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沉思余京华,唐莉本著作是合肥工业大学余京华、唐莉两位教授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终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认真修改而成。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为研究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为基本方法,秉持“问题意识”的鲜明导向,回应西方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与误读,旨在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本真话语体系。全书共分为五章,主要研究了西方学界遮蔽历史唯物主义道德维度的缘由、主要观点及其观点的系统评析,重点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之深层内涵,具体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批判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实践精神、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关怀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概括。
-
简明语言哲学陈嘉映本书介绍了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此外也介绍了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这两位有深刻哲学思想的语言学家,探讨了语言哲学中的多种重要问题。有两种基本的框架可供选择,一是以哲学家为线索,一是以问题为线索。两种框架各有利弊,本书做了混合式的安排:前面的四章谈论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共九章依次阐论20世纪一些很重要的语言哲学家。此后,第十四章先扼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进而探讨指称/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十五章先扼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进而探讨字面/隐含这个基本问题。第十六章从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了作者对语言哲学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
-
机器证明的逻辑推定李娜逻辑定理的机器证明是人工智能领域人们最早从事研究的课题。《机器证明的逻辑推定》从逻辑定理的人工证明和机器证明两方面来展现逻辑定理证明的艺术,而机器证明又从定理的自动证明和计算机辅助证明两个方面来展现。《机器证明的逻辑推定》首先用作者构造的命题演算系统FPC和狭谓词演算系统FQC完成常用逻辑定理的人工证明(一种自然推理证明)。其次,用逻辑定理的机器证明工具TPG(Tree Proof Generator)实现逻辑定理的自动证明(一种树证明)。最后,用交互式定理机器证明工具Fitch实现了逻辑定理的计算机证明(一种自然推理证明)。
-
海德格尔后期存在论美学思想研究张海涛 著本书以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的断裂问题为切入点,旨在明确美学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论述了美学在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中地位与作用的实际变化及其带来的理论后果。并以美学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地位和作用的嬗变为线索,研究海德格尔从前期具有生存唯我性色彩的此在生存论到后期带有审美主义倾向的本有存在论的转向问题。本书力图弥补当下学界对海德格尔后期存在论美学思想研究的不足,从而系统地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进行整体把握。
-
牛津分析哲学史手册毕明安主编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分析哲学运动与当代哲学发展研究”结项成果之一,由时任英国约克大学教授毕明安(Michael Beaney)主编,由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怡带领的分析哲学研究团队翻译。本书由40位国际著名哲学家共同撰写完成,列入国际著名的牛津哲学手册系列;内容涵盖了自分析哲学的最初起源至当代在不同领域中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对分析哲学的历史定位和分析哲学的重要主题做出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
审美密码李乖宁著本书针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实在性以及审美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从“美的存在”这一问题入手,探讨审美现象发生的信息过程和审美活动的心理信息机制。结合信息形态的演进和信息思维方法,对审美过程的复杂性、审美系统和审美心理展开具体阐释。本书指出,审美发生过程中,从审美感知、审美表象形成到审美记忆、审美情感的产生,再到审美想象、审美意象的生成,始终伴随着审美信息的显现、凝结、再造和创生。
-
语言深处陈嘉映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有关语言与哲学的思考,形式包括散文、学术随笔、演讲稿、访谈录、书评等,篇目包括:《为辩解进一言》《信号、句子与词》《如何说服别人放弃错误态度》《概念结构与事物结构》《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谈博士生培养》《纠缠与疏朗: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无法还原的象》,等等。 这些文章均篇幅不大,语言也并非枯燥的学术用语,而多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心话”,均是作者在读书、演讲、对谈等日常学术和生活中,由某一问题而引发的所思所想,其中往往包含着作者对哲学基本问题、不同学术观点、社会认识等的哲思,给人以启发。
-
车尔尼雪夫斯基马托邦思想研究倪国源本书主要探讨俄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乌托邦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生致力于思考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等宏大命题,其富有创见的乌托邦思想对俄国知识分子以及俄国革命运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从乌托邦理论入手,梳理了俄罗斯文学中乌托邦的历史传统;从时代潮流、民族文化传统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考察了车尔尼雪夫斯基乌托邦思想的丰富来源;以他的经典名著《怎么办?》为样本分析了其乌托邦思想的深刻内涵和艺术体现,并指出其乌托邦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当代意义。
-
人类道德史王洋“人类”“道德”“历史”均是客观存在,应该有一部著作将这三者联系起来开展系统讨论,本书填补了这个空白,肩负起了历史责任。人类道德史是一部人类对自身欲望的约束、引导史。本书从自然地理环境变迁、人口密度增加、民族不断融合、生产力水平提高等四个物质性维度出发展开讨论,阐述了人类道德作为主观意识和客观实践两方面的历史发展逻辑以及扬弃、进退步历程,形成了基于逐利的独立史观体系,力求做到道德概念体系完整,道德分类覆盖全面,道德发展逻辑清晰,并对人类道德未来发展有着自己的期许和判断。本书首次将人口密度系统地引入社会科学体系,认为人类道德体系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对人口密度自然增加趋势长期自适应的结果之一。本书提出了一个基于人口密度、民族融合性的人类文明划分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新的范式构想,认为人类未来将不可避免地迈向高人口密度、高民族融合性的状态,形成一个逐利整体。本书详细论述了中华文化比其它各国文化更能适应这个总趋势,从而为我国文化自信提供一个总根源,并助力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
-
论证挖掘与论证形式化鞠实儿 等论证是一种具有说理功能的话语序列。在科学研究中,它具有演绎和归纳两种形式。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由于涉及不同的语境(包括文化传统),论证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为了满足人与人以及人与机器之间日常交流的需求,本书采用两种不同的自下而上方法——广义论证本土化研究程序和机器学习,从具体事例和文本中挖掘或习得不同语境下论证模式、论证元素及结构。进一步,为形式化论证理论——抽象论辩理论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本书将这两种自下而上的论证挖掘方法与抽象论辩理论提供的形式方法相结合,符号化处理上述挖掘所得结果,对论证进行合理重建。论证研究对于推动论证科学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