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
学道德经的第一本书杨鹏 著《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的规律和奥秘,两千五百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中国文化和自然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人用它为学、修身、齐家、治国,现代人用它解释经济学原理和博弈论。它可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处世,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力量。 本书作者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教学名师,研读《道德经》三十余年。本书是作者花了近十年时间,在新东方管培生内部指导讲义基础上写成。他在书中不仅将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做了打通,还运用西方社会经济学进行解读,更融入了自身十几年系统运用《道德经》管理企业的经验。 全书的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作者除了对《道德经》八十一章逐章进行翻译释疑以外,还增加了生僻字注音、生词解释;更在解读的主体部分加入了史实典故、管理案例,从学习与管理实践的角度读通《道德经》。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应用经典文化指导学习、生活、管理,帮助读者开悟智慧之源,走向自信人生。
-
中华法之道费小兵 著本书通过解释学、现象学、心理学、信息思维等方法比较、分析佛道儒三家之“道”,进而推衍出“法之道”,并转化为现代概念“本性法”。全书共分五部分:一、简要介绍佛家、道家、儒家融通下的“法之道”。二、基于“法之道”的视角,批判继承近代学者关于“道”的法治诠释。三、从熊十力《新唯识论》的“本性”引入,探寻“本性”的原义而界定“本性法”。四、集中探讨“本性法”与相关概念的古今中西之辨,最终呈现出三个层次的理想法则。五、回到当下的网络信息社会,在“本性法”的基础上推衍出新法之理。
-
儒学概论干春松 著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儒家的特点、价值观、政治思想的概论性教学用书,通过对仁、礼、心、性等观念的分析,描述和阐释了儒家思想的内涵,指出儒学在构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模式中的意义,从儒家的宗教性、儒家与中国社会等角度,指明了儒家与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
注音全译四书窦秀艳,王晓玮四书五经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作为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进行注解,称其为四书。四书成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年来官定的学校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目。《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的作者据传为曾子及其弟子。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共同师从孔子。《大学》提出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另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这三纲领和八条目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伦理道德。《中庸》的作者据传为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子思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师从曾子。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子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子,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中庸》是一部关于儒家人性修养的重要论著。《论语》的作者据传为孔子的弟子们,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孟子》的作者据传为孟子及其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言行。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一书不仅是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极富特色的古代散文专集,对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的古文写作有很大的影响。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书距今久远,已历两千多年,其中言语及用字用词多不同于今时今日,其中生僻字、多音字、多义字繁多,古人之修辞方式、语言习惯、语法结构也与今世不同,为方便广大读者诵读经典、了解经典,我社特邀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窦秀艳老师为其注音,外研社王晓玮老师为其译文。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中节选的《论语》选段和《孟子》选段,以及中考和高考中常用的选段,多达几十处甚至上百处;取自于这四部经典中的名句和成语也是数量庞大;古人更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四书中诸多名句及其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思维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习惯。
-
大人造命杨鑫 著心斋为阳明高弟,开创了影响巨大的泰州学派。梁漱溟先生曾言:“阳明之门尽多高明之士,而泰州一派尤觉气象非凡。”泰州阳明学不但深入心性,而且躬行实践,门下不乏樵夫、农民、陶匠之辈,可谓以平凡世界为道场,弘传心学的辉光。本书源于作者在江苏东台面对广大市民的系列讲座。在本书中,作者不但将自己对儒家心性学的切身领会凝聚为穿透文本的创见,而且将高妙的心性道理拉回地面,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彼此印证,化本体为“现代工夫”,重新焕发了儒学的生命力。
-
孟子集成(元)吴真子 撰,辛智慧、刘端 校点《孟子集成》十四卷,元代吴真子撰,辑录朱熹《四书集注》《论孟集义》《朱子语录》《四书或问》、张栻《孟子说》、黄榦《孟子讲义》、蔡模《四书集疏》、赵顺孙《四书纂疏》等八部著作而成,在汇集朱子及其后学对四书的诠解、方便学人研读方面,具有承前启后的贡献,是元明以来学人研求四书学的基本资料。此次整理,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所藏元刻孤本《孟子集成》为底本,同时校以多书,为读者研习、利用本书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读本。
-
章太炎研究的新展开章太炎研究中心 编近十年来,随着章太炎相关资料的不断披露、《章太炎全集》的出版以及新一代学人的成长,章太炎研究渐成学界热门,海内外也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章太炎研究向纵深发展。本书由余杭章太炎研究中心主编,列入本中心主编的“菿汉丛书”,收录近十年来国内有关章太炎研究的优秀论文31篇。作者以中心学术顾问和学术委员会成员为主,总字数约70万字,内容涉及章太炎的佚文、著作、经学、哲学、文学思想等各方面,全面呈现了章太炎研究的最新成果与突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逆觉体证与理一分殊张子立本书先是从牟宗三与刘述先这两位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对比中,剖析其继承关系与理论同异;继而从中汲取资源,以理一分殊作为一种哲学解释架构,探讨现代新儒学未来的可能发展取向。所涉及的理论议题,除了儒学内部问题,如牟宗三与劳思光对“道德的形上学”之不同评价与定位,如何从朱子与陆王论争中“去两短、合两长”,内圣外王之相石关系,对儒家“游魂”处境之评语,以及当代新儒家“良知的傲慢”之批评,也涉及西方哲学热烈争论的主题,如道德与知识之关系,普遍人性之论辩,乃至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之间历史性与普遍性、经验与先验等哲学视角之差异。
-
《道德经》纵横谈崔童鹿,花聚会《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又名《老子》,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上篇《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下篇《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道德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也是世界文化瑰宝,对世界政治、文化、历史乃至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道德经》纵横谈共八十一章,每一章由原文、注解、译文、纵横谈四个部分组成,书中原文采用《老子古本合校》。本书适用于传统文化爱好者和《道德经》相关研究人员。
-
无限者的理念张俊晚明以来,儒家文明正面遭遇基督教文明。历经四百多年的碰撞与融合,虽然后者借由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为汉语思想与学术打开新的发展维度,但是儒耶二教的隔阂至今难以消弭。从比较的视野来看,儒家与基督宗教作为两种文明形态最根本的隔阂,在于二者对终极实体以及“天人关系”(“神人关系”)的理解差异。四百多年来,关于西方Deus(译作“神”“天主”或“上帝”)与中土“上帝”或“天”异同的讨论从未停息。这是儒耶对话中重大、困难的话题,同时也是难以绕开的议题。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与对外开放进程中的文明互鉴中,重要的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借鉴。时代赋予学界的使命是从终极理念开始,通过持续不断的沟通与对话,达成理解与宽容,从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