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
-
泥塑人体彼得·鲁比诺 著在这本《泥塑人体》中,shijie级雕塑大师彼得·鲁比诺将向你传授泥塑人体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躯干、肌肉结构以及手和脚的单独塑造技巧,并特别介绍雕塑中的“BLT”法则、“3P”法则、“3F”法则等一系列实用技巧。本书模拟了一个真实的工作室,用近500幅图片带领读者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雕塑过程:从基本构架、塑造过程到收尾阶段,展示了艺术家如何用工具和双手表达自我。本书对泥塑人体学习者进行了清晰易懂的逐步指导,是一本适合在工作时随时翻阅的实用雕塑手册。
-
作为语言的具象罗幻 著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形象、物品、时空: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具象语言研究”的终成果。全书以“具象”为主题,围绕形象、材料、时空展开论述,系统梳理当代雕塑媒介语言拓展的主要方向和经验,并综合中国当代雕塑的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探讨当代具象雕塑的创作方法与发展可能。研究方法以图像学、形式语言分析为主,重视一手文献与文本的运用,将西方当代雕塑创作与中国雕塑家的实践综合看待,基于当下中国艺术创作的客观环境与趋势进行相应的创作理论研究。
-
英雄丰碑张雯,徐新红 编岁月不居,精神永驻。“画说”系列丛书,早从1950年莫朴先生的《入党宣誓》算起,跨度近七十年。以艺报国的初心未变,重视语言研究的特色亦不改。黎冰鸿先生的《南昌起义》以浓重、明亮的色彩,再现革命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首枪的时刻,那个场面也被广泛地认同为历史的现场,留在国家博物馆与人们记忆中。全山石先生的《井冈山上》以中国山水的烟云之法,表现井冈苍茫、队伍激昂的景象;《英雄赞歌》用红色天空塑造国歌召唤下的人民英雄群像。何红舟、黄发祥的《启航》在那窄窄的船头上,戏剧性地刻画了一个意味隽远的历史现场。井士剑的《铁索英魂》,突出浓烈的色彩,以夸张的用笔,再现这场血与火的战斗。这些画卷因几代创作者的年岁不同,与战火往迹的距离不同,其语言特色亦有不同,但始终有一种极具表现力量的绘画意涵贯穿其中。这种意涵面向动人往迹,总有一份特殊的丰盈。敢令凡常事物,尽变洒红的牲物;敢令日常景象,尽变荆花乍放、棣萼生光的难忘现场。这种语言的根性源于古典艺术的宏博苍茫,又深深地根植于时代的生机活力之中。这些艺者用真诚来再现历史,又用澎湃的激情呈现一种艺术的启蒙力量。这种重语言的传统延续已久。其中总包含一种诗性的幽微与人性的广大。在《延安火炬》中,蔡亮、张自薿先生以星夜里的火龙塑造人民的胜利;肖峰、宋韧的《拂晓》,真正的主人公是前排的老战士和小兵,他们互相依偎的身姿,既叙人情,又树铁律;杨参军、孙景刚等的《民族脊梁》,把历年的英模刻画成可爱可敬的中国人的代表……所有这些人物的镌刻中都流淌着一种人世间的情怀。重形象刻画,以求削外鐻之神;又得心应手,存持天然之韵。这份艺者的清明和适度,成就那种蓄涵气韵的艺格,织筑成一个学院的诗性之迹。
-
书刻相对论胡川隆 编“刻道”新说与书法传统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汉字艺术演变发展的新形式新成果。图文并茂,展现“留墨石刻”面貌;刀笔相对,探寻“龙华刻道”真谛。作者胡川隆自幼酷爱中国书法,长期从事汉字艺术、“刀笔合一”的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在大理石上由传统刻字换新为留墨石刻技艺,先后创立乐帮龙华留墨刻石社、上海刻道书画院,《解放日报》报道曾赞誉留墨石刻充分体现了上海科技文化发达的特征,曾获上海市优秀发明奖。留墨石刻于2007年列入徐汇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收录作者关于非遗项目留墨石刻、书法、传拓等研究文章和相关媒体报道,并配有数十幅非遗留墨石刻作品,是作者在留墨石刻方面研究成果和报道的一次汇集。
-
泥塑基础教学陈宏践,王海同,郑敏,吕学晶 编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自成立以来,泥塑课程一直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书围绕着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泥塑教学大纲展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泥塑准备,主要是对进入泥塑课程学习前的工具、设备等基础内容的介绍;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是对头像、胸像和人体的泥塑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是以实际泥塑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目前雕塑专业泥塑基础教学的实践方法与步骤进行编写,内容包括了教学大纲、教学重点解析、主干课程步骤示范、作品范例解析与经典作品鉴赏等。本书是对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完整性与科学性兼具的泥塑基础教学体系进行的系统总结与展示,实操价值较高。
-
观念之道隋建国 著为了推动中国国内雕塑界的学术与理论发展,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于2018年举办了“观念之道——2018靠前雕塑研讨会”,《观念之道:靠前雕塑研讨会论文集》是该论坛精选的论文集,分3个部分囊括了29位中外学者的学术论文,以极简主义到观念艺术的现代雕塑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集中探讨了该领域内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同时兼顾对中国现代雕塑的相关研究。
-
中国地质大学未来城校区浮雕作品集龚斌,彭静 编本书是针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景观艺术表达的需要,展现“至善桥”和“观水桥”栏杆立柱浮雕创作历程的艺术作品集,为精装彩色画册形式。“至善桥”栏杆立柱浮雕题材取自十二个与地球生命起源及延续相关的片段,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命大爆发”“植物登陆”“脊椎动物陆地进军”“恐龙时代”“中生代·鸟的诞生”“哺乳动物的出现”“被子植物的诞生与繁盛”等。“观水桥”栏杆立柱浮雕则以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研究、户外运动、登山、攀岩及社团文艺活动等为表现对象。所有浮雕画面均由地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指导,辅导学生完成。书中详细展示了每幅作品的创意说明、灵感素材、创作初稿及定稿,并有大幅图片可供观赏,体现了中国地质大学极富魅力的校园文化。
-
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郑振铎 著这是郑振铎先生一生最后一部开拓性的学术专著,是他呕心沥血,穷其一生搜集、整理、研究、编印的一部中国木刻版画史料,从酝酿到最终出版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全书依据古代版画史作了合理的分期,针对不同时期版画资料的丰简及艺术水准的高低,分别做了有侧重的介绍和评价,还对以往被忽视的徽派刻工资料进行了重点披露,不少版画作品均配以作者收藏的插图,随文附有大量价值很高的注释。本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填补了版画史研究的空白,是中国古代版画研究绕不过去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
塑痕-中国记忆吴为山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塑痕·中国记忆:白俄罗斯谢尔盖·谢利哈诺夫和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雕塑展”为纪念中白建交二十五周年系列展之一,于2017年10月20-29日举办。《塑痕中国记忆(白俄罗斯谢尔盖·谢利哈诺夫和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雕塑展)(精)》是该展览的画册,收入雕塑及绘画作品140多件,以及关于这对祖孙艺术家的评论文章、艺术家中国之旅的记录、艺术家的艺术简历等,从一个侧面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几代白俄罗斯雕塑艺术家的艺术探索和追求路径,很有研究价值。
-
水迹剞劂陆放 著该书稿为中国版画家陆放编著的水印木刻技法教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解了水印木刻的特点、材料、工具、操作过程以及技法,并通过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涌金良宵》和《西湖春雨》两幅作品的创作过程,每一幅作品的创作过程都分为25个步骤,创作过程中的技法和要领都一一阐述。