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郑宇,谭本玲,黄绍文哈播的长街宴是哈尼族三大传统节日“昂玛突”(祭寨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饮食、宗教、歌舞、服饰、生态等方面的哈尼族传统民族文化要素,集中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委会哈播村的“昂玛突”长街宴,是所有哈尼族村寨中自发组织的规模大、过程较为完整、结构也较为鲜明的长街宴。哈播在每年一次的献祭寨神后,第二天和第三天便举行长街宴。村民们以家庭为单位,每户抬出一张桌子顺着狭长的街道依次摆放,形成近200桌、约1.5公里长、上万人参与的壮观景象。其主要内容包括:祭祀人员向每家平均分配祭祀寨神的“竜肉”;村民邀请各方客人一起共餐,感受哈尼族丰富的饮食文化;最后,在长街宴中,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村民们唱起敬酒歌,一起跳起欢快的乐作舞等舞蹈……哈播长街宴可以划分为显性文化层次、主体参与层次和核心观念层次,其实质在于,它是以物质生活和人类自身的两种再生产为基本目标,以献祭牺牲再分配和礼物的赠予为基本手段,最终指向哈尼族传统社会结构的象征性表达和构建。因而它是哈尼人代代延续的民族文化精华,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已经进入了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成为哈播的重要旅游资源及民族文化标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马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北班榜村的瓦猫》是在笔者硕士论文的基础上经删减修改而成,另加入了昆明龙泉镇小窑村瓦猫制作及纪录片拍摄内容。2010年6月我结束了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业,之后,学院与某出版社计划将我的硕士论文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图像”丛书系列,计划出版。于是,2011年7月开始与出版社联系,并修改了两稿之后因某些原因,此事搁置到2015年6月,学院与出版社又一次商议出版事宜,至2016年4月、12月出版事宜再次敲定。从该论文完成至今已经整整过去了6年。6年里,田野点可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我自身继续求学之路及生活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一系列变化,真只能叹时间之力量2012年1月份我回到北班榜村,参加某家人的竖房仪式村中的土路已经部分变成了水泥路,制作瓦猫的人多了几位。北班榜村的瓦猫开始被外界、当地政府、相关文化部门关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进行,于是,北班榜村开始被人称为“瓦猫村”之后,我因忙于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与写作,便再没有到过村里,但我依然做着传统手工艺与物质文化的调查研究及思索。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陈学礼密枝节,是居住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大部分地区,以及陆良县、泸西县、弥勒县、丘北县部分地区的撒尼人典型的宗教节日。“密枝”是撒尼语的汉语音译,经常与另外的词汇合起来使用,比如“密枝节”“密枝林”“密枝神”“密枝大头目”“密枝小头目”“密枝祭祀”等。因为只有撒尼男性可参加这个宗教节日,所以,也有人把密枝节叫作男人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石林月湖村密枝节》的撰写,力图对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人一年一度的密枝节进行一个介绍。撒尼人的密枝节,与其他群体的宗教节日相比,有其独特性和统一性的一面;可是在撒尼人内部,密枝节又呈现出“内部多样性”的特点。比如说:(1)虽然每个撒尼村寨都有自己的密枝林,可是不同村寨密枝林的面积大小、林子特征都不尽相同。(2)不同村寨祭祀密枝神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村子在农历十一月,也有的村子在农历七月。(3)用于祭祀密枝神的牺牲也不尽相同,有的村寨用毛色净白的绵羊,有的村寨用毛无杂色的黑猪。(4)祭祀所用物品、仪式过程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5)不同村寨的密枝神,以及与密枝神相关的历史传说故事,也往往各有出处、力图在有限的篇幅中相对全面地阐释石林撒尼人的密枝节,是不切实际的基于这一现实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石林月湖村密枝节》选择石林县两个村子(月湖村和大糯黑村)的密枝节作为描述对象,希望以类似聚焦的方式,集中表现田野调查的现场感受,以及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困惑。现隶属于石林镇的月湖村,在地理上位于石林县的北部,村民属于撒尼的“瑟玛”;隶属于圭山镇的大糯黑村,在地理上属于石林县的东部,村民属于撒尼的“滇玛”。这样的选择,一方面希望产生基于不同地理位置而衍。生的不同内容,另一方面希望展示文化积淀深厚的村寨与文化积淀薄弱的村寨对密枝节活动的不同应对对于月湖村的密枝节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石林月湖村密枝节》想呈现三个内容:(1)一个学术界已经习惯的,或者说被学者认可的,具有所谓学术性质的民族学研究文本,也就是在笔者2001年硕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文本(2)一个长48分钟、记录了整个密枝节仪式过程的独立影像文本、当然,这个影像文本也可以用来对学术文本进行印证、补充,甚至用于质疑文字文本中分析的内容(3)形成影像文本的“故事”讲故事这种简单的表述方式,也许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以理解为什么学术研究文本和影像文本最终会以此种样貌呈现出来
-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新发展曾华晖民问美术融入民众群体的社会生活中,品种丰富,形式多样,展现出多层次的文化现象。其创作主体是普通的人民大众,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己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新发展》是对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的探究,内容包含年画、剪纸、服饰、皮影、刺绣这几个种类,对每一种类的发展历史、艺术文化等内容进行介绍,并对民间美术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做出分析论述。
-
视觉武陵山许玉兰《视觉武陵山:武陵山地区民间美术研究》围绕武陵山片区民族民间美术文化挖掘与保护、传承与发展等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探讨。注重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努力探索民间美术的未来发展出路。同时,开展武陵山优秀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也是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自觉”行动,为保护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振兴民族产业播下希望的种子。
-
中国木偶戏地域性风格分析与研究陈海燕木偶戏是一种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员一边操作木偶,一边演唱,并配有舞台、音乐。《中国木偶戏地域性风格分析与研究》主要介绍了我国木偶戏的地域性风格,包括闽南地区、岭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江浙地区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对每一地区的地域性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艺术特征以及一些经典剧目做了介绍。书中主要以各种文献为论证,对木偶戏的发展进行论述,既有详实的史料呈现.也有一定考辩反思,《中国木偶戏地域性风格分析与研究》较全面地展现了不同地域的木偶艺术风采。
-
浙东说唱艺术探源祁慧民本书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成果,分上、中、下篇,分别是百姓的说唱、百姓的戏、海洋人文精神,共7章,内容全面,资料详实,适于说唱艺术的研究人员和爱好者阅读。
-
中国民间艺术鉴赏与研究倪倩《中国民间艺术鉴赏与研究》共计四章,主要就民间艺术的概述、形态构成、创作经验、各类民间艺术鉴赏等几部分内容进行了讲述。首先概述民间艺术,然后详细阐述民间艺术的形态构成以及创作经验,后从民族服饰染织绣、木版年画、民间剪纸、戏曲艺术几个方面进行鉴赏分析,是一部较全面介绍民间艺术的著作。
-
中国最美原始瓷贾薇《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Z美 第三辑》丛书,共7册,分别是:《纸笺》 《民族服饰》 《社火马勺脸谱》《原始瓷》 《传统印染》 《窗花》 《荷包肚兜》 。精选了中国有代表性、具视觉美感的民族民间传统造型艺术品类,以图文并举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国内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 每册图书主要分为序、历史沿革、种类与产地分布、制作工具及其流程、保护与传承、作品赏析六大板块,文字总数量约为2万字,图片200余幅,每幅图片都辅助以文字说明。此书既属于审美范畴,又具有美学以外更加广泛的意义,因而弥足珍贵。
-
中国最美民族服饰祁春英《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Z美 第三辑》丛书,共7册,分别是:《纸笺》 《民族服饰》 《社火马勺脸谱》《原始瓷》 《传统印染》 《窗花》 《荷包肚兜》 。精选了中国有代表性、具视觉美感的民族民间传统造型艺术品类,以图文并举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国内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 每册图书主要分为序、历史沿革、种类与产地分布、制作工具及其流程、保护与传承、作品赏析六大板块,文字总数量约为2万字,图片200余幅,每幅图片都辅助以文字说明。此书既属于审美范畴,又具有美学以外更加广泛的意义,因而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