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论重要之事[英]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论重要之事——元伦理学卷(上)》主要探讨规范性的各种代表性版本,但是不同于规范伦理学卷中寻求各种理论的趋同,帕菲特在此努力论证其他理论版本都不能恰当地解释我们思想中的规范性维度;基于所有这些观点,规范性都被证明是种幻觉。对于这些立场,帕菲特在书中讨论和批评了其中许多有影响的版本,包括布莱克本、布兰德特、吉伯德、黑尔、麦基和威廉姆斯等人的观点。帕菲特最终的结论是:所有这类观点都倾向于虚无主义,且对于承认不可还原地规范性的真理来说,虚无主义是唯一真正的竞争对手。帕菲特由此认为我们应该接受非形而上的、非自然主义的认知主义理论,拒绝一切形式的自然主义和非认知主义理论。《论重要之事——元伦理学卷(下)》主要是回应《真的有事重要吗?》一书对其规范性理论提出的各种反驳。帕菲特为了回应这些批评,进一步发展了他自己有关理由和规范性的理论。他的核心转变在于,明确交代其规范性真理并不具有本体论地位,从而避免本体论上的怪异性。同时为避免混淆与误解,帕菲特将其理论改名为非实在论的认知主义,从而获得空间可以寻求与自然主义、准实在论的表达主义两种理论的趋同。帕菲特由此发展出的非实在论的认知主义理论,与雷尔顿进一步发展出的广义自然主义和吉伯德发展出的新型版本的表达主义,最终达成了基本共识,得到了元伦理学领域的“新三重理论”。
-
脑的历史安得烈·P·威肯斯《脑的历史》这本书讲述了脑从古代到当前神经科学的完整故事。从史前时代开始,直到20世纪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飞跃发展,它描绘了我们是如何探索脑的生物学本质的。本书首次以叙事方式书写脑的历史,着重强调了随着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神经外科等学科的发展,我们对脑和神经系统的理解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对脑的看法;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对脑的研究;十九世纪的脑科学;当前最重要的进展和神经科学的未来。
-
语言的逻辑句法卡尔纳普《语言的逻辑句法》是卡尔纳普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系统阐述了卡尔纳普成熟期的基本哲学思想。该书德文版,出版于1934年,英文版出版于1937年,卡尔纳普在英文版序言中明确地说:“这个英文版包含了一些原始德文版中没有的章节”,此外“我还对有些地方做了补充和更正”,其中有些补充和更正很重要。所谓语言的逻辑句法指的是对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形式化理论的系统表述,亦即对约束语言的形式化规则以及根据规则所获得的后承的系统表述。逻辑句法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概念系统,即提供一种语言,这种系统可以精确表述逻辑分析的结果。所以,本书试图提供的是一种以精确的句法方法为形式,解决科学逻辑诸多问题的必要工具。
-
科学思维的八堂课吉姆·艾尔-哈利利今天的世界不可预测,充满了矛盾,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并试图做出明智的决定远非易事。本书所讲的科学思维,是一种思考与理解世界的方式,希望书里的八堂小课能帮你知道如何解开困惑、轻松思考,用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生活。著名物理学家吉姆·艾尔-哈利利邀请大家像科学家那样与世界互动,用科学方法探寻事物的真实面目,指导科学研究的核心原则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阅读本书,感受科学带来的乐趣,会让你更客观地思考,穿透原本笼罩在你信念之上的迷雾,过上更充实的生活。
-
正义诸领域迈克尔·沃尔泽 著,褚松燕 译《正义诸领域》是从分配的角度对正义所做的研究。作者认为,在任何社会,正义都存在于社会诸善的分配之中,而不同的物品意味着不同的分配原则。作者顺次研究了成员资格、安全与福利、商品、官职、艰苦劳动、教育、闲暇等一系列重要因素,归纳与证明了三种不同的分配原则,即市场交换、需要与应得。不同的物品应遵循不同的分配原则,这便是作者所说的多元的正义、复合的平等。
-
理解与方法牛文君 著诠释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为西方哲学的一门显学,汉语学界的译介和研究已有40年之久,近年来呈现出中西诠释传统的比较、会通与创新的局面。诠释学发展至今,众多的方案和主张形成彼此融合互补的趋势,但也不乏诠释理念上的抵牾冲突,诠释学的发展还面临着新的问题与困境,故而本书“走在理解的途中”,以“理解”和“方法”的关系为主要问题意识,力求在更加全面的视野之下审视诠释学的方法论及本体论转向问题,把这一问题放到诠释学与整个现代科学方法论之间的亲和、张力乃至冲突中重新思考和定位。本书追溯检视从维柯、德国浪漫派经由狄尔泰直到伽达默尔等人的诠释学发展路径,探讨当代西方诠释学关于理解与方法的争鸣交锋,并简要勾勒了华人学者对中国诠释传统的反思与建构,在历史考察与现今交叉视角的纵横维度上,探索真理与诠释、理解与实践、诠释与方法的关系,尝试提出一种更加恰当的诠释理念,思考未来诠释学发展的合理走向。
-
道德与幸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学形态任春强著本书以对“一”“精神”“全体”等概念展开形而上学诠释,生成“精神哲学”的视域、方法和体系为基础,力图建构“道德与幸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学形态”。“德福同一”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之一,“如何促成德福一致”是古今中外道德哲学领域的尖端难题。本书融会、打通道德哲学史上经典的“德福观”——道德论、幸福论、至善论、正义论、宗教审判、善恶报应等,提炼德福同一的要素、路径、结构和基本范式;结合“精神哲学”系统,从逻辑角度建构出“德福同一性的经验样态”“德福同一性的超验样态”和“德福同一性的先验样态”;三种样态结合起来,生成“德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学形态”。这一形态试图概念性地解决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同一性难题,并推进二者的现实同一性。
-
现实+大卫·查默斯当你沉浸王者峡谷,拿着手机寻找精灵宝可梦,当你用视频软件组织工作会议,或用约会软件模拟与恋人的未来时,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对真实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随着技术提升,虚拟现实头盔可能过渡为隐形眼镜,最终变为视网膜或大脑植入物,像《黑客帝国》一样,虚拟世界将与真实世界别无二致,你将在虚拟社会中度过大量时光,开展工作,进行社交和娱乐。“移居”到虚拟社会的好处和坏处都是什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怎样才能在虚拟世界过上更好的生活?所有虚拟社会可能存在的问题都被作者思考了个遍,读者将在书中邂逅过去千百年来的历史伟人,还会了解到近几十年来的当代人物和观点。作者将涉足大量核心哲学话题,包括:知识、现实、心智、语言、价值、道德伦理、科学、宗教,等等。他将运用数百年来哲学家们设计的强大工具,来思考关于虚拟社会的话题。这本关于人类命运的未来之书,将带你领悟虚拟世界在生活中的作用,更好地理解现实本身。
-
论平等[英] R.H.托尼R.H.托尼(R.H.Tawney),英国20世纪早期著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批评家。《论平等》是托尼阐述其思想的代表作,一部经典著作。托尼指出:古老的不平等已采取了不易觉察、更加复杂的形式,得到更好的掩盖,在统计数据上变得更令人误解;而社会不平等的两大支柱——财富与教育,仍未受到撼动。托尼尤其关注教育平等问题,他的思想,在今天依旧鲜活而具有意义。本书版本信息:R.H.Tawney, Equality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Richard M. Titmus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1964.
-
理性、自然与伦理形而上学罗久黑格尔法哲学一直是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关于它的解读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最近三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热衷于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去形而上学化来复兴他的实践哲学,希望借此将黑格尔法哲学纳入到当代政治哲学论争的语境中来,进而将其转化为应对现代性的困境与危机、建构当代规范性理论和为现代自由民主国家提供理论基础的思想资源。但是,这种去形而上学的解读很容易矮化黑格尔的哲学旨趣,使得黑格尔哲学中更为深刻的洞见也因此被掩盖起来。如果从黑格尔自身出发来理解黑格尔,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黑格尔的法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而且正是基于他对近代以来理性的主观化和以此为基础的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政治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矛盾的洞察,才使得黑格尔必须将法哲学问题作为一个形而上学问题来进行体系性的思考。本书将把黑格尔置于德国观念论的思想脉络中,以黑格尔青年时代的思想发展(1788—1807年)为主线,围绕着青年黑格尔对主观理性立法的批判和重建客观理性的努力,对黑格尔法哲学思想进行一个探源性的考察,深入发掘其总体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展开过程,揭示作为一种思辨形而上学的黑格尔法哲学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