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卡尔·拉纳宗教思想研究王新生卡尔·拉纳是20世纪重要的西方天主教思想家,被称为当代的托马斯·阿奎那,其宗教和哲学思想曾在西方产生重要的影响。本书把卡尔·拉纳的思想放在近现代欧洲社会和思想演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研究,并对其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及其意义做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
莱布尼茨著作书信集 论预定与恩典【德】莱布尼茨 著或许我们应该预料到,我们在《论预定与恩典》中看到的那种和平主义的教义充其量只能忍受某些令人不安的紧张,这是试图使几十年间都没有办法达成和解的派别达成和解所付出的代价。尽管如此,莱布尼茨在这里所做出的承诺似乎是合理的,与他整个生涯所确立的立场是一致的。但是,这种观点的哲学含义既重大,又令人烦恼。在眼下的作品中,莱布尼茨并没有在解决那些哲学上的紧张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而鉴于这个文献的性质,我们也不应该期望他会那样做。这个文献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对莱布尼茨的神学内核的某些洞察,这些洞察创造同时也阐明了那些我们有时视为莱布尼茨世俗哲学的承诺的东西中的一些更令人费解的特征。除此之外,这些紧张在这里应该还会促使对莱布尼茨感兴趣的学者更仔细地研究这种神学观点,以此来完善我们对他的认识。以上,我试图阐明神学观点与哲学观点之间的联系是深刻的,而且是双向的。但是,在这些讨论神学观点的文本被更仔细地研究之前,我们不太可能完全理解莱布尼茨所提出的哲学立场。我希望,给出这一译本将成为朝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
-
法治的哲学之维文兵 李璐 主编法治(rule of law),即“依法治国”,是“以法为根据和准则来治理国家”,是让法律成为我们生活的普遍根据。“法”究竟是什么?为何要以它为根据?中国为何要建立法治?如何才能建立法治?要在中国推进和实现法治,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对话和融合,需要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展开全方位的理论思考。本辑由多学科学者从政治哲学与法哲学、当代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法文化史等方面探讨“法治”,以期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一些思想资源。
-
诠释学的定位和判断鲁道夫·A. 马克瑞尔在本书中,马克瑞尔为应对哲学诠释学在解释不断变化和多元文化的世界时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他提出一个定位性和反思性的解释概念,而判断在其中具有核心作用。他超越当代许多诠释学的对话方法,关注反思判断的诊断性运用。这不仅是为了辨别有待理解的差异性现象特征,而且也为了让我们适应构成解释框架的各种意义语境。马克瑞尔阐释了康德先验思想中被忽视的资源,他把诠释学重新构想为对理解和解释之恰当语境条件的批判性探究。他提出,诠释学批判的一项关键任务就是在对历史和文化的解释可能产生影响的语境中确立优先性。总之,无论对文本、艺术作品还是世界的诠释学探究,马克瑞尔都为我们思考变化语境中的各种解释提供了一种富有前景的思考方式。
-
黑格尔《精神哲学》浅识曹音“黑格尔《精神哲学》浅识”是读懂经典作者曹音继《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和《自然哲学》浅识后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新解读,四部著作构成了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完整的解读。本书即《哲学全书》的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小逻辑》把逻辑学看作组成绝对精神的框架结构、第二部分《自然哲学》进一步阐述逻辑纯概念如何外在化,即自然界的规律后,进入到《精神哲学》部分,阐述人的精神如何从主观精神上升到客观精神,最后达到绝对精神。整套书在解读时加入了黑格尔授课时学生的笔记内容作为附释,因而更为读者所接受和喜爱。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主观精神”部分黑格尔认为它是人类学、现象学的对象,是出于感觉领域的实践精神;“客观精神”则分析了“法”“道德”“伦理”和“国家”,并进一步分析了历史,认为民族的历史必然过渡到普遍的世界历史,世界历史中存在理性,也就是第三部分“绝对精神”,其包括艺术、宗教、哲学等表现形式,并最终落实到哲学上来把握。曹音先生对深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做了通俗化的“翻译”,让我们普通人也能“读懂”黑格尔,理解他的哲学观世界观。
-
从演揲儿法中拯救历史沈卫荣,安海燕 著13世纪初蒙古的崛起及其对欧亚广大地区的征服和统治,一方面改变了世界,另一方面也使蒙古民族脱离了自身原先的萨满信仰,皈依藏传佛教。然而长久以来,藏传佛教在元朝宫廷内外传播的详情却鲜为人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传统汉族士人既对藏传密教缺乏基本了解,同时又热衷将其情色/色情化,甚至相信野史,在正史中将藏传密教塑造为一种类似于房中术的“妖术”和“鬼教”。这种将藏传佛教乃至整个藏族社会严重萨满化、色情化的倾向一直延续到当代,甚至影响到西方世界。本书利用近年发现的大量汉译藏传密教文献,通过将其与相应的藏文、西夏文、畏兀儿文等民族语言文献进行文本对勘和深入研究,试图将“演揲儿法”等藏传佛教词汇置于其本来的语言、历史、文化和宗教语境中来理解,恢复元朝宫廷所传藏传密教仪轨的真实面貌,最终揭开藏传佛教在元代中国传播历史的真相。
-
性经验史 第三卷[法] 米歇尔·福柯 著,佘碧平 译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思想史著作性经验史的第三卷。在本书中,米歇尔·福柯对西方社会的性问题进行了广受赞誉的考察。福柯带我们进入了西方时代的前两个世纪,进入了罗马的黄金时代,揭示了与古典希腊性快感观微妙但决定性的决裂。他巧妙地探索了那个时代哲学家(普鲁塔克、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塞内卡)和医生之间道德反思的文献材料,揭示了人们对快感越来越不信任,对性活动及其后果越来越焦虑。福柯是一位具有现代关怀意识的思想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推断出我们现代生活和困境的教训。
-
性经验史 第一卷[法] 米歇尔·福柯 著,佘碧平 译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思想史著作性经验史的第一卷。它扩展了福柯在《知识考古学》和《规训与惩罚》的研究。在本书中,米歇尔·福柯将他的分析集中在我们称之为“性”的现象上。这项研究工作的核心不是为了“解放”性而把自己置于对性的“压抑”之下,而是为了说明性生活如何引发了一种系统化的欲望,即了解关于性的一切,这种欲望被系统化为一种 “性科学”,反过来,它又为社会对性的管理铺平了道路。福柯对十八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九世纪西方关于性的话语(色情文学、忏悔实践、医学、人类学、精神分析、政治理论、法律等)进行了考古学式的研究。
-
两种不同形态的哲学俞宣孟本书是一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西哲学比较”不是一个新题目,但作者另辟蹊径,主张走出对西方哲学思想范式的依傍,提出了开启新一轮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极具原创性的方法——生存状态分析。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程,提出中西哲学的不同不在于概念,而在于生存在世的结构;第二部分具体运用生存状态分析方法,分析中西生存状态的不同特征,旨在突破文本比较的困境,实现中西哲学的会通。
-
罗尔斯稳定性问题研究闫笑著罗尔斯关于正义观念的稳定性的思考开创了西方政治哲学稳定性研究的新篇章。本书探讨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稳定性——兼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特点,罗尔斯是从正义观念自身内部的动态平衡,而非霍布斯式的外在强迫来思考正义社会的稳定性问题,其稳定性力量主要源于一种观念内部的自我支持。本书不仅为国内学界研究罗尔斯稳定性问题增添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我们思考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与稳定性相关的问题、反思当下的社会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更为当代中国政治结构的完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