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还原与无限余明锋所谓“技术时代”,指的不只是技术发达的时代,而且是技术在根本上支配了我们的感知方式、信念系统以及周遭世界的时代。借用阿伦特的话来说,技术时代关乎“人的条件”,是技术发展在改变“人的条件”的时代。人在追求主体性的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面对这一历史性难题,本书对技术时代的内在系统及其运转逻辑做了结构性分析,揭示了技术工具论看似中立的欺骗性伪装;也对技术时代论的思想谱系做了简要梳理,对相关经典文本做了当下化解读,探讨了诸如笛卡尔、尼采、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梅洛-庞蒂、利奥塔等哲学家,以及福山、韩炳哲等当代思想家的相关作品,以期透过历史的纵深与当前的表象,剖析技术时代的生存实情和人性危机,回应一个时代的根本忧虑、困惑和希望。
-
哲学365崔勋 著《哲学365》是一本哲学普及读物。一本通俗又充满智慧的哲学教养书。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解答尽在哲学中。一提哲学,很多人会肃然起敬,又觉得高深难懂。本书以每天一页的方式, 把哲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梳理给读者,让哲学变得有趣易懂。 从周一到周日,从哲学的语言、用语和概念、哲学家、哲学史、人生和哲学、思维法、哲学TMI七大板块,井然有序地做了介绍。从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到最近的实验哲学,从形而上学到生和死的问题,将哲学所涉及的主题都囊括在内。这里有我们需要关注的话题、生命主题,有争论,有思维工具和有趣的文化艺术内容,这些都可以深化读者的思维,拓宽读者的认识。
-
性经验史 第一卷[法] 米歇尔·福柯 著,佘碧平 译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思想史著作性经验史的第一卷。它扩展了福柯在《知识考古学》和《规训与惩罚》的研究。在本书中,米歇尔·福柯将他的分析集中在我们称之为“性”的现象上。这项研究工作的核心不是为了“解放”性而把自己置于对性的“压抑”之下,而是为了说明性生活如何引发了一种系统化的欲望,即了解关于性的一切,这种欲望被系统化为一种 “性科学”,反过来,它又为社会对性的管理铺平了道路。福柯对十八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九世纪西方关于性的话语(色情文学、忏悔实践、医学、人类学、精神分析、政治理论、法律等)进行了考古学式的研究。
-
性经验史 第二卷[法] 米歇尔·福柯 著,佘碧平 译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思想史著作性经验史的第二卷。从第二卷开始,他不得不调整他最初的研究计划,专注于古代、希腊,尤其是罗马的来源,即前基督教时期,这种性行为的框架和基本形式。在本书,福柯分析了一系列不可回避的古希腊文本,试图回答基本问题:在西方,性体验是如何成为道德问题的?为什么身体的其他欲望,如饥饿、集体关注、公民义务,没有收到定义性行为的无数规则、法规和判断的约束?
-
西北哲学论丛 第三辑张学广 主编《西北哲学论丛》(第三辑)集中了西北大学哲学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本辑四大版块,收录十余篇文章,各版块的主题目录如下:专栏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百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二:中国哲学(中西思想和社会中的实践与行动);专栏三:侯外庐学派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专栏四:西方哲学(纪念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论》发表一百周年)。本辑所收录文章质量较高,内容丰富,适合中国哲学研究者阅读学习,也有利于为中国学者展示当代前沿哲学研究课题与方法。
-
克尔凯郭尔说生存与超越颜东升 著克尔凯郭尔(1813—1855),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19世纪具有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哲学家,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克尔凯郭尔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主张哲学的起点是个人;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美学的、伦理的、宗教的三个阶段,只有上升到宗教的阶段,才能摆脱空虚孤独之感,消除忧虑畏惧之心。著有《非此即彼》《恐惧与战栗》《人生道路诸阶段》《哲学片断》《总结性的非科学的*后附言》等。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全面介绍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体系,展现克尔凯郭尔的学说与生平,与读者一同领略这位充满争议但才华横溢的大师的风采。对克尔凯郭尔的阅读与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加理性深入地思考个人的“存在”,并汲取养料。
-
庄子发微钟泰 著为本社已出版书的重排、重新分段本。《庄子发微》是钟泰晚年研治庄学的集大成之作,多年长销。
-
中德哲学浅释张祥龙本书汇集了张祥龙先生对德国文化、哲学等方面思考的文章,这些文章论述了中德之间在语言、文化、思想方式和传统哲学等方面的异质性,同时,着重探讨了当代德国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可能发生互动的广阔领域。文章集中于五个方面:部分是中德文化与思想关系的泛论;第二部分是对于康德、黑格尔两位德国哲学家学说的研究;第三部分是阐发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的多重关系,以及他思想形成期和晚期的两个重要思路;第四部分讨论象(Bild)的哲理,深化对象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理解;第五部分从现象学研究中的问题入手,探讨中西哲学间的跨文化差异和理解。
-
古典与文明·地生人与雅典民主颜荻“地生人”(autochthony)意指人直接从大地生出而不是由人类母亲所生。它是古典时期的古希腊世界里一个流行颇广的修辞,出现在诸多城邦的建城神话与政治话语中,其中尤以民主雅典的“地生人”最为著名。由于“地生人”涉及范围甚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十分有力地推动了学界对古希腊文明世界的整体理解,因此,“地生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西方古典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经典课题。“地生人”为何会如此流行?当时的人们怎样理解城邦的起源乃至人类的起源?这又与城邦政治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本书围绕“地生人”与雅典民主,从神话、政治、戏剧和哲学四个方面探讨了“地生人”作为起源神话的叙事逻辑及其与雅典社会、政治思想的密切关联,并深入探索了“地生人”主题在文学与哲学领域的应用。作者一方面将西方学界已有的奠基性研究成果介绍到中文学界;另一方面对已有的研究做出了反思与批评,更深一步挖掘了“地生人”在文化、思想领域所蕴含的能量,提出了不同于西方主流学界以民主政治为主导的文本解读。
-
古典与文明·自由意志〔德〕迈克尔·弗雷德 著,〔美〕安东尼·朗 编,陈玮 徐向东 译“意志”“自由”以及“自由意志”向来是哲学史上受争议最多的概念,这些繁杂与无休止的争议,恰恰反映出它们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在古代,人们从何时开始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想?这时使用的是怎样的自由意志概念?这个概念从一开始是否就具有缺陷?弗雷德凭借深厚的哲学素养,结合文献学的方法,在宏大的视野下同时关注文本细节,为这些争论引入了极富启发的视角和新的解读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