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
去圣乃得真孔子李零如何阅读《论语》,如何认识孔子,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在《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中,为进入这部人文经典提供了简明、必要的视角与方法。不同于一般逐字逐句解析原文的方式,本书从《论语》中的人物和《论语》中的思想两个维度进行了详细考察。全书按主题分类阐释《论语》内容,上篇“人物篇”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孔门弟子、孔子对古昔圣贤与当时政客隐士的评价,是为“纵读”;下篇“思想篇”论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人生观、道德观,以及对君子小人的态度等,是为“横读”。两篇内容互有深入,为解读原典提供了关健路径。本书是在章句之外,对《论语》进行的精要分析,让今天的读者得以考察孔子生活的时代,收获平行视角下的客观、立体认识。《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是李零“我们的经典”系列的第一本,其余三本为《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论语》《老子》《孙子》《周易》四本书,年代早、篇幅小,比其他古书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也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是现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智慧的四部书。
-
儒学的日本化刘莹“儒学日本化”的提出虽然始于明治以后,然而其历史进程的展开集中体现在江户时期,尤以京学派朱子学的崛起为典范。诞生于日本江户初期的京学派,以藤原惺窝为始祖,以林罗山、松永尺五、木下顺庵、室鸠巢、新井白石、雨森芳洲等为代表人物,是日本儒学史上最具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学派。本书主要以儒学的日本化为线索,对京学派的儒者群体及其思想进行考察和归纳,通过分析其促进儒学日本化的三条进路,即助力朱子学在日本的官学化、庶民化和神圣化,多维度地呈现儒学深入日本社会的动态进程,并在东亚理学的“环流”之中对其进行重新定位。
-
董学与先秦儒学的去伪存真张珂著本书是“董学与儒学辨正系列”的第三部,沿用了唯实主义的原则和在唯实主义基础上所建立的在哲学体系和思想之间进行系统比较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对董学与曾子儒学、子思儒学、孟子儒学和荀子哲学进行了系统的唯实比较,在揭示董学与它们的关系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各种思想的本质。本书认为,孟子儒学在理念和价值观方面继承了孔学,荀子哲学在诸多关键方面与孔学完全不同,而与董学具有内在的理念和价值上的渊源。
-
竹简《五行》章句讲疏何益鑫 著对于孔孟之间儒学思想的研究而言,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与《五行》两篇之重要性,甚至可以媲美于《大学》与《中庸》。在本书中,作者在“章句”部分仿《大学》《中庸》章句,阐发《五行》精义;在“讲疏”部分,总结了此前陈来、魏启鹏、庞朴、池田知久等学者的《五行》研究成果。本书注重《五行》文本的内在系统性,同时在细节层面又能依据严谨、详细的考证得出新见,可以说对《五行》研究作了实质性的推进。
-
唯一的规则李零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事学著作,在中外都极具影响力。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涉及军事、政治、外交、经营、处世等,既是“兵学圣典”,又是“智慧宝典”,已超越时空而具有永恒魅力。对《孙子》一书,历来不易研究,更不易写好。从中学时代开始,李零即对《孙子》情有独钟,这在研究先秦的学者里是少见的;并且他研究《孙子》时间长,成果多,超越了很多研究者。他从研究文本入手,结合军事文化史和思想史解读《孙子》,内容深湛,视野广博,可谓把《孙子》这部千古名著读出了活泼的新义。
-
人往低处走李零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老子》短小精悍、思想广博、睿智深刻,重在阐释天道,并以其关照人道,指导修身、治国,直面现实社会。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正好相反,它强调的是,甘居下流,不争上游。在这方面,它是天下第一。《老子》篇幅虽短,意境却深,给人神秘感,在形式、内容、叙述逻辑、文学手法上都很有特点。李零研读《老子》数十年,将北大的课堂讲义写成通俗易懂的学术普及读物。本书可帮助读者精准而最少障碍地阅读并理解《老子》文本,真切地感受古典时代的人文气息,从而深入领悟和吸纳先秦子学的思想智慧。
-
重现儒家文化的光辉徐明全本书稿系文化学者徐明全对汇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儒家理学思想的《近思录》的解读。书稿选取了《近思录》中的《道体》《论学》作为主要解读对象,根据历代学者对原文的注解和评注,选择其中 代表性的翻译整理成容易读懂的现代语言,避免烦琐的训诂和考据,不以注和译为主,而以解或通为要。书稿通过相对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义理,帮助读者在 短的时间内理解《近思录》的精微。书稿内容通俗,易于理解,是大众读者阅读儒家经典的辅助读物。
-
儒学与中国社会十五讲干春松 著本书的基础是干春松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儒学与中国社会”课程的讲义,共十五讲。作者致力于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书稿涉及“儒学的基本内容与演变”“儒学与传统政治”“儒学与中国地方秩序”乃至“儒学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等主题。其中许多论题体现出作者对儒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的独特认识,比如“儒家与经济”“儒家与宗教”等议题,能拓展读者对儒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了解。在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已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儒学对于当下社会与个体生活的作用,理解儒家思想与西方各种思潮之间的关系,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关心中国文化复兴的社会大众所普遍关注的。本书通过探讨儒学的重要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中国,进而加深对当下中国问题的理解。
-
阳明心学七讲梁启超 著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所开创的阳明心学以“心”为宗,突破了程朱理学范式的僵化对中国思想的桎梏,引导了中国思想趋向个体解放一面的萌芽。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擘,学贯古今中外,卓有见地。本书选取梁启超在相关著作及讲演中解读阳明心学的相关内容并进行重新编排梳理,以帮助读者通过一代学术大师之思考见地,认知理解阳明心学的全貌和精髓。
-
《老子想尔注》释义韩金英 著《老子想尔注》在北周武帝时遭禁。之后,长期失传被埋没。清末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古本典籍中,有张道陵的《老子道经想尔注》残本,全本共五百八十行。据考证,它是六朝时期的钞本。此残卷在 1905 年失窃,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该残卷始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终至第三十七章“无欲以静,天地自正”。《老子想尔注》适合于普通大众了解大道,一下子拉近了普通人和《道德经》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