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小红人的故事吕胜中著1952年1月4日,吕胜中出生在山东平度大鱼脊村,父母都是农民。在吕胜中出生前,他已经有两个哥哥四个姐姐,他是吕氏家族中最小的孩子。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中国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农村很多家庭都希望多生男孩,因为男孩将来是家里的壮劳力,又是家族延续香火的传人。幸好吕胜中是个男孩,父亲把他留下了。 对于吕胜中来说,从来没有想到要去从事艺术。在他的中学时代,依然是打定主意要去写小说当作家。但在1969年吕胜中17岁的时候,这一切发生了变化,那年他参军到了部队,被分配到了电影组。尽管很不情愿,但也要服从命令。他就像飘在河水里的一条船,只能顺其自然了。在放映组,吕胜中还是显露出他的艺术天分,他开始进行业余美术创作。只是没有想到,美术会成为他以后的职业。在1974年的冬天,他第一次取得了创作的成功。画幻灯不仅改变了吕胜中童年的理想,而且也影响着他以后的命运。 1976年,退伍后对吕胜中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正是因为他会画幻灯,被推荐报考了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 从1985年起,小红人逐渐成为吕胜中艺术创作的基本语言。吕胜中1984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读研究生,但他最早并没有想到要用剪纸来进行创作。1987年,他在进行毕业创作《生命。瞬间。永恒》的过程中,这种想法才逐渐明晰起来,那年吕胜中35岁。 当时他并不是特别自觉的,画完以后,他感觉是等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温习,他重新认识,认识应该说更深了,后来又发现很多很多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确实有各个不同的部族在原始性的文化当中,都有做人形这种风俗,就觉得它是一个生命的符号,这个人形实际上是一个生命的符号,它不是具体某一个人,它是一个早期人类的自画像,而且大家不约而同都有这样一个符号,两手张开,是正面的、对称的,那么它就不光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了,它是人类共同的一种造型,吕胜中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且他采风的时候,也对剪小人有了兴趣,所以他85年就剪小人,一直没断。到了90年的时候,就开始做剪小人这样一个活动。 2003年2月17日,吕胜中接到通知,让他准备参加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方案,这次双年展的主题是“梦想与冲突”。从4月20日开始,北京有许多餐馆陆续关了门,出版社和旧货市场也都不上班了,吕胜中不得不停止《山水书房》的工作。5月12日,有人从网上给吕胜中发来了一封邀请函。由于非典的流行,北京成为了疫区。已经有30多个国家限制中国人入境,中国艺术家能不能去威尼斯,还定不下来。 4月30日,吕胜中向中国策展人建议,如果受到“非典”的影响,我们争取在北京做一个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目前,中国方面向国际组委会提出了这样的请求,得到了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同意,现在广州美术馆承担了设展的工作,准备在7月15日开展。吕胜中又开始打造他的《山水书房》,只是目前还处于“后非典”时期,他需要的6000册图书,眼下还没有着落。
-
黄河的衣裳郭庆丰 著本书是一部沿黄河考察民间美术的著作,包括“黄河的衣服”、“聚气成器”、“石头开花”三部分及附录。
-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著《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是中央音乐学院从1993年9月开设的课程。它集中而系统地讲述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并对我国民间音乐的五大类别——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在艺术特点和音乐形态方面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贯通,努力探寻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过程及传统音乐形态思维的特点。本教材为中央音乐学院本科生、大专生、进修生《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的必修教材,也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备考书籍。同时,它也可以作为我国各专业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师生学习中国民间音乐的参考教材,可为我国各地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音乐干部搜集、整理、研究民间音乐的工作提供帮助,并可作为音乐爱好者涉猎我国民间音乐的一条途径。
-
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研究刘思智,程晓民,李建军著书摘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它那单纯明快、稚拙简朴而又大方的表现形式,甚至带有原始艺术的幼稚、粗犷和野蛮作风,完全不同于文人美术高雅素淡的韵味,也不同于院体美术的造型严谨与讲究法度。在表现上,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是原始艺术的继承者,它的表现特点,往往像饮酒半醉的人说的话,一半是清楚的,另一半是模糊的。黄河三角洲的民间剪纸、泥娃娃、刺绣纹样、印染花布图案等等,都有这种艺术特点。它们是按照黄河三角洲民间特有的理解方式,以意象的、联想的、隐喻的观念符号等造型方式,表达民众的审美理想和心理愿望。它的审美要求是朴素的、实实在在的,它们的爱憎、好恶是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的。第一节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由于表达心理愿望的审美需要,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的造型依据主要是意念和心象,它所描绘的不是看到的而是悟到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企盼的。因而,它以主体的认知方式为转移,运用一系列需要破译的意象符号,稚拙朴实而真实地表现人的感悟和追求;以抽象、变形、简练的手法重构一个属于心灵的世界。因而,在艺术造型方面,它不讲透视,不顾比例,不计虚实,不求相像,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自由挥洒,勇敢创造。从大量的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作品中,随处可以见到自由浪漫、粗犷拙扑、超乎现实的造型形象,这些基本的造型特征是由民众特有的观察方法、思维模式、审美意趣所致。生活的艰辛、情感的迷惑、生命的短暂、灾害的无情,没有压垮黄河三角洲劳动人民的精神支柱,他们一方面忍受着来自生活的磨难,一方面充满激情地构建“精神家园”。“发自内心方能进入内心”,因此,他们创造美术品的核心是以理解的和象征的内视心象,按照美的法则造型。其形象、图式的特点,是不符合逻辑的逻辑性,既是符合民间理念的却又是奇异的、夸张的与变形的。一、按理解的内视心象造型审美创造总是趋于对善的肯定,因此,黄河三角洲民众更喜欢按自己理解的内视心象造型,以美的正面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它抛开了自然对象实体存在的立体的、占有一定空间的真实性,而是依照作者对客体的原发性视觉认知的形状来安排形象。这种形象不是自然形态的原型,而是经过简化了的、组合了的形象。这一切又都服从于作者对事物的认知观念。如黄河三角洲民间玩具布老虎的颜色,“黄身紫花,绿眉红嘴”,艺人们认为这样“鲜明”才显得“红火热闹”。鲜明、红火、热闹才是合目的性、吉利的,才符合他们内视心象的审美判断,色彩灰暗就背离了他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因为在民间审美创造中几乎看不到凄惨、悲哀、孱弱、凋零的形式。又如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中的葫芦形象,在葫芦的造型中再剪出蝴蝶的形象。剪纸中的动物形象也是如此,在一对小动物的耳朵造型上剪出人的正面双目、口、鼻,既是内外透明的造型,又是自由时空的造型,把视觉认知的观念转换为可视的图像、图式。通过构图的饱满、对称等形式和自由时空的创造,表现主体内视心象的完整图式。二、按隐喻象征的内视心象造型民间美术的内容,受到民俗活动或民俗心理的制约,因此,民间美术也就成了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有不少的民间美术作品,现在看是艺术欣赏品,但当年都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象征。如与敬神、消灾、辟邪或与纳福、求财有关。贴灶君、贴门神、挂门笺自不必说。剪出一条鱼,就被视为“吃用有余”,将莲花与鱼组织在一个画面上,就意味着“连年有余”,百姓看了、听了谁都喜欢;画个桃或剪个“寿”字,意味着长寿,送给老人,老人必定乐开怀;给孩子穿“虎头鞋”、戴“五毒兜兜”,绣上虎、蛇、蜈蚣等,说是有消灾驱邪的作用。运用物象谐音组成吉祥语,给事物以象征意义,是黄河三角洲民俗与民间美术有机结合的表现。按这种观念创造的视觉形象,更是远离自然形态,更加非物质化,成为极其主观的象征艺术。我们可把这类艺术视为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观念艺术和象征艺术。在黄河三角洲,民众观察、体验、比附、寓意客观物象常用的思维方式,是传统哲学中的“观物取象”和“类比推衍”。他们从长期农业生产积累来的经验中获悉,植物的种子和人的生死有密切关系。种子自身所具备的延续与繁殖功能,恰好与人类的生殖功能异曲同工。一方面人们渴求生殖繁衍、子孙延续,另一方面在不断的繁衍和增殖中追求生命的充实、强盛、无限和永存。种子的这种生殖功能,很容易引起民众的好感和联想,于是,人们崇尚那些多子、生命力强的自然物并赋予它们以神性,使之发展为多子、贵子的象征生命的吉祥物。石榴、葫芦、莲子、瓜果、蛙、鱼等作为生殖信仰的常用吉祥物,不仅经常出现在黄河三角洲民间的礼仪场合,而且成为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中最常用的形象,象征着民众的心理需求。符号美学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人类文化艺术的视角。人类实践经验、情感以及文化的交流、发展、延续,都要靠符号——文字、语言、图像。而艺术就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审美因素、情感因素和表现因素的特殊符号。在我们看来,艺术符号实际是人类文化的历史产物,它是意识形态的外化。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就是在原始哲学和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历史地建构起来的一个特殊的艺术符号系统。它们既有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原始宇宙观念的深层涵义,也有物候历法的意义,更为普遍的是表现民俗历史的文化意识。但是,当今很多民间美术作者已不能明晰阐释艺术符号的远古文化象征意义,只有年纪大些的民间艺人,尚可陈述一些神话传说故事。而赋予原始艺术符号以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却是极其普遍的。通过黄河三角洲传统的民间美术晶可以看出,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以及某些图形,似乎都关联着特定的观念,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功利性。这种关联是由传统的民俗观念传承下来的,具有恒定的解释。关联的产生,在于这些事物及其图形与人们的生活实践具有某种利害关系,而现实事物的那些合目的性的感性特征,在实践过程中又逐渐为人注意和重视,并形成一定的心理感受。在民间长期的传承演变过程中,这些现实事物又不同程度地丧失或模糊了其原始的实践意义,从而演变成相对稳定的观念性符号。这种观念性符号,通过集体意识的渗透作用深入到个体意识当中,成为家喻户晓的、约定俗成的共同语汇,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活动。这也正是黄河三角洲民间传统美术造型中题材、内容、色彩、纹样、形式等程式化、趋同化传承的原因。如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中常见鲤鱼、石榴、莲花、寿桃、喜鹊、公鸡、娃娃、老虎、福、禄、寿、喜、摇钱树、聚宝盆等吉祥题材,都是集体意识历史地建构起来的观念性造型符号。原始艺术符号,经过漫长历史的、多少代人的集体再创造,随着神话传说的嬗变,到了今天民间作者的心中、手中,凭智慧的直觉和心像融合想象,使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融为一种对美的知觉和对意味的知觉,再造出无数具有地域性民俗色彩的不同的符号形式。如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中“龙”的形象、“虎”的形象,年画中“门神”的形象,就是已具有了地域性的符号形式。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的符号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符号的共性民间美术可以反复使用同一个符号,以满足民俗和节日的需要。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的符号的共性,主要表现在题材与内涵寓意方面。如每当春节,必剪十二生肖和民间故事题材的窗花,必贴神茶、郁垒或秦琼、敬德形象的门神,必贴灶王、神马等年画;每当婚嫁时,必有连(莲)生贵子、麒麟送子、石榴、喜子花等剪纸出现:每当新生命诞生或周岁时,必做虎头枕、虎头鞋、虎头帽,等等。民众需要共同的象征吉祥的符号,表达一致的宿愿。这种共性是被共同的文化模式认可的,绝不会有人嫌弃重复而作其他选择。民间美术的符号,是历代所有劳动者和艺术家共同创造的艺术载体,它完全不像专业艺术那样强调“艺术个性”、反对或避免使用重复的符号。二、符号的超越性与其他地区的民间美术一样,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的视觉符号具有很强的超越性。首先是对政治的超越。旧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长期稳定的宗法封建社会,它的政治是少数人的集权制,文化是与政治紧密连接的“文以载道”的文化。这种政治与文化,是要求民众百姓做顺民的文化意识。而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生产条件,使得广大农民只能顾温饱、保生命。反映这种经济生存状态的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必然远离和超越风云变幻的上层政治,保持自己的习俗文化特色。因此,我们在黄河三角洲传统的民间美术中,很少见到政治色彩浓烈的作品。其次是对内容主题的超越。民间美术对原始艺术的直接继承,其主题一向是对生命的讴歌,对生活的希冀。生命是人类得以产生的先决条件,人类生命是任何社会得以发展的基因,而人们对生活的理想与愿望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生命与理想的主题是超越历史时空的具有全人类共性的主题。所以,我们很难发现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的时代特点,见到的更多的却是其“生命”的主旋律。它完全不像专业美术那样,把表现时代精神作为艺术的重要准则,使得各时代的艺术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再次是对生活和自然形态的超越。由于民间美术完好地保持着原发性的视觉思维方式,所以它不模拟对象,而是以象征-观念、互渗心理去感觉、理解、幻想为基础,即以特殊视觉观念造成的“心象”和意念造成的。意象”,运用民间视觉符号语言——线条、剪影、体积、概括夸张等形象特征和装饰花纹随意造型,使它超越客体对象,使之成为具有真正艺术本性的视觉艺术符号。如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中布老虎的形象,它不是真老虎的模拟,而是扭曲了老虎的原形,夸大其头部的外形特征,重点描绘老虎的两只大眼睛,额头突出了。百兽之王”的“王”字,装饰性强,使人看了产生一种喜庆、快乐的感受。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的创造者们,没有过高的奢求,却给了老虎一颗平和的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陶苑掇英周小东,王涛主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宜兴陶瓷文化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长期来更是成为中外陶艺家重要的创作实习基地,完备的设施和浓厚的学术气氛,为陶艺人才学习提高技艺和展示陶艺成果,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上海辞书出版社新近推出由宜兴陶瓷博物馆编纂的大型图文工具书《陶苑掇英——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陶瓷艺术集锦》让人更细致、更全面地了解历史悠久的宜兴陶瓷文化和当代陶瓷艺人绚丽璀璨的陶瓷艺术。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潘震宙先生题写书名的《陶苑掇英》集中展示了馆藏陶瓷艺术和当代陶瓷艺术的精品。书后的索引能方便地检索到书中所收艺术大师、艺术工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馆藏陶瓷艺术部分所精选的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馆藏的宜兴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门类的代表作品,均极其珍贵。被誉为“五朵金花”的紫砂陶、青瓷、均陶、精陶和彩陶早就称誉海内外。宜兴紫砂陶堪称陶瓷一绝。清代著名女艺人杨凤年的代表作品“风卷葵壶”,是国内外博物馆唯一收藏的作品;顾景舟大师的“提璧茶具”等三件作品,也是国内博物馆所仅见。青瓷虽没有紫砂那么耀眼,但同样有着显著的特色。吴克强高级工艺师的“窑变羊尊”,以其传统典雅的造型和艳丽的窑变釉,成为不可多得的传世精品。均陶的“釉下堆花”是陶都独特的装饰工艺。杨耀生所制的“堆花大缸”,为现存宜兴堆花工艺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精陶作为宜兴陶瓷的一个新品种,它集陶与瓷的优点于一体,色彩颜丽,坚韧耐用。徐安碧大师的书法挂盘,以其苍劲和娴熟的陶刻,展现了当今精陶艺术的典型风格。彩陶是传统釉陶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陶器装饰,陶瓷雕塑家周国桢的“卧豹”,更以逼真的艺术花釉和抽象的造型,成为陈设艺术陶瓷中的力作。 当代陶瓷艺术部分收录了当代162位优秀高中级专业人士、中青年陶瓷艺术工作者、民间有影响的紫砂艺人的代表作品464件,其中入选艺人均以简洁的文字介绍了他们从艺经历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们善于充分利用各种陶瓷的特性来表现作品的韵味与内涵,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创新,使作品立意新颖、别具风格。
-
绣像封神演义(明)许仲琳著编辑推荐:明代天启年间(1612年-1672年)许仲琳、李云翔在前人创作、民间传说基础上写定的《封神演义》,将众多神魔故事组织在武王伐纣历史框架内,以武王伐纣、商周易帜的历史为线索,写天上神仙分成两派参与争斗,支持纣王者为截教,支持武王者为阐教。双方祭宝斗法,各显其能。最终纣王失败自焚,姜子牙将双方战死的要人一一封神。神魔皆正果,三教同合一。书中的人物别致,想像奇特,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桂枝一芳。本社编辑出版的《绣像封神演义》,以四雪草堂本为底本,参校了金阊书坊本,并选用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上海广百宋斋铅印本《绣像封神演义》中的175幅绣像插图。该书图文并茂,精美别致,双色印刷,使本来好看的小说更具有了收藏价值和阅读的趣味性。
-
相声世界走透透冯翊纲文、图说相声,语言动作张嘴唱;编相声,即兴求知多旅行。相声雅,长袍扇子素净朴;相声妙,自然幽默会心笔。冯翊纲,1964年生于中国台湾省左营眷村。中国台北艺术大学戏剧艺术硕士。现任教于世新大学。相声瓦舍创办人。著有相声理论、创作集《这一本,瓦舍说相声》、文艺创作《也是路上的风景》、《猫道上的骇客》,以及相声表演影音专辑二十余种。以长期在表演艺术创作、表演、出版、教学之贡献,获“台湾十大杰出青年薪传传奖”及“台湾文艺奖章”。当前的相声是一门精致的表演艺术,未来,或许与其他类型如戏剧、舞蹈等共同繁荣,或许困曲高和寡而失去存活空间,进而消失……但至少现在有我,及我的同道,我们用不停的创作、展演与这本书,证明相声活进了21世纪!
-
首届中国玻璃艺术展作品选戴舒丰暂缺简介...
-
美工彩纸小源这是一本手工DIY必备的材料。与以往的手工色纸不同。本书除了有单色纸外,还配备了具有特色的花色纸。让你的手工制作更加新颖有趣更加方便。纸工是老少皆宜的一项活动。这本材料就是让你运用多种方式完成你喜欢的作品,比如:折纸、贴纸、撕纸、编纸、剪纸和纸塑等。这里提供的彩纸,给了你更理想的创意空间,让你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新奇效果,给你一种创作的快感,给孩子一种健康和喜悦。
-
中华吉祥画与传说刘秋霖[等]编著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吉祥”可谓人们熟知且十分喜爱的字眼,它往往喻示着人们良好的祈求、美好的憧憬和善良的祝福,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体的词句、对联等尤为丰富。但最为突出的还是各种图形、标志的吉祥图案。吉祥图案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部落图腾以及当时一些器皿上的装饰性图案。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一些装饰性的图形逐步完善,构成具有某种寓意的标志或象征,产生相应固定的表现形式,这便出现了吉祥图案。应该看到任何吉祥图案的产生和流传,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体现出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亦同样具有这一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