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辩证法核心的核心之研讨卢冀宁著本书为卢冀宁的论文集,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即是1978-1981年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赵凤岐老师门下,攻读哲学硕士学位的论文《论矛盾的转化》,为全书的基本部分。第二部分“续论篇”,即是与“辩证法核心的核心”这一主题相关的研讨文章。《论矛盾的转化》从未全文发表过,但其各节几乎都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过。第二部分仅收录了其中的一部分《论矛盾的转化范畴在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的地位》,此文发表在《哲学研究》1982年第3期首篇位置,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论矛盾的转化》的主要观点。第二部分还收录了若干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讨“辩证法核心的核心”的文章,包括《岭南学刊》2006年第3期刊发的《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功能》,《人民日报》2008年4月8日发表的《矛盾双方融合转化是矛盾转化的重要类型》。第三部分“续论副篇”,虽与“辩证法核心的核心”这一主题相关,但与该主题的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较弱,资料性尚俱,可供读者参考。
-
钱穆钱穆 著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社会,共分四十四章,紧扣中国历代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要点,全部中国思想史的关键人物和思想俱已囊括。本书是钱穆先生为“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的约稿而写成的,所以考虑到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得极为平实。作者反对套用西方哲学的写作方法和评价体系来写作中国思想(比如冯友兰),维持中国固有的思想研究体系和方法,坚持从人生哲学的角度切入中国思想史内部,由此从中国思想的特有角度出发,提出独特的“人文教”的卓绝见识。
-
蒂迈欧篇柏拉图 著,宋继杰 译《蒂迈欧篇》是柏拉图在晚年写就的一部对话录,书中关于创世的数学构想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科学的先驱者们。柏拉图认为造物者将形式加于无形质料,形成我们看到的这个有序世界(宇宙),其赋予形式的方式是几何的。柏拉图的中期对话《理想国》和后期对话《蒂迈欧篇》,是他影响的两部代表作。
-
哲学简史[英] 伯特兰·罗素哲学是怎样产生的?柏拉图的思想都受到哪些人的影响?黑格尔是怎样建立起庞大的哲学体系的?在《哲学简史》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部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的2500年间西方哲学史,还能看到一幅有历史环境、文化背景、时代主题,精彩纷呈的发展长卷。《哲学简史》像小说一样生动地呈现了哲学家们都在研究些什么,哲学又是怎样发展的。翻开《哲学简史》,走进哲学大门!
-
两种文明的决裂陆一歌欧洲的18世纪是一个社会转型的世纪,同时也是思想文化转型的启蒙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涌现出不少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和主义传统是18世纪的重要政治话语,本书将卢梭共和主义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从“卢梭-休谟事件”这一历史背景出发,尝试探讨卢梭共和主义思想理念的特质。全书主要章节将围绕共和主义的自由、政制及德性这三个核心理念,从哲学、政治学及伦理学的维度来进行考察,具体在卢梭的共和主义自由观、政体观以及德性观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希望探索西方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西方现代化源头的启蒙运动,其思想界提供了怎样的观念及思想资源,从而为当下正在构建的社会价值观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
-
两种疯狂体制[法]吉尔·德勒兹 著,[法]大卫·拉普雅德 编,蓝江 译这是一本文集,也是德勒兹生命最后历程的生成与游牧。在《〈荒岛〉及其他文本:文本与访谈(1953—1974)》之后,德勒兹通过自己的文字,展现了内在性如何生成,如何在从《两种疯狂体制》到《内在性:一个生命》的历程中,让思的无器官的身体熠熠生辉。在这本书中,不仅有“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的迭奏,也有“大脑即屏幕”的反思;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到布列兹的音乐,再到戈达尔的电影,德勒兹最后用自己的文字向挚友加塔利告别。德勒兹是一个不断逃逸、不断解域化、不断在块茎的游牧中生成的少数派行者,他用自己的生命的宣言告诉我们:另一个内在性的生命是可能的……本书为《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新作。 《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是以引进版为主的哲学、思想类丛书,2014年至今,向国内学界推介了一批影响深远的西方当代激进思想家,包括朗西埃、巴迪欧、齐泽克、维利里奥、鲍德里亚、德勒兹、阿甘本、斯蒂格勒等。以西鉴中,作为我们的“同时代人”,这些思想家充满批判精神和深刻见地的激进话语对我们当下仍有重要启发意义。该译丛目前共出版27种作品。
-
章太炎文选洪治纲暂缺简介...
-
非此即彼 Either / Or索伦·克尔凯郭尔 著,张进 张巧 注《非此即彼》是我社倾力打造的“世界学术经典”(英文版)中的一部,首版于1843年,由散文和日记书信体小说组成,是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克尔凯郭尔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本书上卷论述美学,下卷探讨伦理的安排。该书出版后,曾在哥本哈根城中引起轰动。这部作品历来被研究者视为混杂着诗歌、哲学、美学、色情文学和伦理思考的天才之作。
-
无知的美德比尔·维特克 韦斯·杰克逊 著承认无知,可能是世俗头脑走向谦卑的唯一途径:::::自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以来,人类对技术与知识的依赖呈指数级增长,凭借所谓的知识,人类形成了愈加无畏和盲目自大的心理,对自然和人类本身造成了极大伤害。世界的运作,仅靠知识是不够的,本书提出了一种替代方案——基于无知的世界观。来自工程学、农业科学、哲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二十多位美国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无知”这一深刻而广泛的哲学命题,包括“无知”的起源、本质,以及它的实践与它对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本书还指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悖论:在拥有基于无知的世界观的人的头脑中,知识和洞见反而积累得最快。《无知的美德》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人类在地球中所处的位置,认识到认知的局限性,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更加敬畏自然,以更谦卑的态度与自然、世间万物相处。基于无知的世界观,给人类第二次机会。
-
唯物史观视域下社会形象理论建构研究李春燕 著本书从唯物史观视域出发,在梳理社会形象存在论、价值论、认识论的基础上,探讨社会形象的本质规定,揭示社会形象的特征、结构、功能以及生成机制,并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出发,指出社会形象是一定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折射,是人的主体本质力量自我占有的一种表现形式。本书内容可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形象定位、塑造、传播、建构提供理论支撑以及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