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透支的想象沈语冰著进入20世纪90年代,汉语思想界、学术界最显明的特征:对“主义”的讨论,更关注、进入对具体“问题”的推进、考量,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将这种考量置于全球化的视域中,其思想资源也显示了多元化,对于各种思想资源的汲取、清理、运用也更显突出,无论在西方治学上还是在国学研究上,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 本丛书就是这些成果的林林总总,其积累涉及哲学、诗学、社会思想诸领域,读者从中可以看到新一代学者在切实推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功夫之所在。
-
经史百家杂钞(清)曾国藩编村塾古文有选《左传》者,识者或讥之。近世一二知文之士,纂录古文,不复上及六经,以云尊经也。然溯古文所以立名之始,乃由屏弃六朝骈俪之文,而返之三代两汉。今舍经而降以相求,是犹言孝者敬其父、祖而忘其高曾,言忠者曰:“我家臣耳,焉敢知国?”将可乎哉!余抄纂此编,每类必以六经冠其端。涓涓之水,以海为归,无所于让也。姚姬传氏撰次古文,不载史传,其说以为史多不可胜录也。本书前言姚姬传氏之纂古文辞,分为十三类。余稍更易为十一类:曰论著、曰词赋、曰序跋、曰诏令、曰奏议、曰书牍、曰哀祭、曰传志、曰杂记,九者余与姚氏同焉者也;曰赠序,姚氏所有而余无焉者也;曰叙记、曰典南,余所而姚氏无焉者也;曰颂赞、曰箴铭,姚氏所有余以附入词赋之下编;曰碑志,姚氏所有余以附入传志之下编。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
-
人文补课杨传珍著一个真正的人,都是一个世界精神的探索者,是一个事业,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具有天赋的精神灵性,崇高的创造自己由和神圣的个性价值。于是,便有了拒绝反文化的暴力圩预的人文硕果,有了拒绝趋同、从众、一统、权威的个体独创的无限生动与丰富,有了无数西方大师智者为人贡献的几非人间笔墨拓展的文论几乎无不具有独立的、自信的、思想的、批判的、探索的、启蒙的乃至构建的高质含金量,令人瞠目。然而,这些应知须知而国人知之不多的知识,即便在大中学教材中亦极为罕见。洞开大门,导入精华,像尊重曾经物质资短缺的事实一样,诚实而谦恭地面对人类主流文明照耀下的成果,协同进化,有益于汉语空间的开阔、开化、开明入革新,有益于汉语文学走出功利、媚俗、拜权、迟钝、苍白、肤浅及缺乏表现人性深度的现实境地,有益于汉语作者灵、灵悟和灵感的新世纪开启;那么,确应补课了,自尊重人文精神的灵魂——个体生命的思想与创造自由始,自穿越蔽障、明辩真相、恢复常识始,自阅览本书以博取精粹、智识独具而又深入浅出的导示始。
-
易学思维精华常秉义 主编大科学家牛顿用“上帝之手”来解释第一推动力,我国古代圣贤用“大恒”之道来解释天体的复合运动,所谓“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两者孰是孰非,不言自明。台湾著名大学者南怀谨认为《易经》代表了人类最高智慧。《易经》中一阴一阳卦画的严密组合,内蕴着一分为二法则与正反螺旋辩证思维等等,简约而睿智无穷,古朴而博大精深。六十四卦精巧绝伦的符号体系正是客观反映宇宙乃至万物左右对称的基本功能结构和模拟日月五星天象运动规律动态变量的原型,古人称之为大道模式。西方著名科学家在《易经》思维的启迪下,发现了二进制原理、互补原理、波粒二象性、遗传密码、基本粒子等等,所有这些“凿空”现象,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建了不朽之功。这些伟大的智慧风暴令我辈无地自容!时不我待,在东西方文化不断撞击中,我们也要借助《易经》的智慧,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献出我们的青春!
-
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术原因需要重新排版,版式有所调整,大多数品种则保留了原有版式。一套文库,千种书籍,庄谐雅俗有异,版式整齐划一未必合适。况且,版式设计也是书籍形态的审美对象之一,读者在摄取知识、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看到各个出版机构不同时期版式设计的风格特色,也是留给读者们的一点乐趣。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在指导思想上,作者“不依傍别人”,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对于关注及研究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常备书。1964年6月初版。
-
现代化与价值冲突陈新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人们传统的与现代的价值观,国内的和国外的价值观自然会有一些冲突,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价值观正在扬弃,继承,发扬,融合,如果你想了解现代化与价值的冲突的某些状况,本书也许会给你某些启示。
-
经书浅谈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传奇是深为世人喜爱的一种小说体,它始自唐代裴鉶所撰短篇小说集《传奇》,多以神怪、剑侠、爱情为题材,是宋以后历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主要样式,常为后世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和具体地介绍了唐人传奇由兴起直至衰落的演变过程,进而归纳出它在各个发展时期的特点,探讨了唐人传奇的基本性质及兴盛和衰落的原因,对于传奇的思想性、艺术性亦多有阐发。书后附《今存主要作品创作年代简表》及《明清丛书所收传奇集作品简
-
艺术哲学初步廖国伟著本书取名为《艺术哲学初步》,有几个理由:第一,艺术和哲学一样,都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人生的一种方式或一种看世界的方式,用学术术语来说,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艺术和哲学用不同的方式和符号来表达对世界人生的认识而已。第二,艺术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艺术作品和艺术观念中,渗透和融合着许多哲理,一部没有哲理内涵的艺术作品难以给人以启迪和回味,一个没有哲学头脑的创作者不能算是伟大的艺术家。另一方面,伟大的哲学著作同样渗透着艺术的因素,好的哲学著作都可以算得上是一部艺术杰作,不信么?请去读庄子、老子和孔子。从事艺术理论研究的学者有谁敢说他不读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著作?如果谁敢不读这些哲学家的著作,我们就敢不读他写的书。第三,每一种有价值的哲学理论和艺术观念都植根于我们人性的深处,都是人性这棵树立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因此,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看艺术,或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哲学。在这本书中,我始终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艺术,故而取名艺术哲学。目录第一章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第一节艺术与人类的诗意存在一、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海德格尔、梵高与旧皮鞋二、艺术是对现实缺乏的想象性满足:阿Q精神的意义三、艺术象征着人类的诗意存在:《桃花源记》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二节什么是艺术一、艺术是一种形式规则系统:声音与音乐二、艺术是一种象征符号:红绿灯、向日葵和小便壶三、艺术的情感性:李白登临怀古,大理石与泰姬陵四、艺术是现实关系的优美化表达:泰戈尔的《泰姬陵》与艺术家的哭泣第二章艺术意象第一节意象的含义一、意象是一种表意的媒介:“意以象尽”和“得意忘象”二、意象是一种主观感觉中的感性形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三、意象是一种。心理表象:感觉经验的重现第二节意象的功能一、意象赋予情感以一种生动的形象:南国的清秋与孤舟二、意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禅宗的师徒问答三、意象的象征功能:《荒原》和《城堡》第三节艺术意象的类型一、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江枫渔火”和“夜半钟声”二、触觉意象:坚硬与柔软三、感觉综合意象:“暖风”、“寒林”、“清秋”、“微雨”第三章艺术与形式第一节艺术形式的意义一、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的艺术形式:“穷途哭返”和“我在想妈妈”二、作为象征性和优美化表达的艺术形式:从劳动号子到唐诗、宋词第二节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连结:电影《黄土地》中的无字对联二、形式和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为赋新词强说愁”和“天凉好个秋”第三节艺术形式的作用:意义化与优美化一、形式对内容的构造与加工:文学与音乐中的《天方夜谭》二、艺术形式将内容赋予特定的内涵和意义:宝钗和黛玉的咏花诗……第四章绘画音乐电影第五章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第六章艺术与时间第七章艺术与偶然性第八章艺术与象征第九章艺术与民族文化心理第十章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情境和文化语境第十一章艺术创作与无意识后记
-
南怀瑾选集南怀瑾第七卷:《如何修正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第八卷:《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第九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第十卷:《原本大学微言》。
-
本体与诠释(美)成中英主编成中英,1935年生于南京,祖籍湖北阳新县。美籍华人学者,哲学史家,被部分学者认为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中英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但对哲学有兴趣,受方东美的影响较大,尤重视《易经》和《老子》。1955年为台湾大学哲学系研究生。1957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哲学系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1973年在美国创办《中国哲学季刊》,并任主编。1985年创设美国远东高级研究学院。曾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兼系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国际中国哲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会长。成中英为学以西方哲学家蒯因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思想,博采中国古代诸家之长,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方法,主要体现在其"本体诠释学”方而,此不具论。成中英并不承认自己是新儒家,他对道家和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也加以肯定和宣扬,认为自己所关心的是“中国哲学”的整体,而不是儒家一家的的传统及其前途与重建。他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对儒学进行研究,认为孔子是以“仁”为中心,深切关注整个人类的福祉,孜孜不倦地探求自己内在和外在生命意义与真理;孔子以一种自我修养及精神成长的内在历程,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形式和发展并完成人的心灵与精神之具体范例。成中英对宋明理学也有一定的研究,他综合孔子、二程、朱熹的哲学,认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命题是理知即良知,良知即理知,知识与道德二者互为基础,这是中国哲学独有的智慧,这一智慧可以解救西方理性主义在现代社会中所遇到的困境,从而使人类文明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成中英对中国哲学如何落实到现实社会中去的思考,主要在管理哲学的方面有一定论述,以为中国哲学能够应用到现代管理科学中去。成中英的著作主要有:《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知识与价值》、《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世纪之交的抉择》等:另有英文著作《归纳理论》、《心物同一问题》、《戴震〈原善〉研究》等。《本体与诠释》已出版了两辑,现在第三辑也即将出版。第一辑定名为《本体与诠释》。第二辑定名为《本体诠释学》。本辑则定名为《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本辑原拟集中在中国经典的诠释论题的讨论,但因目前学界对诠释的本体与方法的讨论似尚未成熟,应存在着宽广的理论探索空间,因而再加强中西对本体与诠释理论的认识,必能更进一步地带动学者对目前中西诠释理论的兴趣,也更能裨益中国诠释学的深度与更大幅度的发展,自然也将促进学者对“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与“哲学诠释学”(PhilosophicalHermeneutics)的比较认识及其对重建中国哲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学的相关性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