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治理思想研究王景玉 著《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治理思想研究》在研读和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逻辑理路,阐释并归纳了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治理思想。该书总结并提炼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治理的一般性概念,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治理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框架,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治理思想的建构基础。该书系统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治理思想的内容以及相关原理,从其目标指向、组织逻辑、价值取向、政策和策略、推进基础等层面进行了深度挖掘,归纳出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治理思想的整体性、人民性、引导性等特征,并为理解和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治理思想提出了新的思考空间。
-
资本逻辑与公共性桑明旭 著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视域不仅鲜明地体现为资本逻辑批判,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公共性批判维度。马克思的公共性批判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过程,随着唯物史观立场的确立和资本逻辑批判视域的开启,马克思实现了公共性基本范式变革。马克思以资本逻辑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对公共性的一般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考察,并重点剖析了现代社会公共性发展的内在动力、演进趋势、危机形式及其解决思路。系统阐释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及其理论观点,对于当代社会公共性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马克思空间哲学研究李维意《马克思空间哲学研究》一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结项成果(19FKSB024)。构建马克思空间哲学是回应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空间转向”挑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需要,也是破解现实空间问题、重构全球社会空间关系的需要。马克思对空间哲学具有奠基性、原创性和革命性贡献。本书对马克思空间哲学的理论重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本书共引言、第 1—6 章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引言主要是介绍了马克思空间哲学的理论重释、现实价值、文献综述和创新之处;第 1—6章包括: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社会空间本质论、马克思空间理论的社会逻辑、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马克思对资本空间化的剖析与批判、马克思对劳动空间的现代性批判、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结语主要是阐明了马克思空间哲学的当代出场方式,包括回应西方“空间转向”的理论出场方式和破解现实“空间问题”的实践出场方式。
-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王艳 著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对于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承担着对各种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的任务。理论不仅要联系实际,也要指导实践。本书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历史演进,对其面临的当代挑战做出时代解读。观照党的历次全会精神,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董德福,李丽 主编本书是一部新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理论依据,聚焦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沿、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当代价值是什么、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等当代大学生较为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书努力体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尝试将学术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和教学参考价值。
-
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田毅松马克思认为,教育包括精神教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其中综合技术教育是重点。综合技术教育既继承了启蒙精神,强调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又批判了现代性的弊端,试图实现人的发展。马克思的教育目标是双重的,它既要恢复人的自由个性,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将自由人作为教育目标,是为了解决自由丧失问题;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标,是为了解决人格分裂及其意义丧失问题。马克思的综合技术教育具有范式转换意义,在理论上,它使教育哲学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在实践上,它直面了社会理性化和人的异化等问题,强调了科技在社会中的作用,能够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本书将题目严格限定在“马克思”的“教育”思想,目的就在于通过“回到马克思”,来梳理和廓清如下问题:即马克思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有,那么他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最能够代表他的教育思想的应该是什么?最后,为什么这种教育思想对于马克思而言最具代表性,这样主张的理由是什么?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作者力图聚焦于马克思独特的教育思想,并通过哲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方式来呈现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
-
拉美激进左派史蒂夫·艾尔纳 著此书是一本介绍当前拉美左派政府治辖下不同政治潮流和社会利益的论文集,它探讨了今日拉美左派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对其政权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条件和冲突力量也予以了评价。此书不仅比较了当代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的激进左派,同时还解释了为什么这股新的左派潮流不同于历史上的共产主义、民粹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主义,非常有助于读者了解当前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现实方面的复杂性。这本书出版后获得很高的评价, 有研究者认为“该书富于理论洞见和经验分析,对我们理解当代拉美的大众运动和政治选择都非常具有帮助。”目前该书已经成为美国一些大学讲授拉美政治的课堂读物。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与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研究鲁路 著本书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播史研究丛书》之一种。该丛书的主要内容系衣俊卿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0ZD&056,该项目已于2018年在国家社科规划办顺利通过结项)的结题成果。本书分为四篇:第一篇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的观念与文献收藏的历史,第二篇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史,第三篇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编辑准则及其版本编辑特点,第四篇为中国的经典著作典藏成果(以中央编译局为例)。
-
两个伟大发现的枢纽张义修 著纵览马克思一生的学术文本,从博士论文到《资本论》,很少有概念像“对象化”这样,内涵几经演变,又贯穿其思想全程。基于作为“对象性活动”的生产实践,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方法论革命;通过把价值理解为“对象化劳动”、把剩余价值理解为“对象化的剩余劳动”,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本书回归德文原初语境,透过“对象化”概念的历史演变,解析其在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探索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为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
李嘉图经济学理论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刘钊本书主要以深入解读马克思的文本为基础,以客观的历史语境和思想史的发展为坐标,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视域中展开研究。本书力图通过系统考察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理论从拒斥到接受,再到批判,直至超越和扬弃的理论认知过程,挖掘其认知转变背后的深层理论逻辑运演,以及这一过程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生成与深化的重要影响,从而帮助我们获得对马克思哲学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本质的更为准确、更为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