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精神分析的生态之维杨文臣 著本书为学术著作,共六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揭示了生态问题形成的心理动因,论证了生态危机与精神危机乃一体同源、互为表里的关系,对我们人类的精神危机进行了探讨,介绍了西方经典人物的相关理论,试图将生态问题与人类精神心理因素建立联系,并通过对精神分析的深入解读,揭示了生态问题形成的心理动因,进而结合精神分析的诊疗方法和社会历史批判为生态问题寻找解决之道。此外,本书还初步开展了精神分析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对话,以推动传统文化更好地复兴,也更好地助力生态问题的解决。
-
浪漫派为什么重要彼得·盖伊 著, 王燕秋 译本书重新阐释了浪漫主义的定义,并认为“复数”的浪漫主义是真正把握其精髓和表现的途径。在彼得·盖伊的笔下,来自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浪漫派先驱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也呈现出某种“家族相似性”。盖伊还证明浪漫派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其深刻的烙印可以在T. S. 艾略特和弗吉尼亚·伍尔夫身上找到。
-
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赵汀阳赵汀阳“第一哲学”系列之一,收录了作者九篇近二十年有关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文章,集中呈现了其有关创世存在论、共在存在论、动词哲学、时间分叉、历史形而上学、问题的递归性等极富原创性的哲学论述。可与作者的《第一哲学的支点》《一个或所有问题》参照对读。本书尤侧重从历史哲学的角度阐释“本源”问题,提出“历史形而上学”的理论 ,认为创世论、存在论和历史哲学三位一体,即创世论的起源问题、存在论的本源问题和历史哲学的溯源问题,三者存在一致性,彼此相关、互相解释。“历史形而上学”聚焦人与自己创造的历史和文明的关系。人创造了文明,文明反过来又再造了文明的创造者。人类在创世中创造自己,是历史性的存在与概念,是永远具有未来性的概念。人类没有抽象面目,没有先验自我,没有永恒品质,只有作品——人创造的历史与文明,而人也只有通过创造物——历史和文明来反思自身。
-
无可定义金凡平 著本书主要从“生命的力量”“拆解与虚构”“游戏叙事的世界”等几个方面,阐释了《庄子》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作者在建构和解构之间寻找契合点,力求专题探索和整体解读《庄子》的自然融合,体悟其内在思想逻辑及其诗性的独特文化意蕴。本书偏重于文化思想的审美观照,以随笔方式阐释了《庄子》行文的流动之美和思想的超然之美。
-
南北朝民族关系思想研究崔明德 著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本书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多角度地细致阐述了汉族、少数民族、“汉化”、“胡化”等四类代表性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在充分掌握各种资料基础上,完整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全貌,揭示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鲜明特征和深远影响,全面展示各类人物思考和认识民族关系的心路历程,准确把握各类人物民族关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客观评述其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观点,深入分析民族关系思想的指导作用及时代价值。该成果可为深入研究民族史学和民族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范式,推动民族史学和民族理论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
西方现代思想史罗兰·斯特龙伯格半个世纪来风行欧美高校的思想史教材,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罗兰·斯特龙伯格扛鼎之作,中文版面世以来屡屡再版,以高屋建瓴的历史眼光、激越昂扬的文字表述、犀利透彻的哲理分析,生动而简约地勾勒了现代西方思想全景。在本卷中,作者依循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谱系,回顾了从中世纪后期到启蒙运动的西方现代思潮:中世纪是巫术与魔法的时代,也是现代科学和哲学诞生的时代,其后期出现了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复兴,这一次复兴为随后的一切发展奠定基础并创造条件。17世纪是个“天才世纪”,从开普勒、伽利略到笛卡儿、牛顿,西方世界走入科学和理性,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分裂开来。科学革命塑造了这个世纪,并波及政治领域,思想转向启蒙。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人们将认识世界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世。启蒙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浪漫主义和怀疑主义并行,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概念迸发出持久的影响力。而接下来的法国大革命迎来启蒙思想的实践高潮……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赵国新携手打造经典全译本,精准再现原书的宏大思想图景。
-
简明语言哲学陈嘉映本书介绍了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此外也介绍了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这两位有深刻哲学思想的语言学家,探讨了语言哲学中的多种重要问题。有两种基本的框架可供选择,一是以哲学家为线索,一是以问题为线索。两种框架各有利弊,本书做了混合式的安排:前面的四章谈论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共九章依次阐论20世纪一些很重要的语言哲学家。此后,第十四章先扼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进而探讨指称/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十五章先扼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进而探讨字面/隐含这个基本问题。第十六章从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了作者对语言哲学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
-
车尔尼雪夫斯基马托邦思想研究倪国源本书主要探讨俄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乌托邦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生致力于思考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等宏大命题,其富有创见的乌托邦思想对俄国知识分子以及俄国革命运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从乌托邦理论入手,梳理了俄罗斯文学中乌托邦的历史传统;从时代潮流、民族文化传统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考察了车尔尼雪夫斯基乌托邦思想的丰富来源;以他的经典名著《怎么办?》为样本分析了其乌托邦思想的深刻内涵和艺术体现,并指出其乌托邦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当代意义。
-
逝者如斯夫方用 著本书主要以中国现代哲学中的“时间”观念为研究对象,中国现代哲学在“古今中西之争”的大背景下开展,就研究内容而言,本书相应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定位,一方面向古代、近代回溯,向未来推扩;另一方面也与西方的时间观念互鉴。在本书中,作者梳理了中国现代哲学中和“时间”相关的主要学人和基本观点,内容涵盖“时间”概念的引进、西方纪时系统的传入与中国现代有关历法、节假日等问题的思考和确立。本书的研究重点是中国现代思想界对“时间”问题关注和研究的过程,以及通过中西时间观的比较和对话建构起的各种中国现代哲学体系中的“时间”理论。此外,本书也梳理了中国现代“时间”观念的内在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
论证挖掘与论证形式化鞠实儿 等论证是一种具有说理功能的话语序列。在科学研究中,它具有演绎和归纳两种形式。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由于涉及不同的语境(包括文化传统),论证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为了满足人与人以及人与机器之间日常交流的需求,本书采用两种不同的自下而上方法——广义论证本土化研究程序和机器学习,从具体事例和文本中挖掘或习得不同语境下论证模式、论证元素及结构。进一步,为形式化论证理论——抽象论辩理论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本书将这两种自下而上的论证挖掘方法与抽象论辩理论提供的形式方法相结合,符号化处理上述挖掘所得结果,对论证进行合理重建。论证研究对于推动论证科学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