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理想守则与现实世界[英]布拉德·胡克评价一种道德理论的适当标准是什么?布拉德·胡克在本书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总结了五个标准来判断一种道德理论是否恰当,这种做法等同于为各种道德理论提供了一个同等条件的竞技平台。胡克运用反思平衡方法,通过比较行为后果主义、两种契约论以及美德伦理学等理论,论证了他重新表述后的规则后果主义理论。根据规则后果主义,行为道德与否应该根据能够得到不偏不倚地证成的规则来评价,而一个规则仅当其一般内化所产生的预期总价值至少与任何可替代的规则一样大时,才能得到不偏不倚的证成。在阐发其规则后果主义的过程中,胡克讨论了要如何根据规则后果主义来解释不偏不倚性、福祉、公平、平等、规则的一般内化等问题,处理了以往对规则后果主义的主要反驳,并尽可能地将规则后果主义理论付诸实践。自莱昂斯(Lyons)之后,规则后果主义遭受重创并趋于式微。本书复兴了规则后果主义理论,使其重新成为一种值得认真对待的道德理论。胡克的这一代表作为当代规则后果主义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哲学贡献。
-
同感、他人与道德张浩军中文术语“移情”或“同感”(Übertragung/ Einfühlung),是精神分析学、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移情伦理学和移情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但这五种理论中的“移情”或“同感”其实是一个“同名异义词”,至少包含五种含义,这些含义相互交织在一起,在中文书写和学术讨论中,往往被不加区分地混用,给我们的思想造成了诸多混乱和误解。有鉴于此,本书试图“正本清源”,通过系统考察和辨析“移情”或“同感”概念在上述领域中的不同用法,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区别,揭示并祛除种种混淆和误解。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对“移情”或“同感”概念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述的专著,涉及休谟、斯密、狄尔泰、利普斯、弗洛伊德、荣格、拉康、胡塞尔、海德格尔、施泰因、舍勒、舒茨、萨特、梅洛-庞蒂、勒维纳斯、霍夫曼、斯洛特等重要思想家和哲学家,对哲学史上有关移情或同感的思想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呈现。在“移情或同感-他人-道德”这个统一的问题框架下,作者对自我与他人、审美与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等重要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法】让-雅克·卢梭著,高煜译,高毅校本书是卢梭1753年应第戎科学院的征文所撰写的论文,此文奠定了他的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和全部基础思想。可以说,卢梭写作《社会契约论》正是对论文提出问题的一个解答。本书的版本,在文前增加了勒赛克尔的导论,详解了卢梭的一生以及论文的结构和意义,以增进读者对此书的理解。卢梭在书中提出了“自然人”的思想假设,即在人类最原初没有国家、没有社会的自然状态,不存在道德和伦理,无善无恶,纯粹自然的人类。参考当时人类学对野蛮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展开逻辑想象,卢梭图解了人类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进程,指出人类历史的进步,也是从自然的不平等向社会的不平等转变且不平等加速的过程。其中,私有制的诞生,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文明每向前发展一步,竞争带来的不平等的程度即加深一步。而永远确立了私有制和不平等的法律,把人类推向劳作、奴役、苦难的深渊,剥夺了人类的自由。不同于其他启蒙哲学家,卢梭在书中提出,人的本质并非理性,而是善良的情感,即怜悯心。我们看到,平民出身的卢梭,是启蒙哲学家中的真正异类,他认为,在观念层面,无论地位和财富有何不同,人的本质上都具有善良的情感,人跟人在自然状态下是本质平等的。卢梭的平等观念,奠定了现代人民主权的基础。本版本文前增加了勒赛克尔的导论,详解了卢梭的一生以及论文的结构和意义,以便读者对本书的理解。
-
爱的知识玛莎·C. 努斯鲍姆 著,李怡霖 于世哲 译,范昀 审校本书是美国当代重要哲学家玛莎•C. 努斯鲍姆代表作。书中,作者以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探求“爱的知识”的视角,从哲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相结合的高度,探讨了人类一直以来关注的人性、感知、诡辩、阅读、灵魂、个体与爱等主题。并在回应“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哲学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突出了感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作为哲学和文学内部关系最具现代性的优质探讨,作品中不仅包括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怀疑论等哲学思想的别样诠释,也涉及对《追忆似水年华》《大卫·科波菲尔》等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彩解读。相信本书不仅能为学界带来许多生动且富于启迪的新议题,使普通读者对那些备受钟爱的作家产生新角度的认识,也因其从专业哲学视角出发所提供的情绪价值,使阅读者重新思索和体认自身关切的具体话题。
-
感觉的界限Peter Frederick Strawson本书是英国日常语言学派重要的代表斯特劳森的重要著作。在书中斯特劳森依次讨论了康德第一批判的主要章节和核心论题,但他不是进行历史、文本性的哲学史研究,而是对康德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批判性的分析和重建。斯特劳森立足于当代逻辑学的发展,为了避免康德理论中一些不可接受的结论,对康德理论哲学进行了分拆,从而保留他认为有价值的部分。斯特劳森认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包含三个层次的工作:对经验的形而上学的分析、对超验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先验唯心论的形而上学重建。首先,经验的形而上学是关于所谓普遍的经验结构或者关于经验的一般概念结构的理论。任何经验只要对人类而言是可理解的,就必须具有这些低限度的概念资源。斯特劳森认为康德的这一部分工作是最有价值的;其次,康德认为,对于那些使经验成为可能的结构性概念做超越经验界限的运用,形成了各种超验形而上学的虚构和幻相。斯特劳森赞同康德的这种批判;第三,斯特劳森认为康德以上洞见整合在以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别为标志的先验唯心论所构造的形而上学中。他认为,康德的这种学说违背了自己的批判原则,是企图超越经验知识的界限,为经验划出界限,因而是无意义的。斯特劳森的研究虽然主要是对康德的思想进行分解,说明在何种意义上这些学说是可以互相独立的,哪些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他也力图说明在康德的原初设想中这些学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而且这些讨论往往言简意赅,胜义迭出,其价值也远超一般康德学者的研究。
-
儒家生态哲学史乔清举 等 著儒家哲学本质上也是生态哲学。儒家生态哲学的理论结构为天人关系论、生态本体论、生态德性论、生态功夫论、生态境界论等,由此结构出发可以概括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儒家生态哲学史”。其发展脉络是:先秦为奠基阶段,两汉为宇宙论建构阶段;中经魏晋玄学的否定性深化,唐代的元气论扩展,至宋明清达到本体化阶段。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哲学的根本原则,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 终定位为以“仁”为本体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即是仁。仁展开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收摄则为仁。仁作为本体,在自然为天地之心、生生之德、宇宙的合目的性;在人为生态德性,并 终表现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态境界。本书是 外首部论述儒家生态哲学史的专著,为深化对中华 传统文化的认识,构建世界生态哲学的中国话语,奉献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以及人们理解世界和提高修养境界,提供了理论引导。
-
斐洛全集[古希腊]斐洛 著 王晓朝 译暂缺简介...
-
生命的工夫刘海滨 邵逝夫 主编本书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学术随笔集,针对传统文化爱好者,内容形式多样化,包含经典阐释、札记、随笔、演讲稿、书信、游记等,不同于中国哲学、史学的严肃著作和学科论文,本书所收文章之行文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不失活泼生动,深入浅出吗,适合非专业读者阅读。此前已出版第一、二辑,本书是“原学”丛书系列的第三辑。收录有关中国传统儒学、哲学、佛道二家及新儒学等方面的文章,并兼及文学、艺术等领域,文章的性质包括有讲谈纪实、文献整理、经典诠解、研究论文、读书随笔、演讲记录,乃至游记、回忆等,涉及面较为宽泛。
-
法律的沟通之维(比)马克·范·胡克 著,孙国东 译1980年代以来,哈贝马斯先后将其沟通行动理论运用于伦理学、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等领域,提出了以其商谈理论为核心的实践哲学理论体系。比利时法学家马克·范·胡克(Mark Van Hoecke)《法律的沟通之维》一书是哈贝马斯法律商谈理论在法律哲学领域的更具体运用,论述了法律的定义、特征、功能、法律系统的概念、法律方法论、法律的合法化等问题。
-
人性与伦理赵敦华本书是一部关于人性与伦理的跨文化研究原创之作,书中有大量创新的观点。全书分三个部分:1.用观念史的叙事方法,构造了西方人性论的发展史。2.用范式转变的方式应对人性的危机,强调达尔文进化论对研究人性论、哲学和伦理学的范式作用;3.中西伦理的比较和对话,包括轴心时代的共时性案例分析和儒家与基督教伦理的历时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