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回到原生态宫敬才马克思经济哲学客观存在于马克思文献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文献中,是介于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间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有自已相对固定的研究对象、内容规定和研究方法。本书以文献实证、理论逻辑分析、方法论真相还原和思想内容比较等方式证明,马克思经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可或缺且无可替代的思想资源。
-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佳作导读乔瑞金 李瑞艳 等 著这是一部有关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导读式作品。是继《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和《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深度透视》之后的系列姊妹篇作品,是集可读性与思想性、通俗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力作。本作品分为新历史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三个部分,主要选取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15位代表人物的22篇经典文本做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解读,涉及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伦理学和生态学等不同学术领域,力图全面勾勒出每个作品背后的历史脉络、思想主旨和核心论点,凸显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哲学性的理论意蕴,彰显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的学科视域,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把握和深入了解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文献资料,也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照视角。
-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的对比研究代砚春著本书从对比研究的视角采取纲领性的叙事模式切入了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从思想史出发深度解读了二者的经典文本,提炼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的多维度的思想逻辑,分析了二者对主体性形而上学批判的不同模式,探讨了二者对现代性境况的不同诊断以及各自批判的焦点,指明了二者在对现代性的适当安置和超越问题上的不同方案,主张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向度上深化和发展二者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溯源陈胜云本书重点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在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文本的基础上,专题研究和系统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积极回应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热点问题,为当前学界深化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观点;总结归纳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方法,为我国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正确立场和科学方法。
-
如何阅读《为承认而斗争》王凤才、周爱民 等著本书基于广阔的思想史渊源与深刻的社会史背景,对霍耐特的《为承认而斗争——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德文扩充版)这部重要著作的基本思想进行深度解读;在此基础上,对从青年黑格尔承认学说到霍耐特承认理论进行系统重构;并结合着当代国内外社会现实,在社会哲学语境中对霍耐特承认理论进行具体评判。
-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体系卓新平著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体系加以探究,在其学科体系中论及宗教史学、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政治学和宗教文化学这五个分支学科,在其学术体系中论及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无神论和宗教社会批判这四种学术理论,在其话语体系中则讨论了“宗教”“神明”“拜物教”和“异化”等核心话语。
-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五讲董振华著暂缺简介...
-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冯俊 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一个“行”到两个“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本书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掌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四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行了深入解读,可以作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参考读物。
-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郝文清 著本书以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待态度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列宁个人成长过程的分析,揭示列宁马克思主义观生成的主客观条件、生成过程,探究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生成的一般规律。其次,通过对列宁著作、论著、演说、报告、书信等文本的分析,一方面,归纳、总结、概括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评价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比较,归纳、概括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本质与特征。第三,通过后继者对列宁的认识与评价,探究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和现实影响。
-
张静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贡献王中平 著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对著名中共党史学家张静如先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总体性认知、马克思主义相关范畴(生产力、社会现代化、社会意识、人民群众等)的创新性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诠释,及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创建中共党史学“中介理论”等学术贡献进行梳理,呈现新中国培养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建树与学术特色。本书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