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
新宋学王水照 朱刚 主编本书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和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主办,由著名学者王水照、朱刚主编,名为“新宋学”,既蕴含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宋代学术复兴的意味,也表示学者力图采用新方法、新视野来研究宋代。本书为《新宋学》第十一辑,作为一部论文集,本书收录宋代文学相关论文二十八篇,内容涵盖宋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艺术等各个方面,作者既包括前辈学者,也包括学界新锐,以及海外的研究专家,体现了当前宋代研究的最高水平,对促进宋代文史哲研究颇有助益。
-
中国儒学通志·明代卷·学案篇苗润田此为中国儒学通志明代卷的学案部分,内容主要是有明一代儒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中国儒学通志》拟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纪年篇、纪事篇和学案篇。结合《20世纪儒学通志》,基本覆盖先秦至20世纪末的整个儒学历史,为中国儒学的演进、发展理清脉络。该书以历代大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传统文献为依托,从较高的高度俯瞰整个儒学发展脉络,体系完备,方法科学,可望著成新时期儒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
儒家哲学七讲梁启超 著儒家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国思想学术之主干,自先秦至明清,儒家思想流派的不断演进和发展持续地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核与生命力,并构成了中国人的主要思想体系框架。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擘,学贯古今中外,卓有见地。本书选取梁启超在多部著作及讲演中围绕儒家思想展开讨论的内容并进行重新编排梳理,以帮助读者通过一代学术大师之思考见地,认知理解儒家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精神。
-
现代儒学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现代儒学》是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主编的辑刊,旨在推动儒家多元传统的研究,面向现代世界阐发儒家思想。《现代儒学》第十二辑分为“仁体论”“美德论”“理学新知”“青年儒者论坛”“书评与书讯”等专题栏目,收入学者论文、书评、会议稿等各类文章共十五篇。“仁体论”栏目乃为陈来教授七十华诞而设,系本期的重点,内容涵盖陈来对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哲学、李泽厚“两德论”伦理思想的批评性审察;对不同于西方哲学本体论的、中国哲学自有的本体论,即“仁本体”的理论重建;对中华文明基本特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陈来中国哲学研究的比较哲学方法等方面。“美德论”栏目中李义天、付长珍、刘乐恒的评论与黄勇关于美德伦理学的回应,同会议稿中的辩论交锋一样精彩,展现出儒家美德伦理学的深厚底蕴与持久魅力。
-
早期道家的精神之道李晓英 著本书以“精神内守而不外越于形骸”为早期道家学术的核心,以形神相依和身心一体为指向,以内在精神修为统摄外在世界,体现人的内在统一和“损之又损”的修为过程,揭示道家精神修养的专一性、反复性和体证性特点,展示出道家精神修葺和修炼的深湛功夫和幽邃途径,揭示早期道家“赤子”“婴儿”的本真生活。以否定思维为途径,围绕世界是否完全可以认知、强势强制行为是否可行、如何避免民众受搅扰三个层面,老子赋予自我以关系性和对象性的思考,对“我”“吾”进行了礼仪、偏见和利益层面的否定。庄子则亲证自身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以自身逍遥飘逸的形象阐释其精神独立的践履,阐论庄子哲学的形成具有深彻的境遇性和在场性特征。道家完成了世俗超越和价值重诂,老子以利物不争的界定“善”的意涵,进而对玄德和道予以颂赞。庄子则通过至人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安宁和悦的心境、严肃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为求超脱对天下理想秩序的设想,解析至人超然、超脱的特征。杨朱一派常列举表示对比、对抗、相反观点的词汇,突出其“为我”或“贵己”的立论宗旨和目的所在,对功名天下的疏离批判,对个体生命的顺任维护,凸显了人的生存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民”和“天下”为指向,道家论证了精神修为的过程和治理层级的的评判标准。
-
重思天下干春松,(美)安乐哲 编《重思天下》旨在探讨与挖掘东亚传统中天下概念的现代内涵,以及儒家天下观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对外战略、亚洲的地区秩序和世界的发展,并据此展开,探索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可能性。文集收录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韩国等不同文化背景下学者的文章,采用一篇立论加一篇批评的形式,交相呼应,双向推进,力图在对话与思想的交锋中,使天下概念在当代视野中重新迸发文化生命力。
-
论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形而下之道刘文秀《论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形而下之道》共分为四编。第一编为《易经》哲学本体论之形而上论。第二编为《易经》哲学人道论之形而上形而下规则。第三编,主要是对《易经》其他文辞的哲学意义的探讨研究。第四遍,主要探讨中国《易经》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
-
宋明理学与文学马积高 著1989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23年崇文书局再版。本书是一部研究宋明理学与文学关系的专著,介绍了由宋至明清之际不同时期理学思想与文学体例的发展,以及文学与理学思潮的关系。作者认为,理学家强调性、理,文学家关注情、真;以自由表达为主旨的文学,与理学思想必然是相互排斥的。本书从反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宋元至明清时期文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北宋后期至南宋末年,此时文学渐渐地归附于理学;第二阶段是从南宋末年至明朝前期,理学进一步扩大对文学的影响,文学的生气被削弱了;第三阶段是从明代中期至明清之际,随着心学的兴起与发展,文学上也掀起了反理学的思潮,进入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
-
大道之源颜炳罡山东周易研究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成立以来,秉承了齐鲁学者文以载道,经史子集相贯通的研究传统,沿袭高亨先生治易理路,刘蔚华,丁冠之、董治安、周立生、王德敏、王赣、陈启智、张晓雨、王钧林,程琦立、杨朝明、颜炳罡、徐国亮、王承略、于孔宝、赵卫东、刘彬等一大批蜚声学界的学者对《周易》经、传以及象数理占进行了多层面、多维度的阐释研究,并将文学、史学、哲学诸领域融为一体,拓展了易学研究视野。2023年是山东周易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华诞,更是二十大后党中央擘画未来的开局之年,纪念文集汇集了本学会成员多年的易学研究心得,是齐鲁作为易学研究重镇的见证,亦是山东学界共襄盛世之举。
-
孟子新注新译杨逢彬教授作品杨逢彬 著《孟子新注新译》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了《孟子》中210例古今众说纷纭的疑难词句,并给出确切的解释。为惠及广大读者,考证以“译注”形式呈现——下里巴人的形式,阳春白雪的内容。书中“考证”方法之主要者,仍是杨树达先生所谓“审句例”——在浩如烟海的同时代文献中网罗类似结构的词句,予以归纳模拟。以“最博最精”著称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释读古书的名篇,如释“终风且暴”,正是这样做的。《孟子新注新译》(第二版)是本社2017年《孟子新注新译》的增订版。较之旧版,本版篇幅增加了50%多。而这50%中的九成多,是加在“考证”部分中了。删去了旧版中《卷首的话》,还将《导言》篇幅大大缩减了。从数目上看,旧版原有“考证”108则,新版增加到210则。同时,旧的“考证”也有若干得到补充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