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非此即彼 Either / Or索伦·克尔凯郭尔 著,张进 张巧 注《非此即彼》是我社倾力打造的“世界学术经典”(英文版)中的一部,首版于1843年,由散文和日记书信体小说组成,是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克尔凯郭尔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本书上卷论述美学,下卷探讨伦理的安排。该书出版后,曾在哥本哈根城中引起轰动。这部作品历来被研究者视为混杂着诗歌、哲学、美学、色情文学和伦理思考的天才之作。
-
信息存在论新探邬天启 著中国信息哲学发展了40多年,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书对中国信息哲学发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在新的信息哲学存在论视野下对多学科交叉领域进行了研究。本书在反思以往中、西方哲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已有的中国信息哲学存在论学说进行了改造与扩展,并将原有中国信息哲学中的信息存在论和演化论,以及传统哲学中的存在和非存在(有和无)论学说进行了统一性的整合研究,进而提出一种能够容纳“非存在”和时间、演化等因素的信息演化存在论。
-
主体理论(法)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主体理论》于1982年在法国首次出版,是阿兰·巴迪欧*重要的作品之一。全书从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出发,探寻主体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纳入理论阐发,展现了精神分析学说与哲学间的有机联系。作者精彩的文学分析,赋予理论建设以艺术美感与现实深度。
-
多样的哲学与全球化世界中的认同张冠梓,张静本书以哲学为主线,精选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会刊《第欧根尼》中文版2009年以来特别是2018年以来的译文结集出版。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主题为“多样的哲学”篇,下篇主题为“全球化世界中的认同”。本书为《第欧根尼》中文版精选集。《第欧根尼》系国际哲学人文科学理事会会刊DIOGENES的中文选刊,该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主办,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赞助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出版。《第欧根尼》以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的名字命名,所选论文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传统学科及交叉学科。中文版从法文版和英文版精选部分优秀论文全文译出,力求向我国学者全面地介绍东西方人文科学领域的高层次学术研究。
-
无所乐观的希望【英】特里-伊格尔顿游刃于博学、慎思和幽默之间的特里·伊格尔顿,梳理了从古希腊至今被概念化的希望的观念,他将希望与朴素的乐观主义、欢欣、欲望、理想主义以及对进步教条的坚执区分开来,凸显了一种要求反思与承担,生发于敏锐之理性的立场。在一个愈加不确定的世界中,《无所乐观的希望》确实是一部出色而为、慷慨激昂的关乎人类信仰与希望的编年史。
-
唯物主义[英] 特里-伊格尔顿作为英国左派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在本书中首次对唯物主义这一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思考,其论述的唯物主义并不局限于日常什物或哲学史上的相关讨论,而是由“身体”——人存在于世的物质基础出发,借助马克思、尼采、维特根斯坦与阿奎那的理论,在哲学、文化、科学等各个层面上展开。由此,伊格尔顿将唯物主义从唯物与唯心的对立中解放出来,还原回人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
章太炎文选洪治纲暂缺简介...
-
钱穆钱穆 著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社会,共分四十四章,紧扣中国历代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要点,全部中国思想史的关键人物和思想俱已囊括。本书是钱穆先生为“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的约稿而写成的,所以考虑到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得极为平实。作者反对套用西方哲学的写作方法和评价体系来写作中国思想(比如冯友兰),维持中国固有的思想研究体系和方法,坚持从人生哲学的角度切入中国思想史内部,由此从中国思想的特有角度出发,提出独特的“人文教”的卓绝见识。
-
无知的美德比尔·维特克 韦斯·杰克逊 著承认无知,可能是世俗头脑走向谦卑的唯一途径:::::自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以来,人类对技术与知识的依赖呈指数级增长,凭借所谓的知识,人类形成了愈加无畏和盲目自大的心理,对自然和人类本身造成了极大伤害。世界的运作,仅靠知识是不够的,本书提出了一种替代方案——基于无知的世界观。来自工程学、农业科学、哲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二十多位美国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无知”这一深刻而广泛的哲学命题,包括“无知”的起源、本质,以及它的实践与它对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本书还指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悖论:在拥有基于无知的世界观的人的头脑中,知识和洞见反而积累得最快。《无知的美德》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人类在地球中所处的位置,认识到认知的局限性,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更加敬畏自然,以更谦卑的态度与自然、世间万物相处。基于无知的世界观,给人类第二次机会。
-
信息认知视角的存在解析穆向阳从《信息的演化》到《信息与存在》,再到《信息与理想》,实际上一个来自于新视野的理论框架就在这些作品中慢慢地浮现了出来。它可能是不够清晰的,不丰满的,甚至是未完成的,但是它的基本结构已经呈现于眼前了。它本质上并非属于一种特殊的价值或观念体系,如果说非要把价值跟它扯上关系的话,那么它所指向的也是一种底层的、基础的、不参杂个人情感的、价值中性的体系。因而,即使作者本人倾向于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但是作品本身所真正要去探寻的却是一种普遍的一般的结构,或者说努力呈现一种新的视野。(信息认知视角的存在解析-从吉尔伽美什开始的旅行)这部作品中,作者将这一新视野的聚光灯投射到了历史上与“存在”渊源颇深的杰出人物的身上,这里也包括了吉尔伽美什这种传说中的人物。这部作品所能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新的视角,尝试用已形成的理论去解析文中出现的人物。作品要提供的并非事实性知识,而是一种启发,而启发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对自身展开思考,为自身的存在提供借鉴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