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道德理由与正确行动张曦 著《道德理由与正确行动》破除了长期以来将当代盎格鲁-撒克逊道德哲学知识系统扁平化处理为“板块”关系的刻板印象,重建了对其内在层次关系和逻辑结构的新理解。本书紧扣“道德理由”概念,从道德理由的规范本质、实质内容、实践运用三个角度,论证了一种亲和于休谟主义的元理论;一种在善与正当、福祉与约束之间寻求平衡的规范性理论;以及一种探讨道德理由在公共生活中的内容表现和调节机制等问题的具有“现实感”的应用性理论。
-
克尔凯郭尔日记选王齐 著克尔凯郭尔(1813-1855)是19世纪丹麦哲学家、宗教思想家、作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作了大量作品,包括生时正式发表出版的著作、完成但未来得及出版的著作以及大量的日记、笔记,共计28卷之多。他生时影响只限于丹麦,但死后因丹麦文化史家勃兰兑斯的介绍迅速扩展到欧洲,后因卡尔·巴特和保罗·蒂利希的推崇而扩展至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存在主义流行之际,克尔凯郭尔被奉为“存在主义先驱”;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流行后,他又因德里达等人的推崇而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十卷本《克尔凯郭尔文集》精选他的重要的著作,以期让中国读者全面了解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整体面貌,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克尔凯郭尔研究走上新的台阶。
-
人生道路诸阶段[丹麦] 克尔凯郭尔 著,京不特 译暂缺简介...
-
鲍德里亚的身体思想研究鲁杰 著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鲍德里亚在其艰深晦涩的哲学著作中,阐释了独树一帜的身体思想。在他前期的思想中,身体是被符号操纵的身体,只能以象征交换祛除经济理性的资本逻辑来解放身体。在他后期的思想中,新的拟真原则代替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原则管理新世界,他认为人的所知所感都来源于媒介建构的超真实,作为自然物的人的身体也成为超真实的媒介建构物。鲍德里亚试图回到艺术以对抗拟真的世界,却让感性的身体更加绝望。因此,后现代社会中的人需要以实践的身体美学体味“身体在故我在”,实现身体本真的丰富多维的感性。
-
通往平等对话的共同体申治安 著“快速资本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1952-2015)在1989年首创的术语,其意指当时因社会节奏加快而造成书本文化衰落、文本与外界之间的边界消解、实证主义写作泛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弥散的后现代资本主义。本书稿系统述评了阿格尔“快速资本主义”思想的出场路径、主要内容与理论得失。本书稿的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该书的研究意义、现状与内容,接下来四章分别论述了“快速资本主义”出场,以及对之的批判、变革、超越,最后的结论部分是对“快速资本主义”思想的简要总评。本书稿认为阿格尔虽然对当代资本主义作出了一定的文化批判,论及了社会主义的对话维度,拓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研究,但也存在因没有深究社会文本的经济根源而造成理论批判不够深刻、社会变革战略乏力、社会展望空疏等局限。
-
外国哲学赵敦华 著《外国哲学(第40辑)》由赵敦华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负责组稿。由六个栏目组成,分别是学术批评、希腊哲学研究、中世纪哲学研究、近代哲学研究、分析哲学专栏、现代哲学研究。共收录13篇文章。
-
当代西方的《论语》哲学诠释研究曹威 著本书系统考察了儒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及传播情况,在此基础上特别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家在《论语》的诠释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论语》在英语世界的哲学诠释图景。西方对于孔子思想研究的深入,不仅是西方社会的需要,也为中国的儒家文化研究带来了新鲜的力量与思考,为儒家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是国内学者反观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的一个重要途径。
-
古典学研究刘小枫,彭磊 著《古典学研究:色诺芬笔下的君王与哲人》收录专题文章4篇:潘戈文章(曾俣璇译)分析了色诺芬《会饮》中折射出的苏格拉底对公民特别是年轻人爱欲的引导与争夺;伯恩斯文章(曹彧译)通过居鲁士与其父冈比瑟斯的正义探讨,揭示了居鲁士所受教育之得失;彭磊分析了《回忆苏格拉底》中苏格拉底如何以智慧使朋友受益;高挪英揭示了色诺芬《斯巴达政制》中隐含的对斯巴达生育法的批评。 论文部分,陈湛以叙利亚文别西大版本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文字的细读和译本的比较,来取得文学史和宗教社会史的结论;时霄分析了18世纪“古今之争”中蒲柏的立场和信仰;邹蕴围绕嵇康《声无哀乐论》,探讨了音乐的教化功能;董成龙发掘了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多重古今之变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观察。 书评部分,杨志城认为塔图姆《色诺芬的帝国虚构》受限于“虚构”叙事,忽视了虚构人物本身以及色诺芬写作意图的复杂性;谢乃和介绍了潘斌《宋代“三礼”诠释研究》对于推动宋代经学史和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意义 。
-
对范式革命的反思暂无 著埃罗尔??莫里斯在本书中以纪录片的创作手法还原了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的“烟灰缸之争”。围绕该事件,作者以丰富的例证和多维的思考角度展现了对真理与社会建构之间关系的思考,进而将该问题还原到语言与实在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上。以克里普克本质主义语义学理论为依托,通过梳理库恩科学哲学理论与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亲缘关系,反思前者理论中的“范式”“不可通约性”“进步”“辉格式”等核心概念对真理观造成的消极影响,继而倡导实在论的真理观和道德观。
-
希腊前的哲学[美] 马克·范·德·米罗普 著,刘昌玉 译本书分五部分,共九章。中间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古巴比伦的三种书写:词表、预兆表和法律表(法典)。前后两部分为巴比伦认识论的引言与结论。通过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三种书写进行研究,作者论证了古代巴比伦的认识论是基于“书写”。正因为基于书写而非现实,三种书写中分别出现了不会为人使用的词、不可能的现象和实际不存在的法条。这一现象在西方理性看来是混乱和无理性的,却自有逻辑,其背后的逻辑就是基于楔形文字书写的特征与规律以及“列表”这种书写格式。这种逻辑即是古巴比伦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