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景德镇陶录图说[清] 蓝浦,郑廷桂 著,连冕 注《景德镇陶录》是清乾隆、嘉庆年间景德镇人蓝浦原著,后经其门生郑廷桂辑补的一本陶瓷器专书。原共分十卷,有陶冶图说、清御窑厂、陶务、景德镇历代窑考等内容。详细记述了景德镇陶、瓷制作的十七工与十八作,开列了各种釉色的配方,对瓷土、釉料、青料的出产做了较清晰的记录,此外还列举了景德镇自唐、宋到明、清各期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是第一部比较全面阐述景德镇陶瓷业的关键著作,也是研究中国瓷器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 《景德镇陶录图说》在原《景德镇陶录》基础上加入两百余幅图片, 并对全书做了详细的校记和注释,提供了一个重新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最佳视野,同时也是追溯东方美学、东方设计源头的重要依凭。
-
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徐昭峰,徐松岩作为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卷,本卷从器乐、民歌、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等方面对东北地区的民间表演艺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在器乐方面,主要介绍了东北的鼓乐文化、东北的打击乐与管乐,以及东北琴乐文化,每一类器乐文化下有更细的分支。在民歌方面,主要叙述了东北劳动号子、大连新金民歌、东北蒙古族民歌,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民歌。在舞蹈方面,首先对舞蹈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而后对影响深远的东北大秧歌进行了介绍,此外,还对满族舞蹈、朝鲜族舞蹈、蒙古族盅碗舞和筷子舞等具有代表性的东北民间舞蹈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在传统戏剧方面,重点介绍了皮影戏的历史及其设计、制作和表演流程,还介绍了东北地区评剧和京剧的流变与发展。在曲艺方面,首先对不同民族的说唱艺术进行了介绍;其次对脍炙人口的评书、喜闻乐见的相声和朝鲜族的漫谈、才谈、“三老人”进行发掘;后对曾颇受欢迎的二人转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本卷力求文字朴素易懂,标题生动而有趣,在文字中穿插大量的图片,有助于读者理解。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既介绍了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又深入浅出地普及了科学知识,使读者能在图文并茂中愉悦地完成阅读。
-
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潘丽《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研究》主要依据舞蹈生态学原理和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汉族民间舞重要舞种之一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研究》把花鼓灯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文化特征与农村正在流传的花鼓灯、花鼓灯教材、作品进行比对分析,探索在进入当代社会后花鼓灯文化基因的继承与变异情况,、首先,将农村花鼓灯置于其生成、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研究,考察其半个世纪以来繁荣、发展及衰微、变化的状况其次,对花鼓灯教材的研究从教学法入手,从早期的“代表性教学法”探讨其对花鼓灯教材的结构、审美意识、教学体系的影响;从“元素教学法”研究花鼓灯动作语言的解析与重构问题再次,《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花鼓灯作品的分析,提出传统花鼓灯形态在作品中被解构与碎片化,以及传统花鼓灯形式在创作中的价值等问题通过对三种不同种类花鼓灯生存状态的研究,进而反思在继承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中的具体得失和问题,提出对原生态花鼓灯的优质基因继承的一些思考从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角度研究民间舞的民族性问题是《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研究》不同于既往民间舞研究的重要方面,探索包括花鼓灯在内的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保护之路,对民间舞在专业层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实现研究的开拓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预定目标
-
锣鼓书曲本谈敬德暂缺简介...
-
吴桥杂技与艺术研究(日)木之下章子《吴桥杂技与艺术研究(日文版)》首先介绍了有关中国杂技艺术研究的现状,然后从吴桥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入手,分析了杂技在吴桥兴起的原因,阐述了杂技传承的变迁,揭示了杂技艺人的内部结构、师徒关系和社会保障,指出了各国在杂技人才培养和退役后再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专门辟一章介绍了日本杂技的传承和变迁。最后,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介绍了吴桥杂技艺人的婚姻家庭,杂技艺术的市场,活跃在海外的吴桥艺人以及中国历代关于杂技艺人的管理和文化政策。
-
陶埏意匠暂缺作者石湾陶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收藏大项,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作品达一千八百多件套,以陈设赏玩的器皿、陶塑人物、陶塑动物等艺术陶为主,造型多样,题材丰富,当中有不少精良佳品及巧匠良工之作,反映了明清至民国石湾艺术陶器制作技艺水平和发展盛况,是研究明清至民国石湾艺术陶发展史的实物资料。本选题在整理、研究馆藏石湾陶的基础上,精选其中的艺术陶130件(套)出版。期望以管窥豹,透过这些传世的器皿、陶塑人物、陶塑动物的解读,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掘石湾艺术陶深厚的人文意义和艺术传承,感受其艺可通神的独特艺术魅力。本选题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精品研究系列图集》系列丛书的第二册。
-
舞动的民间艺术吕文忠后坝溪土家花灯大体上分为正戏、耍戏和结尾三个部分。正戏就是除参庙后每晚必定表演的剧目,耍戏就是根据主人的热情程度和时间长短来安排的剧目。正戏有《出场灯儿》《穿花儿》《开财门》《送金银》《挂牌》《讲春》《辞神》《打莲花闹》《请四神》《扫荡》《推船》和《回场灯》等10多种,且每一种正戏中又有数十个片段,如《穿花儿》和《开财门》中就各有20来个小片段。耍戏分《三仙庆寿》《采茶》《撤席》《封灯儿》《张哨子打鱼》《阮小伙舂碓》《武王造反》《保娘望干女》《奴豆回门》《啄雀》和《下乡客》等100多个剧目。后坝溪花灯队至少有20人,主要包括掌坛师1人、穿灯队员3~6人,唐二1~3个,情妹l~3人,茶头老嘴1人,锣、鼓、钵、打溜子等乐器队员3~5名,闲杂人员l~2个。花灯表演一场大概需要1~2个小时。笔者是地地道道的后坝溪土家人,儿时就跟在大人们的屁股后头看花灯,有时还帮大人们敲锣打鼓和帮腔合唱。少年时也能哼一些简单的调子,时间久了,自然被花灯灯头吸收进了灯班,成了八角弟子。直到2010年春节花灯会上,后坝溪花灯协会决定将笔者作为后坝溪土家花灯新一代掌坛师候选人进行重点培养,并由掌坛师吕高能(法名吕法全)坐桥请执,给笔者取法名吕法民。其目的就是期望笔者能把后坝溪土家花灯的传承重任接在肩上,将花灯老艺人们心中的花灯记忆整理出来,继续传承下去。
-
厝前厝后宋永贤该书收录作者历年来创作的方言曲艺、戏剧作品二十余个,有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等,还有小戏、小品、锦歌、答嘴鼓、荷叶说唱等。另还收录部分用闽南语创作的歌词。这些作品多以作者熟悉的乡间和传统生活为背景,可以窥见闽南人生活的全貌。
-
代县十大民间传统技艺杨继兴《代县十大民间传统技艺》分别从历史渊源、工艺流程、艺术特色和传承、发展状况几个方面对十大传统技艺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专题介绍,把这些艺术瑰宝形象地展示给广大读者,供大家欣赏品鉴:期待更多民间工匠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为雁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多努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李志农,刘虹每10余年间,行走在藏区丰沃的民族文化田野中,无论是在群山环抱的德钦县奔予栏村,还是在河水淙淙的香格里拉市尼西乡上桥头村,或者是在山色葱茏的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路过家门,藏民们总是热情地招呼作者去家中喝茶攀谈,似乎我已成为他们村的一员,成了他们熟识的邻里.,每遇我们刨根问底、轮番上阵、不分昼夜式地“纠缠”,淳朴善良的村民总是不厌其烦、竭尽所能地一一作答,详细解释。更有甚者,为了能系统、全面、细致地回答我们的问题,为我们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线索,一些受访者还把问题记录下来,让我们次日再去拜访。这些年来,藏区、藏民、藏族以及藏族周边各民族的文化,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云南藏族木碗文化》作者无尽的学术研究资源,他们的真诚和对自身文化的珍爱是作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