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民间工艺美术虚拟现实活化设计研究卜颖辉 著本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活化”的角度出发,以山东地区为例,利用虚拟现实产业相关技术条件与应用方法,对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成果、民俗文化以及工艺场景进行虚拟设计,实现传统文化的现实体验。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设计手段,使民间工艺美术的产生背景、文化特征与工艺特色等信息内容可视化、形象化、真实化,借此研究推动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本书从虚拟现实设计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考察成果与实际情况探讨山东民间工艺美术的数字活化设计与产业化问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间工艺美术与数字活化设计的结合等。该书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泥人工艺学沈大授 著本书系高职院校“泥人工艺学”课程的配套教材。从我国泥人的历史、流派及其特色谈起,概述彩塑泥人制造工艺流程及其基本原理,展示泥人制作的要点、步骤、成品、贮藏等,然后对泥人的原材料的分类特性、制备和使用方法,泥人印坯成型、制模、整理、喷绘、涂绘、装銮等工艺的操作方法,手捏成型、浇注成型及彩绘的工艺过程都加以详细解说。本书内容清楚、适用、简明,可操作性强,旨在宣传泥人文化,培养泥人创作的后备人才。
-
丝路回响王金旋尺八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木管乐器,由中国唐朝传入日本,后来在日本逐渐兴旺,成为普遍的传统乐器之一。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尺八潜心研究的成果,主要研究了尺八这一乐器在中国和日本的发展和流变。全书共七章,包括绪论、丝绸之路的历史契机、尺八的起源、中国尺八之历史变迁、尺八走向衰亡——宋辽金元时期、日本尺八的起源、日本尺八的历史变迁、结论,附录附有尺八文献全录和尺八图像全录,收集到了大量的相关原始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研究意义。
-
方寸乾坤迟锐 著《方寸乾坤》一书收录了近百名有名雕刻大师的100多件核雕作品,以及100多件根付艺术品。本书总体介绍核雕的历史、雕刻工艺、根付的历史与收藏等,并且通过简单的文字,精美的图片,让读者更好地欣赏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核雕和根付艺术品。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用。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百花篮、罗汉等题材。根付,又作根附,如其字面意思:“附着”于“末端”,根附是连接着一根绳子,卡在和服与腰带之间的一个固定物,而绳子的另一端则与各种随身小物品相连,常见的有烟袋,钱夹、笔筒、以及印笼,这些物品统称为提物。根付在古代的日本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日常用品,但明治维新之后,当日本人渐渐脱掉和服换上洋装,根付便失去了功能。而大量涌入的欧美人却对这些精致的小玩意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争相购买收藏。于是许多重量的根付大量外流,导致多年之后,根付在日本反而变得稀有,基本上收藏在各大博物馆与美术馆之中。 《方寸乾坤》将东方传统文化与美学浓缩于当代微雕艺术之中。“核雕”与“根付”的工艺取之自然、师法自然,并且呼应自然,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宇宙生命观。微微方寸之间,自有煌煌乾坤。
-
纸上四季周冬梅 著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美的艺术享受。中国剪纸有3000多年历史,人们在金箔、皮革、树叶等薄皮材料上刻各种纹样制成装饰品,汉代有了手工造纸,人们就利用纸张剪成各种剪纸花样,逢年过节时便把剪纸贴在门、窗、灯笼、糕点、菜肴上,装点生活。几千年来,剪纸艺术已经扎根于民间,深入寻常百姓生活中,成为我国代代传承的一种习俗文化,是我国具特色的手工艺术代表之一。中国剪纸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耕社会民俗生活中创造的民俗文化艺术,所以它广泛使用于民俗活动中,流传于我国的大江南北,因地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格特点,总体来说有北派剪纸和南派剪纸之分。北派剪纸的特点是粗犷豪放,而南派剪纸则有着婉约细腻的风格。《纸上四季——二十四节气剪纸图录》将与大家分享南派剪纸中的浦城剪纸。浦城剪纸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的艺术风格既有北派剪纸的粗犷大气,又含南派剪纸的细腻秀气。千百年来,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美术作为“母亲的艺术”,融入浦城传统的岁时节令,成为民俗活动中“美的使者”。在一代代“剪花嫂(婆)”的传承中生生不息,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浦城剪纸在2014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产品包装、商标广告、室内装潢、服装、书籍装帧、邮票、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设计领域都有它的倩影。它已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
-
彝裳之梦瓦其比火,李洵,杨磊洁,王超 著暂缺简介...
-
土家织锦图谱周少华 著《土家织锦图谱》选取了土家族具代表性的100幅织锦传统图案,按照自然、民俗、文字几何三大主题分类,以文化信息为基础,结合当代可存续特性,从织锦名称、题材构成、信息提供、采集地、织造年代、形制、材料、工艺技法、排列方式、色彩等角度对单个织锦图案进行系统的图谱编制;基于单个织锦图案中心纹样、档头纹样构图,对其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适合纹样的代表性单位纹名称、编号、类别、矢量图、结构轮廓图、纹样特征内涵等文化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
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参评作品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著《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参评作品集》,收录了108位集八疑中国工艺是术大师的334件(套)参评作品,全近展示大师们的热艺风采。这些作品千姿百态,风采各异,玉器陶资温润含蓄、金属漆器光彩夺目……它们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非富的智慧哲思,呈现了国大师的精深技艺。本书作品代表了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优选水平,具有极高的收藏意义和艺术价值。
-
变动的脸谱毛晓帅本书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侯氏社火脸谱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者以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剖析侯氏社火脸谱的艺术嬗变过程与传承发展策略,探讨“非遗”保护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之路。本研究以作为实践主体的社火脸谱传承人为中心,关注传承人身体在场的日常交流实践活动,通过对社火脸谱历代传承人不同时期创作的社火脸谱作品以及他们在不同场域中讲述的个人叙事的记录和分析,力图从民众主体的视角出发,对侯氏社火脸谱的艺术嬗变机制和传承发展策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本研究着眼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困境,探究了国家、社会、媒体、学者等多种力量对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的形塑和影响,分析了社火脸谱传承人的适应策略,对于理解当代民间艺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全书共分五个章节。章《导论》部分,作者交代了选题的缘起,梳理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介绍了研究方法和使用的资料来源,指出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章《社火与社火脸谱》详细梳理了侯氏社火脸谱的历史起源,分析了社火表演与社会脸谱的关系问题。第三章《侯氏社会脸谱的传承谱系》对侯氏社火脸谱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梳理,对历代传承人及其传承谱系进行了描述。第四章《侯氏社火脸谱的题材、类型与艺术特征》,作者结合侯氏社火脸谱历代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在图像分析的基础上,对侯氏社火脸谱的题材、类型、艺术特征等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第五章《“非遗”保护语境下的侯氏社会脸谱》,作者运用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当前“非遗”保护热潮中侯氏社火脸谱的艺术嬗变机制和传承发展策略进行了理论探讨。
-
中国老虫具 蟋蟀罐篇第一编辑室环视世界其他各国,似乎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的祖先那样,为蟋蟀花费那么多的心血;更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那样,居然积累起内容丰富的,当然也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蟋蟀文化”。斗蟋蟀的娱乐活动,还衍生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蟋蟀罐,它既是“蟋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蟋蟀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代玩家讲究“盆须用古,器必要精”“盆以贮虫,不可不美器”,既有实用的目的,兼有审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