》是对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一次尝试,是目前国内W一以文艺复兴思想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辑刊,与《德意志思想评论》《法国理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Z前沿成果。本卷共收录16篇文章,主题涵盖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政治、艺术、文学等多方面,集中展示了国内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研究的Z新动态。
-
戴维森行动哲学专题研究刘国锋 著《戴维森行动哲学专题研究/广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戴维森行动哲学专题研究”(09CZX025)的研究成果,对当代美国知名哲学家戴维森的行动哲学做了系统深入的考察。全书以语言哲学为背景,以行动的因果理论为核心,对戴维森的行动哲学做了一个重构。之所以说是重构,原因有二:戴维森有着丰富的行动哲学思想,但他并没有构造一个行动哲学的体系;戴维森哲学具有整体性,但他在阐述行动哲学的思想时所涉及的语言哲学思想是不系统的。
-
胡塞尔哲学中的发生问题[法] 雅克·德里达 著,于奇智 译《胡塞尔哲学中的发生问题/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是德里达第一部长篇著作,写于1953至1954年间。德里达在书中考察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著作,揭示了胡塞尔发生概念中的内在张力。在德里达看来,发生问题对于胡塞尔哲学来说意味着,时间性和意义必须由先验主体在先的行为所产生,而先验主体性自身又必须由发生的行为所构成。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张力,也是胡塞尔思想的困境所在。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德里达要离开现象学,发展自己著名的解构主义方法的端倪。
-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注解楼巍本书力图逐句逐段地解释《哲学研究》中的难句;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出维特根斯坦的运思过程;帮助读者区分开“维特根斯坦自己”和“持错误看法的人”,呈现出二者的对话过程;帮助读者弄清楚主题和主题之间的过渡;对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哲学做出总结和评述。
-
亚里士多德及其思想严群 著《亚里士多德及其思想/严群文集》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原为专著《亚里士多德》,主要介绍亚里士多德其人,包括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著作和主要思想概况。其中介绍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方法和他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第二部分原为专著《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是从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
-
修身西学今注[意] 高一志 著,[法] 梅谦立,谭杰,田书峰 编1637-1638年,意大利耶稣会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与数位中国士人在山西绦州(今新绦县)合作着译《修身西学》,完整呈现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院伦理学的概念与理论系统,代表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中国的首次系统译介,早于晚清西方伦理学东渐二百余年。《修身西学今注/明清西学东渐注释本丛书》由两部分构成。在第一部分的六篇研究论文中,几位学者主要考察《修身西学》的作者与成书过程,其与两个拉丁文底本之间的关联,以及由其构成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中国的早传播。第二部分通过校注的形式,全面细致地展现《修身西学》的核心概念与论述的西方思想来源,并比较其与中国伦理思想之间的异同之处。
-
南京课程 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法] 贝尔纳·斯蒂格勒 著本书是对法国著名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于2016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的短期研究生课程“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自然辩证法》”的八篇课程讲义的汇编。本书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编排形式,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了作者在电子讲稿中所使用的符号和不同字体格式,以求客观地展现作者的真实写作过程和微观思想构境。 \n \n在本书中,斯蒂格勒致力于借助现象学、后现象学、人类学、热力学、生物学等所提供的问题域和思想资源,从技术哲学的角度重新激活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西蒙栋等一批重要思想家的理论生长点,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和哲学精髓,以深入剖析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纪时代中人的历史性生存所遭遇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以数字第三持存为载体的自动化社会中以无产阶级化、系统性愚昧为表征的人类生存困境,并积极探索一种通过依托现代技术的药理学双面性来逃离人类纪、走向负人类纪的替代性方案和可能。透过本书,我们可以管窥斯蒂格勒在当代数字化资本主义批判中所做的种种理论努力,捕捉到他当下正在从事的激进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线索。 \n\n
-
欲望·身份·生命何磊 著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是美国当代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本书(《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将以“主体”这一饱含矛盾的现代哲学概念为线索,勾勒这位哲学家的理论发展。阐释巴特勒的主体理论基础,分析巴特勒以主体理论出发“介入”性/别、女性主义等领域的过程,并探讨巴特勒近期的“伦理转向”,以此为巴特勒未竟的主体旅程划上暂时的句号。 本书内容属于跨学科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议题。其论述置身于全球话语的视野,力图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评价乃至批判西方理论的建树与不足,厘清其深层局限,去芜存菁,结合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借鉴运用西方成果、批判审视西方霸权。
-
习性李楠 著本书围绕法国理论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重要概念“习性”,对其实践理论做了微观剖析。在回顾布尔迪厄本人的学术习性,即他作为法国学术界边缘陌生人所具有的分裂习性之后,本书梳理了布氏“习性”概念中“结构化结构”和“结构性结构”的继承与创新;继而从心智、身体两个角度切入“习性”概念,指出习性与社会的结构性同源特点,总结习性作为心智系统的运作方式。很后,通过讨论习性以身体各形态所承载的社会结构的外化,分析了现存社会中区隔的现实,并结合习性与场域、象征资本的关系,论证习性在布氏实践逻辑中的重要性,从而阐发其通过社会学研究建立实践理论的学术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