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1948年谈话录Maurice Merleau-Ponty 著,郑天喆 译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于1948年接受电台采访的七篇谈话录。在这次访谈中,梅洛-庞蒂以谈话的形式,清楚易懂地解释了他的哲学思想。具体地说,在这本书中,梅洛-庞蒂借助于现代艺术,尤其是塞尚的作品,探讨了我们如何通过知觉建立起与世界的关联。
-
导读德勒兹《差异与重复》[澳] 乔·休斯 著,廖鸿飞 译毫无疑问,吉尔·德勒兹是20世纪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差异与重复》则是他的杰作。这是当代哲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再现的精彩批判,也是对其起源的精妙阐述。后者使德勒兹早期的哲学史研究得以系统化,并为他后期与加塔利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本书为这部极为重要又极难读解的经典之作提供了一份深入浅出的导读。它尤其适合首次接触德勒兹及其《差异与重复》的读者,为此,本书主要提供四个方面的导读:1.哲学背景和历史背景;2.主题概述;3.文本阅读;4.接受与影响。
-
绘画中的世界观迈耶·夏皮罗 著艺术与哲学,这两项人类重要的精神事业,如何才能获得有效的沟通?本书收录了著名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的21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在作者生前从未发表过。在这本文集的第一部分,夏皮罗用具体的艺术作品阐述了艺术家、艺术运动与哲学体系之间的各种关系。他用高度清晰的论点、优美的行文,以及非凡的博学,扩展并丰富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在文集的第二部分,夏皮罗探讨了我们对艺术的各种日常经验:现代艺术的价值,社会写实主义,革命艺术,引起骚乱的艺术,艺术市场,艺术家的公共赞助,公共艺术委托,教会艺术,等等。
-
哲学家·2018-2019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编哲学具有永恒的魅力。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与富贵的身份,但因为追求朴实的真理、阐发深邃的思想,它总是散发着迷人的光辉。西方的哲学传统强调对人、对于万物存在之依据的追问,而中国的思想传承则重视对道的寻觅、对生命的安顿。于中于西,于古于今,哲学不仅提供了安身立命之道,而且当仁不让地承担了探索治国兴邦的思想重任。在全球世界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当今时代,每一位哲学工作者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承担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哲学家·2018-2019》所收录的文章在内容上涵盖面很广,既有中国、外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也有跨学科的探索,更有从比较视角出发对历久弥新问题的分析,都兼具学术的前沿性、思想的深邃性以及对当前中国和平发展的关注,展现了学者们用哲学思考问题、用思想传递时代的哲学关怀与哲学智慧。
-
时间与想象黄旺 著本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zx042),是以对康德以来的想象力问题的历史性考察为切入点的一项研究,它致力于借此阐明两大主题:作为先验想象之显现境域的“高级先验结构”和作为被显现者的“象的本体论”。自康德提出先验想象力,并把它当作心灵的隐秘的技艺以来,想象力就成为哲学中的一个基础范畴,胡塞尔通过内时间意识和被动综合的发生现象学研究,把先验想象力的研究推进到极为深入的层次,而海德格尔更是明确地把想象力当作存在论的基础,也即让存在物得以显现的境域。而对想象本体论的深入探究,又逐渐地使被显现者(存在)得到更进一步的揭示,我们把这个过程视作对“象”的揭示。我们把海德格尔所实现的想象的本体论转向(先验想象作为存在论的时间性境域)称之为从想象到象的第一次转向,而伽达默尔、利科、萨特、梅洛—庞蒂等人通过既继承海德格尔想象本体论的基本立场,又以既一致又有差别的方式对这种想象本体论展开批判,从而实现了从想象到象的第二次转向:它揭示了时间性中的被显现者不是透明的存在意义,而是不透明的“时间性中的象”。最后,我们以德勒兹和利奥塔为例,说明这个被显现者又如何进一步地被看作是“绝对差异的象”。
-
概率[英] 达瑞·P.罗博顿 著,雒自新 译,刘叶涛 校屋外明明是艳阳高照,天气预报却说有雨,你出门时是否要带伞?彩票中奖的概率极低,你是否要买一注,赌赌运气? 投资有风险,那你是否还会购买股票、基金或其他理财产品?……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景,如果你懂得一些关于概率的知识,也许就不用那么纠结和困惑了。 在《概率》一书中,作者用通俗、风趣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概率的7种主要类型。在面对不同的场景时,要使用相应的一种或多种概率类型,人们才能做出最佳的选择。就如英国哲学家巴特勒所言,概率是人生的真正指南。
-
自由、人格与尊严张胜利 著本书梳理了青年黑格尔对康德实践理性的继承与批判,通过对黑格尔耶拿手稿进行文本解读并结合他的承认概念来论述他的尊严思想。书稿中分析了黑格尔承认理论中在家庭、市民社会和民族国家三个维度上的承认关系,接着分析了尊严实现的基础——自由,比较了黑格尔与伯林的自由观。全书清晰耐心地指引我们注意黑格尔思想的深刻性和丰富性,是一本研究黑格尔哲学的佳作。
-
死亡冲动之谜Monique,Lauret 著面对汹涌而至的真相,当今世界要求身为分析师的我们重新审视“死亡冲动”的概念。早在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灾难前夕,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就在交流中首次提及了这些问题。我们显然有必要尝试拉康在题为“精神分析伦理”的研讨班中指出的道路。拉康叹惋人类智慧发生某种程度的崩塌,与此同时他提出应该学习儒家智者,借道中国文化去诠释有关人类发展的当下问题。拉康认为,科学让我们登上“高速行进的火车”,驶向它无从知晓的未来,如果没有人去关心伦理问题,这未来就有可能是毁灭性的。这里需要的就是智慧,是中国的先哲孜孜探寻的人类应有的存在方式:理仁。精神分析是一种“有关欲望的科学”。它能用“快乐的知识”去寻找智慧,来改善个体和集体的意识和明辨能力。
-
善的研究[日] 西田几多郎 著,代丽 译在书开篇,作者便开门见山地指出《善的研究/西方哲理译丛》的目标在人生的根本问题,即人的生活、人的存在与生命等一系列语言的重大课题。但是,从西田的思想来看,这些复杂问题的根本在于对“经验”与“实在”的理解。然而,人存在的经验与真正的实在究竟是什么?西田在该书中分别厘清了纯粹经验、实在等问题进而探讨了《善的研究/西方哲理译丛》的核心议题——善,着重阐释了善的本质、特征、动机与目的;最后,作者阐发了其对于宗教的解读。《善的研究/西方哲理译丛》的最后,作者回归到了“爱一知一信”的集伦理学、哲学、宗教学于一身的终点。
-
法兰西思想评论·2017高宣扬 编本书自2014年起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确认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集刊(CSSCI),以论述法国生命哲学家冈吉莱姆(Georges Canguilhem, 1904-1995)的生命哲学为先导,设立四个专栏,包括冈吉莱姆研究、现象学研究、艺术哲学和美学研究以及政治哲学及其他,展开对当代法国哲学前沿的深度追踪探索,旨在突出当代法国哲学中的主要争论问题及其研究焦点,希望有助于推动对于当代法国哲学的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