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
龙溪会语[明]王畿 撰,张卫红 导读、整理《龙溪会语》六卷,明万历四年由王龙溪门人贡安国编、查铎刻,是现存最早的王龙溪文选刻本,也是目前所见龙溪在世时唯一刊刻的著作文本,可见龙溪文章的原始风貌。其中收录有《王龙溪先生全集》所未录的龙溪门人序跋及龙溪佚文,可为学者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
-
道南源委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道南源委》六卷,是清代张伯行根据明代朱衡所撰《道南源委录》十二卷重订而成。重订之《道南源委》,“名虽因旧,实出新裁”,全书改变了旧本史料丛脞之形式,每人各编为一传,又增加元明之后百余人。全书以程朱理学传承为主线,通过闽中学人之传记,厘清宋至明末闽中伊洛传人学派,着力突出朱熹理学传承线索,为清初程朱理学振兴之重要史料。《道南源委》六卷本,有张伯行校刊的康熙四十八年正谊堂初刻本,此本传世不多,至同治年间已难寻觅。后左宗棠开设正谊书局,访辑张伯行原本,重加校刊,定名为《正谊堂全书》,《道南源委》即其中之一,于同治五年刊刻,即同治《正谊堂全书》本。此次校点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康熙四十八年郑谊堂初刻本为底本,以清华大学藏同治五年刻《郑谊堂全书》本(简称“同治本”)为校本。
-
心斋学谱王士纬 编,杨鑫 杨立军 导读 、整理王艮,字心斋,阳明后学代表人物,泰州学派开创者。本书《心斋学谱》由心斋七世孙王士纬编撰,共分六部分:传纂、学述、著述考、学侣考、一庵学述、东厓学述。不仅介绍了心斋的生平与学问,也论及心斋的师友学侣,更附有心斋后学一庵与东厓的学述,是了解泰州学派的入门要籍。不仅可由此一窥心斋学术之大概,更可由此了解泰州学派之大体。此次整理,以民国初印本为底本,再加精心校点,可称善本。新增导读,梳理学问源流,讲解实践要点,提示今人方法。
-
书传大全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书传大全》十卷,明官修《五经大全》之一,胡广等奉敕撰。《书传大全》系明成祖敕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之一种。与它经均以程、朱一系之经学著作为宗主相同,《书传大全》亦以蔡沈《书集传》为主。宋蔡沈《书集传》自元延祐定为科举模板,但仍兼用古注疏,故王充耘《书义程序》犹本《孔传》立义。至明太祖亲验天象,知《蔡传》不尽可信,因命刘三吾等作《书传会选》,参考古义,纠其失六十六条,颁行天下。专主《蔡传》,定为科举取士模板,实自《书传大全》始。据陈恒嵩先生《五经大全纂修研究》,此书主要是以董鼎《书蔡氏传辑录纂注》为基础,兼采陈栎《尚书集传纂疏》、吴澄《书纂言》、陈雅言《书义卓跃》等书而成。全书首《书传大全凡例》、《书传大全图》、《书集传序》、《书说纲领》、《书序》,其中《书经大全图说》载《唐虞夏商周谱系图》、《历象授时图》等数十幅,各有图说。为明代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之一。此书目前尚无单行整理本,本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为工作本,过录南京图书馆藏明永乐内府刻本为底本,以南京图书馆藏嘉靖十一年书林刘氏明德堂刻本、美国哈佛大学藏建邑余氏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校点者孙希国。
-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梁涛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出土文献的学派判定李锐近年简帛出土古书颇多,有关一些古书的学派判定是许多思想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然而对于相同篇章,诸家说法差异较大,甚至有多达二三十种意见者。这显然不是简单的诸家说法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有问题。诸家说法之所以看似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成一家之说,却相去万里、互相矛盾,是因为我们在用同样的几种研究方法作推导、得结论,而论者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故意立异,标为新说,多不能涵摄诸家,圆融无间。探本寻源,其实恰恰是论者作为根据的那些研究方法本身有问题。《出土文献的学派判定》大体按照问题出现的先后,选取信阳楚简、简帛《五行》、帛书《二三子问》、帛书《易传》、秦简《为吏之道》、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上博简《子羔》诸篇、上博简《鬼神之明》、上博简《慎子曰恭俭》几篇学界讨论颇多的古书,具体分析、讨论对其学派判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己之见,最后总论出土简帛古书学派分析中的误区和解决方法。要之,“六家”“九流十家”的学派观,是归纳而出者重视的学派观,而不是先秦时人所看重的学派观,当时人更重视的是学派的师承。因此,是我们对学派的认识过于关注“六家”“九流十家”,从而造成我们分析古书篇章的方法存在问题,对于确定性结论过于执着,而不重视复杂性分析和阙疑。
-
盱坛直诠(明)罗汝芳 撰,(明)曹胤儒 编,林志鹏 导读、整理《盱坛直诠》之于罗近溪,犹如《论语》之于孔子。罗近溪世居江西南城,因地处盱江下游,明代称为“盱城”。“盱坛”,即盱城讲坛,用以指代罗近溪之学。本书分为上下两卷,由罗近溪“吴郡门人”曹胤儒编次、“东粤门人”杨起元校正并定名,委托程开祜等人重校并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刻行。其内容系根据罗近溪不同时期与学人、弟子之间的论学语录精心选辑,并附以近溪生平行实,堪称近溪学问之精华萃编。
-
孔子家语正印[明]顾锡畴注,[明]孔贞运评 ,杨洁整理《孔子家语正印》是一部明代产生的《孔子家语》的重要注评本,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天启三年(1623)怡庆堂余完初刻本。《孔子家语正印》由明代翰林院编修文震孟作序,礼部尚书顾锡畴注释,孔子第六十三代孙、翰林院编修孔贞运评论。《孔子家语正印》对于孔子思想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在孔子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丰富的注释、评语反映了明代孔子研究状况,表现了时人对孔子思想的认识程度和阐释特点。尤其是孔子第63代孙孔贞运的评语,是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深刻阐发,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在孔子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本书正文整理较为认真,并对文中部分引文、用典、人物作注释,以便读者阅读理解。
-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 注,(北宋)孙奭 疏,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孟子注疏》题名孙奭疏,相传是孙奭为赵岐《孟子章句》所作的疏。其体例大致符合通行之经疏样式,对经文及注文进行疏证,以通俗串讲为主。说解虽有疏误,但大致通达,亦不乏精善之见。后收入《十三经注疏》,在孟学史上有相当的影响。关于此书之作者,南宋朱熹最早提出质疑,认为是邵武士人假作,清代学者赵佑、周广业以及四库馆臣等皆有进一步的考辨。现通常认为该书为伪托孙奭之作。该书现存最早版本是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元明递修本,半页八行,即世称八行本或越州本者。八行本具有重要的版本学价值,本次校点,即以影印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元明递修本为底本,校以嘉庆二十一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并参校了《续古逸丛书》影印宋椠大字本《孟子》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为首次使用八行本作为底本整理出版《孟子注疏》。
-
桴亭先生文集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陆世仪 撰,赵友林 校点《桴亭先生文集》是明末清初理学家陆世仪的文集。陆氏文集历史上曾多次编集刊刻。目前所见最早的刻本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张伯行正谊堂刊《陆桴亭先生文集》五卷。后太仓叶裕仁抄得张刻不全本,又多方?L辑,编次为《文钞》。同治九年(1870),合肥蒯德模选录叶抄,刻于太仓安道书院,计《文钞》六卷、《续抄》一卷。光绪九年(1883),津河广仁堂翻刻正谊堂本。光绪二十五年,太仓唐受祺刻《陆桴亭先生遗书》,收书二十余种,其中《文集》部分,参考正谊堂本、安道书院本以及《娄水文征》、太仓旧《志》等,编次为《桴亭先生文集》六卷。需要说明的是,正谊堂本中原有的书信九篇,唐受祺另编为《论学酬答》单行;安道书院本《续抄》部分被编入《四书讲义辑存》,《文集》中不再收录。后太仓王保?w得叶裕仁原钞本,中有《文钞》未选及选而未刻者34篇。民国十六年(1927),唐受祺之子唐文治得此佚文,刻为《集外文》一卷。《文集》内容,包括讲义一卷、书信一卷、序两卷、杂著两卷,《集外文》则序箴像赞皆有,文体较杂。除各种专著之外,《文集》对桴亭各体文字做了较为集中的收录,对于了解桴亭的学问、交游颇有帮助。此次整理,以光绪《遗书》本《桴亭先生文集》为底本,正谊堂本为校本,并将《集外文》作为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